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安徽武昌湖丰、枯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湖泊合理开展增殖渔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于2019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安徽武昌湖不同样点进行水样采集,测定叶绿素a浓度(Chl-a)、水质理化参数。通过垂向归纳模型(VGPM)估算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武昌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初级生产力均值为(523.56±388.48)mg C/(m2·d),显著高于枯水期均值(53.37±28.05)mg C/(m2·d)。在空间分布上,丰水期大部分湖区生产力水平处于平均值附近,而枯水期生产力分布出现了明显的高值区,为离乡镇较近的湖泊边缘区。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丰水期初级生产力与温度(T)和Chl-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固体悬浮物(TSS)和化学需氧量(CODM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枯水期则与Chl-a浓度和TSS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丰水期和枯水期武昌湖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Zscore(PPeu)=0.917 Zscore(Chl-a)+0.302 Zscore(SD)-0.175 Zscore(T)和Zscore(PPeu)=0.598 Zscore(T)+0.373 Zscore(Chl-a)-0.039 Zscore(DO)。结果表明武昌湖初级生产力变化主要受到水体T、Chl-a、DO浓度等因子影响。

关键词: 武昌湖 初级生产力 VGPM模型 Pearson相关性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黑棘鲷的摄食习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水生植物等8个类群,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42.41%),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黑棘鲷体长越长,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摄食强度也越大,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黑棘鲷 摄食习性 相对重要性指数 生态位宽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鰤MSTN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早期发育中的表达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基因在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克隆了黄条鰤MST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MSTN mRNA在黄条鰤不同组织、胚胎发育过程以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STN基因全长cDNA为1 828 bp,开放阅读框为1 131 bp,编码了376个氨基酸。RT-qPCR分析表明,在检测的脑、垂体、肝脏、肌肉、脾脏、肾脏、鳃、心脏、胃、肠、头肾组织中MSTN mRNA均有表达,其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MSTN mRNA在胚体下包2/3时期至孵化期表达量显著升高,且在孵化期达到峰值(P<0.05)。MSTN mRNA在孵化后3天前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第20天降低至较低水平,25天后表达量再次显著升高,在第30天达到峰值(P<0.05)。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MSTN基因在黄条鰤的胚胎及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开展黄条鰤繁养殖、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黄条鰤 MSTN基因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发育 基因克隆 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体过饱和对长江鲟早期生活史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 TDG)过饱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早期生活史的影响,以长江鲟受精卵和仔稚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TDG饱和度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饱和度的TDG过饱和水体中,发育至神经胚阶段的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照组中的受精卵孵化率为(79±3)%, 140%组的孵化率((78±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110%组、120%组13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84±0)%、(92±2)%和(91±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出膜1—2d的仔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度水体中暴露96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有仔鱼死亡,但死亡率均未达到7%。其中130%组的死亡率最高,为(5.59±1.86)%; 110%和120%组死亡率次之,分别为(3.45±0.12)%和(3.45±0.00)%; 140%组的死亡率最低,为(1.15±1.99)%。130%组仔鱼死亡率显著高于140%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将50日龄的长江鲟稚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水体中暴露96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有稚鱼死亡,且各组死亡率均在50%以上, 140%组死亡率达100%。除110%组和12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TDG饱和度增加,死亡率增大。各实验组之间的半致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呈现出TDG饱和度增加,半致死时间呈减少趋势。总体来看, TDG饱和度为110%、120%和130%的水体对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140%的水体对其孵化率无影响。不同TDG饱和度的过饱和水体均可导致长江鲟仔稚鱼死亡,但对仔鱼影响程度较小,且死亡率与TDG饱和度之间无显著关联;对稚鱼影响程度较大,在研究范围内,影响程度随饱和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

