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凡纳滨对虾SNP标记开发与家系亲缘关系验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序列开发了37个SNP标记,并对22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家系聚类和亲子鉴定分析,探讨SNP标记在对虾家系选择育种中的应用途径.结果 显示,37个SNP位点在凡纳滨对虾22个家系中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8和0.3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属于中度多态性(0.25

关键词: 家系 SNP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亲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润扬大桥水下噪声特征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初探

海洋湖沼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9年4月在长江镇江段润扬大桥正常通车状态时进行桥梁周边水域水下噪声特征测量,计算不同点位水下噪声平均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并进行带宽20 Hz-20 kHz的噪声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润扬大桥正常通车状态时周边水下噪声以低频为主(<200 Hz),主频率峰值范围为20-2000 Hz。桥梁下方水下噪声平均声压级为117.96±3.25 dB,大桥交通噪声被同频声场覆盖,主频率不明显。当船舶通过时噪声增益较为明显,能量集中于低频(1 kHz以下)部分,声压级集中在120-130 dB,将背景噪声(2000 m处)平均声压级提高了约7-17 dB。基于该水域可能存在的水生生物及其听阈特性评价水下噪声对其产生的潜在影响,为长江水生生物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润扬大桥 水下噪声 频谱特性 听觉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体色鲤的生长、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及基因表达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福瑞鲤2号’鲤(Cyprinus carpio)在繁育过程中会出现橘红色个体,为了探讨鲤体色分化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利用‘福瑞鲤2号’构建具有青灰色和橘红色个体的家系,并对其生长性状、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黑色素合成通路(ko04916)及生长激素合成、释放和效应通路(ko04935)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青灰色组3月龄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均极显著大于橘红色组(P<0.01),其体长/体高显著大于橘红色组(P<0.05)。青灰色组皮肤中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橘红色组(P<0.05)。与青灰色组相比, dct、mc1r、mitfb、tyr和tyrp1等12个黑色素合成通路(ko04916)基因在橘红色组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1),且gh、ghr和igf2等6个生长激素合成、释放和效应通路(ko04935)基因在橘红色组肌肉中的表达量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此外,代谢通路内基因呈现共表达模式,代谢通路间共有基因在组织间呈现相似表达趋势。研究表明,鲤体色变异与黑色素合成通路存在密切关系,且不同体色个体表现出生长差异,推测与体色和生长调控通路间存在相同基因有关。

