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然富硒土壤上三种蔬菜对硒的吸收与转化差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对硒(Se)不同敏感性蔬菜对天然富硒土(Se≥0.4 mg/kg)中硒的吸收和转化差异,为富硒土壤生产富硒蔬菜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方法]以大蒜、芥菜和菠菜三种蔬菜为试验材料,在全硒含量为0.29、0.58、0.98、2.07 mg/kg的四种土壤上进行了盆栽试验(依次标记为Se0.29、Se0.58、Se0.98、Se2.07),并测定四种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含量.芥菜和菠菜于生长40 d、53 d、68 d和82 d后取样,测定蔬菜可食部分硒含量;于生长97 d后收获,分为根部和地上部.大蒜于生长42 d、68 d、82 d、120 d后取样,测定地上部硒含量;于生长165 d后收获,分为根部、鳞茎和叶.测定供试蔬菜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计算不同硒含量土壤上蔬菜对硒的吸收和转化系数.[结果]三种蔬菜中芥菜的生长对土壤硒最为敏感,芥菜可食部位生物量鲜重以Se0.29处理最高,菠菜和大蒜均以Se0.58处理最高,与Se2.07处理均达显著差异.三种蔬菜地上部硒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均表现为大蒜>芥菜>菠菜.收获期三种蔬菜各部位的硒含量随着土壤硒含量(0.29~2.07 mg/kg)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Se2.07> Se0.98> Se0.58> Se0.29,Se2.07处理的菠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硒含量分别是其Se0.29处理的8.63倍和7.10倍,芥菜是12.25倍和23.29倍,Se2.07处理大蒜鳞茎和叶部硒含量是Se0.29处理的39.92倍和4.90倍;可食部位硒含量为大蒜(7.25~289μg/kg)>芥菜(1.22~14.9μg/kg)>菠菜(0.73~6.30μg/kg),均表现为地下部>地上部,Se2.07处理菠菜根部硒含量是茎叶的4.80倍,芥菜是12.06倍,大蒜是8.22倍.在富硒土壤Se0.98和Se2.07处理条件下,大蒜和芥菜能从土壤中富集硒,吸收系数是菠菜的3.06~8.47倍和1.58~5.8倍,均达到了富硒蔬菜标准(≥0.01 mg/kg).三种蔬菜可食部位有机硒含量占总硒比例为73.5%~84.7%,并随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e2.07与Se0.29处理差异显著;蔬菜硒含量不但与土壤总硒含量相关,而且与有效态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蔬菜种类和土壤硒含量均影响蔬菜硒的吸收、转化和富集.三种蔬菜对土壤硒的敏感性以芥菜最强.蔬菜硒含量和可食用部位有机硒的转化率均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总硒含量和有效态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富硒能力为大蒜>芥菜>菠菜,在天然富硒土壤上生长的大蒜和芥菜硒含量易达到富硒蔬菜标准,而菠菜未显示出富硒能力.因此,虽然土壤硒含量高影响了大蒜和芥菜的生长,但大蒜和芥菜具有较强的将硒转移到可食部位的能力,可作为富硒蔬菜生产.


芒果壮铗普瘿蚊为害对芒果叶片挥发物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芒果壮铗普瘿蚊为害对芒果叶片挥发物的影响,为瘿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质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芒果壮铗普瘿蚊为害后芒果叶片挥发性物质和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健康叶片和虫伤叶分别含有65种和66种挥发物成分,其中45个组分相同,主要包括石竹烯、α-荜澄茄烯、十八碳烯、蒈烯、水芹烯、β-月桂烯、蒎烯等。瘿蚊为害后挥发物主要为萜烯类31种和芳香族化合物13种,相对含量分别高达51.41%和41.10%,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叶片,成分也发生改变。虫伤叶挥发物除了萘和薁之外,主要物质包括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烯(24.32%)、α-荜澄茄烯(8.92)、3-蒈烯(2.23%)、乙酸酯3-己烯-1-醇(2.23%)、4-蒈烯(1.06%)、柠檬烯(1.04%)、a-石竹烯(1.46%)。极微量物质包括辛醇、兰桉醇、斯巴醇、表蓝桉醇、长香茅醇,香豆素类化合物只在健康叶片中检测到,马兜铃烯、法呢烯和一些特殊萘和薁芳香族化合物只在虫伤叶中检测到。【结论】芒果叶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芳香族类和萜烯类化合物,瘿蚊为害后导致挥发物质和含量发生明显改变。
关键词: 芒果壮铗普瘿蚊 顶空固相微萃取 GC-MS 挥发物 虫伤叶


