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食用菌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栽培后产生了大量的菌渣。但目前我国对菌渣的综合利用率还很低,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菌渣被废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详细综述了食用菌菌渣利用的现状,对代替原材料栽培食用菌以及用作肥料、饲料、基质、生态环境的修复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并提出菌渣利用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复合益生菌制剂替代抗生素对仔鹅饲喂效果试验
《中国饲料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将200只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雏鹅(扬州鹅),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Ⅰ组添加0.6 g/kg抗生素,处理Ⅱ~Ⅳ组分别添加1、2、3 g/kg复合益生菌。研究基础日粮添加抗生素及不同水平益生菌制剂对雏鹅生产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抗生素及不同水平益生菌制剂均可显著提高雏鹅日增重(P<0.05),其中2 g/kg益生素添加组仔鹅日增重在不同日龄阶段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16~30日龄采食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料重比均呈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抗生素及不同水平益生菌制剂均可显著提高能量代谢率及粗蛋白质消化率(P<0.05),其中2 g/kg益生素添加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消化率及能量代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8.98%、14.14%、18.54%、11.48%(P<0.05)。


中药配伍的原理及其在杀虫植物配伍研究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中药配伍的原理、作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农药混配的一些原理,分析了中药配伍原理在杀虫植物配伍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


玉米子粒颜色对近红外模型预测其淀粉含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广西等省区368份玉米样品为材料,分别采用近红外透射光谱(NITS)和实验室常规分析(LAB)测定其淀粉含量,通过校正样品集建立样品吸收光谱与化学成分间的关系模型,校正并优化原有神经网络模型。经检验,校正模型Ⅰ(黄色样品)、校正模型Ⅱ(橙红色样品)和校正模型Ⅲ(总样品)的预测平均残差(Bias)依次为0.15、0.05和1.04;均方误差(RMSE)依次为1.06、1.07和1.12。预测效果相比较,模型Ⅰ和模型Ⅱ预测值与常规分析值的残差和均方误差均低于模型Ⅲ,因此对玉米整子粒淀粉近红外分析,按样品外观颜色分类定标(校正)更有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野家杂交猪林下养殖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黑龙江省林下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林下畜禽养殖可以综合利用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散养模式,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养殖业,实现林、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1-2]。利用黑龙江省巨大的林下资源发展


东北野猪耳皮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征
《中国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东北野猪耳皮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和生长特性,并对培养细胞进行了污染检测及冷冻保存和复苏培养观察。结果显示:原代培养在接种5d组织块边缘开始游离出单个细胞,到10d细胞生长旺盛;用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得到纯化的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冷冻前和复苏后的细胞活率分别为96.7%和92.7%,差异不显著(P>0.05);分离纯化的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正常;支原体和病毒检测呈阴性;成功建立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系。


Pb-Cd复合胁迫对3种菊科花卉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对重金属Pb-Cd具有耐性的植物,以菊科草本花卉波斯菊、百日草、矢车菊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下Pb-Cd复合胁迫对这3种菊科草本花卉叶绿素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斯菊和矢车菊的叶绿素含量在Pb-Cd浓度为1 000~50 mg/L时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百日草的叶绿素含量在Pb-Cd浓度为750~40 mg/L时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花卉能正常生长,且波斯菊和矢车菊对Pb-Cd的耐性高于百日草。当Pb-Cd处理浓度为1000~50 mg/L时,3种花卉的POD活性达到最大值,当Pb-Cd处理浓度为1250~60 mg/L时3种花卉的POD活性均开始下降,说明Pb-Cd对3种花卉的胁迫程度已超过其耐受极限。波斯菊对Pb-Cd胁迫的反应较百日草和矢车菊敏感。
关键词: Pb-Cd复合胁迫 波斯菊 百日草 矢车菊 叶绿素 抗氧化酶活性


不同苹果产区壁蜂授粉生物学特性及授粉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苹果坐果率低、品质不高的问题,以不同苹果产区的苹果树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不同苹果产区壁蜂授粉生物学特性及授粉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蜂始飞温度低(10~11℃),日工作时间长(10 h),日访花数量多(4200朵),授粉能力强,访花1次授粉率高达40%。壁蜂授粉的有效距离为60 m;壁蜂授粉有方位选择性,西边和南边向阳果树坐果率明显大于北边和东边;壁蜂授粉的果个、单果重比对照都有所增加,壁蜂授粉增加了果园产量,平均增产7012.5 kg/hm2,同时,壁蜂授粉能够提高果品品质,增加苹果的商品价值,壁蜂授粉处理园的果实品质各指标均大于对照园。投放巢管口颜色以红色营巢回收比例最高,营巢比例苇管最高,其次是纸管,最后是塑料管。


哈尔滨建成区土壤养分变异及相关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哈尔滨建成区土壤有机质和pH变异性与各养分值间相关性,利用GIS软件绘制样点分布图,采用SPSS 12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建成区整体土壤表现为弱碱性,从利用方式上表现出由草地-林地-路边pH呈上升趋势。建成区pH变异均小于10%,表现为弱变异性,其他养分除呼兰区速效磷变异达103.97%为强变异外,其他养分变异均在10%~100%为中等变异。建成区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5.4~73.3 g.kg-1,平均值为45.6 g.kg-1,变异幅度为21.23%~69.56%。有机质和全氮、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和全钾、pH呈负相关性但不显著。建成区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为适中,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


不同施肥模式对坡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丘陵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施肥不合理和作物产量较低的现象,采取增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改良颗粒剂及地表覆膜等措施,共设置5个施肥模式,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田土壤物理性状、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从而筛选出坡耕地增产效果最佳施肥模式。结果表明:覆膜措施有效减少了土壤含水量的波动,非覆膜施肥模式的含水量由表土至耕层底部逐渐增高,且0~15 cm变化较为明显,在生育后期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颗粒改良剂+覆膜施肥模式的耕层15~20 cm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它施肥模式;与对照相比,各施肥模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均有升高趋势,瘪荚率和虫粒率降低趋势更明显;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颗粒改良剂+地面覆盖较其他施肥模式分别增产77.55%、43.52%、40.07%和29.39%,且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因此,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颗粒改良剂+覆膜施肥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坡耕地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大豆产量。
关键词: 丘陵区 坡耕地 土壤物理性状 大豆 农艺性状 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