关键词: 体色 生长 酪氨酸酶 黑色素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能量比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求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质能量比,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配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6%、42%和48%,粗脂肪含量分别为8%、12%和16%,蛋能比为17.06~24.20mg/kJ的9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4.95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 d。结果显示,由双因素分析方法得出,饲料的蛋白水平、脂肪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均可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且饲料蛋白为36%时,显著低于42%和48%组,但与饲料蛋白为42%和48%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在饲料脂肪为8%时,显著低于12%组,与饲料脂肪为12%与16%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饲料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饲料利用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终末体重、FE、SGR均是Diet8(48/12)蛋白水平为48%、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最高,显著高于Diet1(36/8)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Diet2(36/12)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Diet3(36/16)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16%处理组(P<0.05)与Diet4(42/8)蛋白水平为48%和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Diet5(42/12)蛋白水平为42%和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Diet6(42/16)蛋白水平为42%和脂肪水平为16%处理组、Diet7(48/8)蛋白水平为48%、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根据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及蛋白质节约效应,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最适蛋白水平为42%,脂肪水平为12%,蛋能比为20.75 mg/kJ。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蛋能比 蛋白质 能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水槽和池塘两种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存活率、生长和性腺成熟的比较研究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中的存活率、生长、性腺成熟、饵料系数的差异,以探索大口黑鲈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新模式的可行性。在8月初将大口黑鲈鱼苗(初始平均体重为23.933 g)分别放养于池塘和水槽中养殖,并于次年4月份将流水槽养殖的大口黑鲈转入池塘接力养殖至6月份,定期检测大口黑鲈生长、性腺成熟系数、饵料系数等。结果表明:流水槽养殖大口黑鲈存活率高于池塘养殖组,流水槽养殖组水质指标(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均优于池塘养殖组;在养殖前期,池塘组保持了生长优势,11月份开始生长减缓,每隔2个月体重存在显著差异,而流水槽养殖组鲈鱼体重在各月份之间差异显著;在各个采样时间点,池塘养殖组鲈鱼体重离散系数高于流水槽养殖组,而水槽组中离散系数随鲈鱼生长呈现波动起伏;3-4月份是大口黑鲈性腺发育期,在此阶段流水槽中鲈鱼的性腺成熟系数为3-6月中的最高;在整个养殖周期内3-4月份日增量最低。综上所述,在养殖前期,池塘组鲈鱼的生长略占优势,但在存活率、水质、饵料系数、性腺发育等方面劣于流水槽组;养殖后期,流水槽组存在饵料系数升高、个体差异增大、生长速率减缓等问题,从生长和经济成本的考虑转入池塘养殖更有利,因此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大口黑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4月份是将大口黑鲈从流水槽转移至池塘进行接力养殖的适宜时期。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接力养殖模式 存活率 生长 性腺成熟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裸鲤幼鱼热激蛋白60基因克隆及其在碳酸盐碱度胁迫下的表达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转录组数据获得热激蛋白60基因(GpHsp60)的序列片段,利用RACE克隆完善GpHsp60的mRNA全序列,得到序列全长2995 bp:包括开放阅读框1728 bp,5′UTR和3′UTR分别为137 bp和113 bp;编码氨基酸575个,分子量为61.34 kDa,理论等电点为5.38,具有线粒体Hsp60高度保守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青海湖裸鲤幼鱼受碳酸盐碱度(29 mmol·L-1)胁迫后,GpHsp60基因在脑、鳃、肝、肾、心脏、肠、肌肉、脾脏和皮肤等组织都有所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胁迫组青海湖裸鲤幼鱼鳃(1.99倍)、脑(1.95倍)、肝脏(3.52倍)、心脏(2.29倍)、肌肉(3.53倍)和肾脏(4.34倍)中GpHsp60基因都呈现高表达,说明以上组织细胞中的Hsp60可能被招募参与应答水环境碱度胁迫;而肠(0.257倍)和脾脏(0.251倍)组织中的Hsp60表达量却呈现下降,这可能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效率降低有关;皮肤组织在受碱度胁迫后GpHsp60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表明青海湖裸鲤幼鱼皮肤组织未参与对碳酸盐碱度胁迫的应答.研究结果为揭示Hsp60基因在青海湖高碳酸盐碱度环境中生活的特有物种青海湖裸鲤在碱度胁迫下发挥的作用,为探讨和研究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水生生物体内分子响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热激蛋白60;碳酸盐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神经网络在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中的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棱螺育种时,往往会出现部分个体体质量数据缺失的情况。为尽可能利用育种性能优异的所有个体的信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来自5个地理群体(阳澄湖、江阴、官莲湖、洪湖和仙桃)的784个环棱螺的4个形态学指标(包括壳高、壳宽、壳口高和壳口宽)和体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再使用太湖群体的261个环棱螺的相应数据进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测试,建立了用于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微山湖群体的201个环棱螺缺失的体质量进行预测,并比较该方法与另外2种缺失值预测方法(即预测均数匹配法和随机森林预测法)的决定系数。结果显示,研究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的决定系数为0.96,明显高于预测均数匹配法(0.87)和随机森林预测法(0.85)的决定系数。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的预测。