太子参提取物影响动物机体抗氧化应激效果的Meta分析
《饲料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认识和系统评价太子参提取物对提高动物机体抗氧化应激的临床效果,文章采用RevMan软件按照Cochrane法进行Meta循证统计分析.Meta分析共纳入9篇文献33项试验,其样本量307只,其中太子参试验组213只,模型对照组94只.结果显示:较之于对照组,试验组分别显著提高试验动物组织器官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SMD=1.83,95%CI(1.54,2.13),P<0.01]、[SMD=2.46,95%CI(1.61,3.31),P<0.01];显著降低试验动物组织器官丙二醛(MDA)含量[SMD=-1.89,95%CI(-2.36,-1.42),P<0.01].同时,显著提高动物血清SOD活力[SMD=1.71,95%CI(1.26,2.16),P<0.01],并显著降低动物血清MDA含量[SMD=-1.80,95%CI(-2.49,-1.11),P<0.01].敏感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所纳入文献除GSH-Px指标外,均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性.综上,太子参提取物可显著提升动物机体抗氧化应激水平,太子参作为新型抗氧化应激和保健类兽药或饲料添加剂具有研发潜力,且真实性抗氧化效果仍需在养殖过程中进一步验证.


猪伪狂犬病病毒MQ18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中国兽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用羊胚胎鼻甲细胞(OFTu)从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猪场死亡的育肥猪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液接种小鼠(0.1 mL/只)及成年兔(0.5 mL/只)在48~60 h死亡,均表现出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经PCR试验、电镜观察及特异性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MQ18株;并对其进行病毒效价的测定及gC、g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TCID50为10~(-7.71)/0.1 mL;将其gC和g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17个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5%~99.9%和97.8%~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7%~99.8%和95.7%~100%;分子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gC和gE基因均与国内近6年分离的PRV变异株集聚在一起,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与经典株相比,g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第63~69位有1个AAASTPA的连续7个氨基酸插入,g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第48位和第496位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与PRV变异株变异位点相一致。以上结果证实,从发病猪群中分离到1株PRV变异株,本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疫苗来防控猪伪狂犬病以及病原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南方低产黄泥田与高产灰泥田基础地力的差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泥田为南方红黄壤区广泛分布的低产田。定量评价黄泥田基础地力,明确与高产灰泥田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可为黄泥田改良及水稻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福建省20个县的典型黄泥田0-20cm土壤,同时采集与其邻近且由同一微地貌单元发育的高产灰泥田土壤,进行了水稻盆栽试验。试验设施肥(每盆N0.60g、P_2O_5 0.24 g、K_2O_(0.42)g)和不施肥两个处理。氮肥采用~(15)N丰度10%的尿素,磷肥用磷酸二氢钙,钾肥用氯化钾。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采用移栽种植,每盆种植两穴。收获后,调查籽粒产量,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植株分地上部和根部,分析了生物量、氮磷钾含量,土壤分析了全氮含量。植株与土壤同位素氮用ZHT-03质谱仪测定~(15)N%丰度。计算了土壤基础地力与水稻养分吸收、累积及肥料利用率。[结果]黄泥田的基础地力经济产量、基础地力地上部生物产量较灰泥田分别低26.9%与23.5%,相应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低14.1与9.7个百分点。基础地力贡献率(经济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不论施肥与否,黄泥田水稻有效穗数均显著低于灰泥田,且不施肥水稻有效穗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施肥条件下,黄泥田水稻成熟期籽粒、茎叶和根系氮、磷、钾素含量均低于灰泥田,其中3个部位磷素含量较灰泥田分别低9.6%、38.4%和46.3%,差异均显著,黄泥田水稻籽粒和茎叶的钾素含量较灰泥田分别低10.8%和18.5%,差异均显著。施肥下黄泥田水稻成熟期籽粒、茎叶的氮素吸收量较灰泥田分别低10.8%和17.3%,磷素吸收量分别低12.5%和46.2%,钾素吸收量分别低16.6%和28.5%,差异均显著。等量施肥条件下,黄泥田的水稻氮肥利用率较灰泥田低4.6个百分点,但土壤氮肥残留率增加3.0个百分点。[结论]以高产灰泥田为标准,黄泥田基础地力具有20%以上的产量提升潜力。土壤有机质与容重是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与有效穗的重要肥力因子。黄泥田水稻氮肥利用率显著低于灰泥田,但土壤氮素残留率较高。提高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是提升基础地力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黄泥田 灰泥田 水稻 基础地力 养分吸收 氮肥利用率 氮肥残留率


