科研产出
普通小麦rDNA的ITS区及其基因组起源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特异引物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rDNA的ITS区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邻接法聚类分析,得到3种类型的扩增产物。结果表明,ITS区序列长度是602 bp,其中ITS1和ITS2分别有8个和20个变异位点,ITS区揭示的遗传分化距离变化范围为0~0.038,平均值为0.021。通过从GenBank搜索并下载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ITS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普通小麦ITS序列进行比对,并用MEGA、PAUP、PHYLIP软件分析,按Kimura-2参考模型计算分化距离,以旱雀麦(Bromus tectorum)为外类群邻接法构建聚类树。根据杂交后代具有亲本的ITS序列遗传特点,认为小麦形成较晚,尚未同步进化完全,从分子水平上为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提供了证据。通过与其A、B、D基因组可能供体的ITS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各自有不同程度的变异,认为普通小麦在多倍体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序列消除现象,结合我们提出的"同步进化"对于不同的基因或者说不同类型的DNA序列是不同步的假说,解释了无法找到真正供体的原因。综上所述,认为A、B、D基因组的原初供体可能分别是乌拉尔图小麦(T.urartu)、山羊草(T.speltoides)和节节麦(T.tauschi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EST-STS标记 小麦-簇毛麦异染色体系 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柠条对盐碱地植被组成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山西省大同盆地毛皂试验站盐碱滩地人工种植柠条后植被组成、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种植柠条后,增加了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均有所增加。不同生境中植物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披碱草在盐碱地中为绝对优势种,在柠条林下已消失。(2)不同生境中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规律为:多年生柠条林地土壤>火扰后柠条林地土壤>盐碱地土壤,柠条根际真菌数量最多,而对于细菌和放线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3)由于成土基质相同,多年生人工柠条林与其毗邻的原生盐碱滩地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基本一致,但速效养分显著提高,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氨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柠条林分别是盐碱滩地的3.4、1.4、1.2、1.4倍和1.7倍。多年生人工柠条林土壤全盐量比原生盐碱滩地显著减少(p<0.01),阳离子交换量和微量营养元素Fe、Mn、Zn的含量比原生盐碱滩地的显著增加(p<0.05)。随着柠条的定植,土壤养分保蓄功能以及保证植物良好生长的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蜡螟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检测及其初步分离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蜡螟末龄幼虫为材料,诱导后获得免疫血淋巴为抗菌粗提物,并分为新鲜,冷冻,加热3种不同的处理,进行了对2种常见细菌和1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检测,并进行了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分离。结果表明,大蜡螟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明显,抑菌活性单位在10左右;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苹果树皮腐烂病菌的抑制率达到65%以上;经过凝胶过滤分离,及对分离组分的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出较合适的洗脱液为50mM乙酸铵,各分离组分抑菌活性差异明显,粗提物被分成了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苗期土壤水分亏缺后玉米光合生理的恢复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模拟土壤水分亏缺试验,研究了玉米在土壤水分亏缺后光合生理的恢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光合生理在复水后30 d内均可以恢复正常生长。轻度亏缺处理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强度在复水后0~10 d可恢复正常,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在复水后10~20 d恢复正常,但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qP、qN)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恢复相对较为缓慢。重度水分亏缺处理玉米光合生理指标恢复滞后于轻度亏缺处理。轻度亏缺处理复水后玉米净光合速率的恢复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重度水分亏缺处理玉米净光合速率的恢复在复水0~10 d主要受非气孔因素影响,复水10 d后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棉花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8×8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棉花产量因素、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将遗传相关分解为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结果表明,在棉花产量因素中,皮棉产量和单株结铃数的遗传分别以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为主,而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对铃重和衣分的控制同等重要。其中,衣分受环境变异的影响最小。所以,在F2~F3代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在品质性状中,纤维长度、比强度及麦克隆值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受环境变异影响均较大。棉花产量因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普遍表现为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加性相关类似,而显性相关则不同。遗传相关特别是加性相关可以指导选择育种,而显性相关对杂种优势的利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 棉花 产量因素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遗传相关 加性相关 显性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金属硫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从枣树生长早期结果枝cDNA小规模测序获得的含2型金属硫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SPORT1-MT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出MT基因241bp特异片段,将其亚克隆入pBlue-scriptⅡSK-T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HindⅢ分别酶切重组pBluescriptⅡSK-T质粒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然后将MT基因片段和表达载体pET28a通过T4DNA连接酶进行定向连接,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HindⅢ酶切和PCR方法双重鉴定重组表达质粒。以pSPORT1-MT为模板扩增出大小为241 bp的片段,此片段与pBluescriptⅡSK-T载体连接后得到了亚克隆pBluescriptIⅡSK-MT载体,酶切回收了目的片段MT后,再次pET28a连接,得到了pET28a-MT原核表达载体。该重组表达载体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切出了235bp的目的片段,证明MT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煤塌陷地复垦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采煤塌陷区适农土地表土剥离复垦和混推复垦对复垦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复垦前比较,两种方式复垦后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下降;与混推复垦比较,剥离复垦后表土养分含量稍高,但其养分含量变异也较大。由于复垦过程中机械压实作用,复垦后土壤容重和硬度增大、孔隙度减小;剥离复垦后0~20 cm耕层土壤容重、土壤硬度明显低于混推复垦,前者的土壤孔隙度明显高于后者(p<0.05)。混推复垦土壤剖面毛管持水量高于剥离复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矮蔓西葫芦新品种东葫2号
《中国蔬菜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东葫2号母本是从一代杂种冬玉,经7代自交纯合选育出的自交系02-8A,生长势强,矮蔓,中熟,果实长筒形,果肉细腻,老熟瓜为白皮。父本是从收集的国外资源中经5代自交分离选出的稳定的绿皮自交系,与国内黑龙江小白皮杂交,再自交纯合得到的早熟自交系,代号9601-4B,矮蔓种,果实长棒形,老熟瓜为黑皮。2002年进行配组试验,2003年在田间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