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挥发性香味成分是影响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侧耳属食用菌挥发性香味物质的组成和相对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中的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共有成分分析研究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结果显示: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酯类、羧酸类和呋喃类等;其中共有成分8种,分别为正己醛、2-丁基-2-辛烯醛、1-己醇、1-辛烯-3-醇、正辛醇、2-辛烯-1-醇、3-辛酮和1-辛烯-3-酮;此外,醇类化合物在14种侧耳属食用菌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化合物。除佛罗里达侧耳PF6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酮、1-辛烯-3-醇和正辛醛外,其他13种侧耳属食用菌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共有香气物质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3.627%,主要代表性成分为1-己醇、正己醛、2-丁基-2-辛烯醛、正辛醇、2-辛烯-1-醇、1-辛烯-3-酮和3-辛酮等,它们是影响食用菌风味的关键性香味成分。
关键词: 侧耳属 挥发性香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1份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产量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评价41份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的产量性状,筛选出产量性状综合表现优良的蚕豆种质资源,为蚕豆种质资源保护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非洲和我国湖北共收集41份蚕豆种质资源,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蚕豆10个产量性状进行综合鉴定及评价。【结果】41份蚕豆种质资源的10个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均较高,从高到低排序为:单株实荚数(58.09%)>单株重(36.06%)>单株总荚数(33.82%)>百粒重(32.79%)>单果节荚数(31.60%)>荚宽(18.00%)>株高(16.75%)>单株分枝数(16.54%)>荚长(13.20%)>生育日数(2.1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与单株分枝数、荚宽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单株总荚数与单株实荚数、单果节荚数和单株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荚宽和百粒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P<0.05)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覆盖所有蚕豆资源产量性状,总贡献率达86.753%,综合前5个主成分对应的产量性状,在10个产量性状中,除荚宽外,其余9个产量性状均可作为蚕豆产量鉴定与评价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蚕豆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I类群以湖北蚕豆为主,包括12份湖北种质和1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31.71%;第Ⅱ类群包含8份苏丹种质、5份湖北种质、4份埃及种质和3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48.78%;第Ⅲ类群含7份种质包括3份苏丹种质、1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和3份埃及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19.51%。【结论】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高产种质资源CDAS106、CDSD102和P422823026可应用于高产蚕豆育种。
关键词: 蚕豆 种质资源 产量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非洲 湖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母猪异常淘汰成因与削减策略
《猪业科学 》 2018
摘要:通过对生产实践中母猪异常淘汰率偏高的现实进行综合剖析,表明疫病、物理性损伤、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足等是导致母猪异常淘汰的主因,分别从疫病净化、科学规划配套、精细化饲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应对策略,目的在于消除猪场母猪异常淘汰,最大化提高母猪群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枝江市棉花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湖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从枝江市棉花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3个方面分析了枝江棉花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方向,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枝江市乃至湖北省棉花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思考
《卷宗 》 201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有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也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档案信息指的就是我国社会中的信息源,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原生档案信息的管理,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档案信息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并能够发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找到新时期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这篇文章就针对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沉淀档案文化 提升管理水平
《卷宗 》 201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而档案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成为各级档案部门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思索,提出了详实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鄂麦352穗发芽抗性机制及抗穗发芽亲本价值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通过4年穗发芽鉴定,从260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中筛选出高抗穗发芽品种鄂麦352,同时结合子粒发芽、子粒+芒、子粒+穗轴、子粒+颖壳4种处理,发现其高抗穗发芽不仅与其较强的子粒休眠性有关,还与芒、穗轴和颖壳有关。利用其作为穗发芽抗性亲本配制2个杂交组合,分析表明容易选出抗穗发芽后代,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鄂麦352 穗发芽 抗性机制 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高稳系数分析法评价2016~2017年度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的高产性及稳产性
《大科技 》 2018
摘要:利用高稳系数法(HSC)对12个参加2016~2017年度的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品种(品系)进行了高产稳产性分析.结果显示:品系997产量及产量的稳定性均排在第一位,为高产稳产类型,品种997在湖北省全省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高产且稳产潜力,极具推广前景;亿麦17不仅产量相比对照减产幅度最大,而且稳产性也最差的,不适宜在湖北省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本试验着眼于大豆、甘薯间作对甘薯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旨在指导甘薯高效生产。采用3个甘薯品种分别与大豆间作,通过测量其一系列农艺性状来阐释该生产模式对甘薯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与大豆间作,其烘干率没有明显变化。甘薯地上部分生长明显优于对照,但是地下部分生长却出现减产的情况,根冠比降低。因此,在以地下部分为收获目标,或者需要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的作物上推广使用与豆科间套作模式要选好时机,最好将豆科作物提前播种,在甘薯封垄后及时收获,这样既可以补充作物生长前期对于氮素养分的需求,又可以有效控制后期的氮素供应,增加甘薯根冠比,更好地协调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优化光合产物的合理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