关键词: 总溶解气体 过饱和 长江鲟 孵化率 死亡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sNLR-C6和CsNLR-C7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应答分析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NOD样受体家族(NLR)对鱼类免疫反应的作用,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中两个鱼类特有的NLR-C基因CsNLR-C6和CsNLR-C7进行序列克隆、系统进化分析和表达模式检测。两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3 324 bp和2 961 bp,编码1 078和987个氨基酸。CsNLR-C6和CsNLR-C7蛋白均含有N末端的FISNA结构域、保守的中心NACHT结构域、C末端的B30.2(PRY/SPRY)结构域。经蛋白序列系统进化分析,CsNLR-C6、CsNLR-C7与其他鱼类的NLR-C聚为一支,并与NOD3亚家族的进化关系较为接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NLR-C6和CsNLR-C7基因在半滑舌鳎健康组织中有广泛表达,其中,CsNLR-C6在鳃、肠、皮肤、脾中有较高表达,而CsNLR-C7在鳃、头肾、肝中有较高表达。两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对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响应模式不同:在肠、肾脏、脾中,CsNLR-C6和CsNLR-C7基因在感染12~48 h内表达量升高;在鳃中,CsNLR-C6表达量在感染24 h后升高;在肝中,CsNLR-C7表达量在感染48 h后升高。结果表明,CsNLR-C6和CsNLR-C7在半滑舌鳎抵御哈维氏弧菌病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这为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和鱼类NLRs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模式识别受体 NOD样受体 哈维氏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对杂交鲟生长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utcare?,DSM32315)按0.00%(对照组)、0.10%、0.20%和0.40%的浓度添加到饲料中,投喂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schrenckii♂)90 d,通过观察其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等的影响,来评估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投喂率及饵料系数随枯草芽孢杆菌的添加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0.20%添加组达最低值。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增加血清葡萄糖含量,且0.1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显示,在属水平上,各试验组中,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为优势菌群,随着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鲸杆菌属含量下降,并在0.40%添加组比例最低(74.29%);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含量升高,当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达到0.40%时,邻单胞菌属含量最高达23.64%;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降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及乳球菌属(Lactococcus)的丰度。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枯草芽孢杆菌投喂杂交鲟后,可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增强鱼体对血糖和脂肪的利用和转化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综上,推荐鲟鱼养殖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量为0.10%~0.20%。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益生菌 杂交鲟 饵料系数 肠道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鲎的食物组成及营养位置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北部湾海域采集的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样品及其食物网链中具有食源可能性的种类(虾类、蟹类、双壳类和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比值测定,采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分析北部湾中华鲎食物组成及其营养位置。结果显示,中华鲎δ13C均值为(-17.11±0.03)‰,δ15N均值为(12.14±0.20)‰。SIAR模型显示双壳类为中华鲎的主要食物来源,其平均贡献率为31.27%;其次为鱼类,平均贡献率为25.91%;蟹类平均贡献率占比为23.50%;虾类平均贡献率占比最低(19.32%)。营养位置分析显示中华鲎营养位置为2.02±0.06。该研究涉及的中华鲎潜在食源样本中,鱼类、虾类和蟹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13±0.51、2.36±0.09和2.61±0.21。营养位置分析表明中华鲎在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在已然濒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科学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中华鲎 食物组成 营养位置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长江口邻近水域2016年春季的仔稚鱼分层调查数据,分析了仔稚鱼的种类数、丰度、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分层变化特征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仔稚鱼1 548尾,平均每网捕获55尾。各水层的丰度值变化介于80.85~312.03尾·km-3,以50 m水层最大,30 m水层次之,15 m水层最小;种类数变化介于7~14种,从5 m水层至50 m水层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仔稚鱼的前弯曲期仔鱼期、弯曲期仔鱼期、后弯曲期仔鱼期和稚鱼期等4个发育阶段的丰度值均以50 m水层最大。水层从浅到深,种类数和丰富度指数持续升高,而多样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先增加后减小。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判断,5 m水层的主要种类有3种,其他水层的主要种类均有5种,主要种类在各水层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各水层之间的仔稚鱼种类数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R=0.86),即随着水深增加和盐度升高,种类数也增多。在中上层水体,仔稚鱼丰度与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R=0.98);在中下层水体,仔稚鱼丰度与盐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R=0.79)。

关键词: 仔稚鱼 分层群聚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茎葡萄蕨藻在模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环境中的脱氮研究

生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效果,探究长茎葡萄蕨藻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采用模拟养殖尾水,考察了长茎葡萄蕨藻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吸收效果,进而讨论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去除三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在单一含氮污染物中硝酸盐氮吸收速率最快;在混合含氮污染物中,氨氮吸收速率最快,吸收去除效率最高,其次为硝酸盐氮。长茎葡萄蕨藻在实验条件下养殖密度为16 g·L-1时生长较快,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92.63%、61.91%和66.08%。在水流动状态下,水力停留时间越短,对三氮的综合去除效果较好,水力停留时间为4 h时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去除率为55.79%、56.37%、58.50%。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脱氮 水力停留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鱼内脏高值化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我国海水鱼类捕捞与养殖产业发展快速,海水鱼类加工过程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只有小部分作为饲料,大部分被废弃造成环境污染。而海水鱼内脏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肽、酶以及脂质等可以被有效利用的成分,有必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海水鱼内脏在生物活性肽如抗氧化肽、抗疲劳肽、抗高血压肽,内脏酶如蛋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胆碱酯酶、酸(碱)性磷酸酶,脂质中磷脂、脂肪酸、不皂化的脂质提取工艺与运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海水鱼内脏今后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出建议,以期为海水鱼内脏的高值化利用,促进海水鱼产业的零废弃高值高质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水鱼内脏 生物活性肽 脂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