福建黄兔Nram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掌握福建黄兔自然巨噬细胞抗性相关蛋白1(natural macro-phage resistant association protein one,Nramp1)基因的分子基础,应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脾脏组织总RNA中克隆出福建黄兔Nramp1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福建黄兔Nramp1克隆序列全长为2 180 bp(GenBank登录号KT943979),其中5′非翻译区103 bp,3′非翻译区443 bp,1 635 bp的开放阅渎框编码544个氨基酸;福建黄兔与人、猪、马、黄牛、水牛、绵羊、鹿和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6.0%、84.7%、86.2%、84.9%、85.0%、85.4%、85.2%和85.9%.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福建黄兔Nramp1基因的结构、表达及抗病育种等提供基础数据.


福清山羊与努比亚黑山羊背最长肌比较转录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福清山羊与努比亚黑山羊背最长肌组织转录组差异表达水平,为地方山羊品种肉质、生长性状的遗传机制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测定周岁内羯羊育肥的福清山羊与努比亚黑山羊日增重(ADG)以及2个品种周岁背最长肌样品的肌内脂肪含量(inter-muscular fat,IMF);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对2个品种周岁背最长肌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品种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对DEGs功能进行注释和测序结果的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结果】在羯羊育肥条件下,福清山羊周岁内ADG为65.6g·d~(-1),极显著低于努比亚黑山羊的127.4g·d~(-1)(Sig.=0.000);而福清山羊周岁背最长肌IMF含量为3.69%,极显著高于努比亚黑山羊的1.83%(Sig.=0.003)。2个品种6个样品的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4.76Gb Clean Data,各样品的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山羊)的比对效率在84.65%-86.17%之间。DESeq分析发现了努比亚黑山羊和福清山羊背最长肌的DEGs 608个,其中上调基因61个,下调基因547个。608个DEGs中的518个基因能够被GO(gene ontology)数据库注释,148个DEGs能够被COG(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数据库注释,418个DEGs能够被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注释。KEGG通路分析表明DEGs共富集到222条信号通路中,44条通路显著富集。经过文献检索和对筛选通路相关基因功能的分析,初步判断可能与羊肉质和生长性状相关的通路包括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signaling pathway}、MAPK信号转导信号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ignaling pathway}和Ⅰ型糖尿病通路(TypeⅠdiabetes mellitus);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ACSL5(Long-chain fatty acyl-CoA synthetases 5,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5)、PCK2(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2,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2)、PPARGC1A(Hepatic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coactivator 1 alph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JAK2(Janus Kinase 2,Janus激酶2基因)、STAT4(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4,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4)、IRF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8,干扰素调节因子8)、MAP4K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kinase kinase 1,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激激激酶1)等DEGs可作为控制福清山羊肉质、生长性能的候选基因。进一步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共发掘707个新基因(转录本),其中15个基因(转录本)为2个品种的DEGs。经qRT-PCR验证,所选基因(转录本)表达变化模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可靠。【结论】在转录组水平上筛选出了福清山羊和努比亚黑山羊周岁羯羊背最长肌组织的608个DEGs,发掘了707个新基因(转录本),初步认为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等4个信号通路在山羊肉质形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山羊骨骼肌生长发育和IMF沉积的相关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福清山羊 努比亚黑山羊 背最长肌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