关键词: 环棱螺 人工神经网络 体质量 缺失值预测 决定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病致病菌病原学研究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藻类养殖合作社某紫菜育苗场的患有黄斑病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丝状体,经2216E、TSB和TCBS 3种培养基体外培养,筛选获得优势菌株PZ201809121102,通过革兰氏染色、电镜负染观察、16S rDNA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药物敏感性等技术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结合回归感染实验确认菌株PZ201809121102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1)分离纯化后的优势菌株PZ201809121102在2216E海水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呈细小圆形、中间突起、表面光滑呈亮黄色、匍匐镶嵌生长、属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细胞大小(0.5~1.0)μm×(1.5~5.0)μm,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该菌株孢外具有单端生鞭毛;2)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该菌在所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中与假单胞菌属聚为一支,与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同源性最高,为100%;3)生理生化显示,该菌株在6%NaCl胰胨水、10%NaCl胰胨水中均生长,氧化酶反应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阳性;3%NaCl ONPG反应阳性。能同化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蔗糖、乳糖、密二糖、山梨醇等多糖;4)进行回归感染实验时,用103~108 CFU·mL-1的PZ201809121102菌悬液浸泡感染健康条斑紫菜丝状体。在13 d时,108 CFU·mL-1感染试验组的条斑紫菜丝状体出现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点,与自然发病的丝状体黄斑病症状一致,且可再次分离得到与自然发病丝状体中相同优势分离株,证明PZ201809121102有致病性,是引发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病的一种病原,菌悬液浓度小于108 CFU·mL-1的各试验组丝状体中无明显黄斑病患病症状。5)药敏实验结果显示,PZ201809121102对罗美沙星和氟罗沙星两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不敏感。本研究发现了导致条斑紫菜育苗期丝状体黄斑病的一株浅黄假单胞菌(P.luteola),可丰富对紫菜丝状体黄斑病的认识,以为今后对条斑紫菜育苗期丝状体黄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条斑紫菜 黄斑病 浅黄假单胞菌 病原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环境科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2020年6月对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并测定沉积物中汞(Hg)、镉(Cd)、砷(As)、铜(Cu)、铅(Pb)、铬(Cr)和锌(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首先分析了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CA)、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相结合的途径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对重金属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g、Cd、As、Cu、Pb、Cr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77、11.20、36.45、36.40、83.99和124.21 mg·kg-1,其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的1.72和1.35倍;PCA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5.16%),结合CA结果显示重金属Cd、As、Cu、Pb和Zn来源一致,Hg和Cr来源一致;PMF模型将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分成3个因子并得到因子的贡献率,并且工业和生活废水、煤炭燃烧、采矿业3个因子的综合贡献率为41.96%、32.48%和25.55%;地累积指数法(Igeo)评价结果显示,Cd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处于轻度污染程度等级,Hg、As、Cu、Pb、Cr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处于无污染等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Hg的最高风险等级为中等生态风险等级,位于城陵矶和新厂采样点,Cd的最高风险等级为强生态风险等级,位于牯牛沙水道和武汉上采样点,As、Cu、Pb、Cr和Zn在14个采样断面均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62.59~138.59,其中处于低微和中度风险等级的采样点分别占总采样点的71.43%(10个采样点)和28.57%(4个采样点),整体上长江中游干流污染不严重;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沉积物等级为Ⅰ级,定性评价为优,显示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对底栖生物没有毒性作用.综合以上结果,长江中游重金属污染不严重,Cd为重点防治的重金属元素.

关键词: 重金属 河流沉积物 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中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可食组织对无机砷的富集和释放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全甲宽(140.02±15.14) mm经暂养净化的成熟雌三疣梭子蟹放在500 L的聚乙烯水族箱中,加入由砷酸钠和三氧化二砷母液配制成三价无机砷和五价无机砷质量浓度分别为0.01 mg/L和0.10 mg/L的海水。对照组为无机砷质量浓度为(1.18±0.16)μg/L的过滤新鲜海水,不添加无机砷。半静态的暴露7 d富集试验中,每隔24 h换水1次,第1、3、5、7天随机取梭子蟹3只,立即解剖分离出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组织,于超低温冰箱中-80℃保存,用于测定3种可食组织中总砷的含量。28 d释放试验中,各试验箱中换成自然海水,每隔24 h完全换水1次,第7、14、21、28天随机取梭子蟹3只,立即解剖分离出上述3种可食组织,同样方法处理和测定,研究三疣梭子蟹在不同质量浓度三价无机砷和五价无机砷暴露7 d和释放28 d后的生物富集和释放转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的可食组织对2种无机砷的富集能力较弱,肝胰腺组织中总砷含量在富集试验期间呈现先显著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肌肉组织与性腺组织中均无明显的富集趋势,在释放试验期间,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总砷含量呈下降趋势,肌肉组织中总砷含量变化不明显。对照组三疣梭子蟹3种可食组织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不同,肌肉与性腺中的砷主要以砷甜菜碱和二甲基砷形态存在,而肝胰腺中的砷主要以砷甜菜碱形态存在。试验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对三价无机砷的生物利用度高于五价无机砷,无机砷主要积累在肝胰腺组织中,而肌肉与性腺组织中无无机砷累积。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可食组织 无机砷 富集 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