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型水稻糙米对镉、铅的吸收特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低吸收累积重金属Cd、Pb的水稻种质资源,为Cd、Pb污染地区水稻种植品种的选择和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0个水稻品种,用塑料盆置于网室水泥槽中种植水稻,共分3个组,第1组为不加重金属的对照组;第2组为添加重金属Cd的Cd处理组,以CdCl_2·2.5H_2O形态加入土壤中,使Cd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中镉的临界值(1mg·kg~(-1));第3组为添加重金属Pb的Pb处理组,以Pb (CH_3COO)_2·3H_2O形态加入土壤中,使Pb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中铅的临界值(500mg·kg~(-1))。成熟期收获种子晒干,保存3个月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3组材料糙米中Cd和Pb含量。【结果】(1)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吸收力差异显著,Cd处理组糙米Cd含量变幅在0.133~3.308mg·kg~(-1),对照组糙米Cd含量变幅在0.005~0.224mg·kg~(-1),Cd处理组糙米Cd平均含量是对照组的19.63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不同品种Cd处理组糙米Cd含量与对照组糙米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d处理组有1个品种(台粳8号)糙米Cd含量在可食用标准0.2mg·kg~(-1)以内,说明台粳8号是低吸收Cd的品种。(2)不同水稻品种对Pb的吸收力差异显著,Pb处理组糙米Pb含量变幅在0.183~2.123mg·kg~(-1),对照组糙米Pb含量变幅在0.010~0.288mg·kg~(-1),Pb处理组糙米Pb平均含量是对照组的10.66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不同水稻品种Pb处理组糙米Pb含量与对照组糙米Pb含量相关不显著;Pb处理组有2个品种(金早6号、宁粳216)糙米Pb含量在可食用标准0.2mg·kg~(-1)以内,说明金早6号、宁粳216是低吸收Pb的品种。(3)籼稻糙米Cd含量显著高于粳稻,但Pb含量籼稻与粳稻无显著差异。(4)不同种皮色水稻品种对Cd、Pb吸收力有差异,表现为红米>黑米>白米。【结论】土壤环境三级质量标准的稻田已基本不适宜种植水稻,但水稻对Cd、Pb的吸收力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从众多种质材料中可以筛选出适宜在轻度Cd、Pb污染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并可为培育抗重金属污染水稻新品种提供重要的种质材料。


黄秋葵新品种‘闽秋葵3号’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闽秋葵3号’是以‘FL-14’为母本,‘东园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黄秋葵新品种。植株长势旺盛,株高140~180 cm,始花节位5~6节;果形美观,无刚毛;果绿色,5棱,果长15 cm左右,横径1.9 cm左右,单果鲜质量25 g左右;不易老化,口感脆嫩。早熟,高产,产量39 952.5 kg·hm~(-2)。耐热、耐涝、抗病性强。适宜全国各地大棚和露地栽培。


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条件对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姜黄粒径、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优化总姜黄素的提取工艺。结果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粒径、液料比、乙醇浓度对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影响显著(P<0.05),而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利用响应面分析拟合总姜黄素提取率的回归方程,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粒径0.18 mm,液料比76.05(mL/g),乙醇浓度68.15%,在此条件下得到最佳提取率为1.062%,验证试验得到提取率实测值为1.017%,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说明响应面模型与优化条件准确可靠。结论本研究为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橄榄油保健和疾病预防功效研究进展
《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橄榄油作为地中海式饮食的重要组分,其保健功效一直为许多研究学者所关注.相比较而言,国外对橄榄油功效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深入,而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少而且薄弱;并且,国内外油橄榄功效研究仍不够完善,还需进一步研究.为此,综述了国内外橄榄油的保健与疾病预防功效研究进展,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养肤护肤以及预防慢性病等方面.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食用橄榄油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最后,还对国内橄榄油保健功效研究进行了展望.


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适合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为:Taq聚合酶0.55 U、dNTPs 0.30 mmol·L-1、Mg2+ 1.30 mmol·L-1、DNA模板100 ng、引物10 pmol.ISSR-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 s,51.2~56.0℃退火45 s,72℃延伸1.5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5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10条:UBC117、UBC118、UBC808、UBC835、UBC847、UBC855、UBC856、UBC857、UBC866和UBC887,其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55.6、53.1、51.2、51.2、56.0、53.1、53.1、51.2、51.2和51.2℃.利用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对21株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相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DNA多态性均不同,表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本研究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可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反应体系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玉米大斑病 遗传多样性


枇杷果实品质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枇杷果实成熟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青果期、转色期和成熟期)的生理代谢变化及果实品质形成机制。【方法】以‘解放钟’枇杷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及MALDI-TOF/TOF-MS技术分离并鉴定蛋白质,采用RT-q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同时应用生理生化技术分析生理代谢变化。【结果】成功鉴定出55个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糖代谢(16%)、三羧酸循环与能量代谢(9%)、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14%)、类胡萝卜素合成及乙烯合成(11%)、蛋白质合成(13%)、细胞结构(8%)、防御与胁迫(9%)以及其它调控(13%)等生物学过程。随着果实成熟,参与糖代谢、三羧酸循环与能量代谢以及类胡萝卜素合成及乙烯合成过程的相关蛋白均上调表达;RT-qPCR的结果与蛋白质丰度变化趋势相一致;同时,糖类物质、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C等的含量不断积累,有机酸含量不断减少。【结论】在蛋白质丰度、生理生化水平以及mRNA水平上的结果共同表明糖代谢、三羧酸循环及能量代谢、类胡萝卜素合成以及乙烯合成等代谢途径在枇杷果实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枇杷果实品质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为今后枇杷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


套袋对桃果实发育后期果皮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黄肉桃果实的外观品质,通过合理套袋科学指导黄肉桃生产栽培.[方法]以图八德黄肉桃为试材,于盛花后50 d分别进行黄色单层袋、外黄内黑双层袋果实套袋,以不套袋处理为对照.盛花后98、105、110 d测定图八德果实发育后期果实的单果重、果皮色差、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两个套袋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图八德果皮的光泽度和色彩鲜艳度,但对果实大小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黄色单层袋处理使果皮叶黄素含量在盛花后98 d显著升高,105 d时显著降低;而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显著降低果皮叶黄素含量;果实成熟时,其含量均接近0.黄色单层袋处理显著降低了果皮玉米黄素的含量;在盛花后98 d时,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对玉米黄素的含量没有影响,而在盛花后105、110 d时,显著降低玉米黄素的含量.两个套袋处理对果皮β-隐黄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黄色单层袋处理对α-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显著提高α-胡萝卜素含量.两个套袋处理的β-胡萝卜素的含量在盛花后98、105 d与CK差异不显著(P>0.05);果实成熟时,两个套袋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果皮β-胡萝卜素的含量.尤其是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后,果皮β-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了6.69 mg·hg-1.[结论]建议在田间栽培管理上,对黄肉桃进行外黄内黑双层袋套袋栽培,可提高黄肉桃果皮光泽度和色彩鲜艳度以及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