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群体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本研究以4月龄和16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比91.00%,核型公式为2n=48t,NF=48;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比82%,核型公式为2n=2sm+46t,NF=50,臂比为1.76±0.11;杂交后代(E.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比78%,核型公式为2n=1sm+47t,NF=49,臂比为1.75±0.29。同时,本研究对4尾16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杂交后代均为雌性,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23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母本提供了2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关键词: 青石斑鱼 蓝身大斑石斑鱼 杂交后代 染色体核型 异形染色体 性腺切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浙江省流刺网捕捞努力量特征分析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北斗卫星获得的2017年浙江省流刺网渔船沿海生产数据,应用时空统计方法,对浙江省流刺网渔业的捕捞行为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刺网渔船生产大部分集中在近岸海域,向北最远达到34°N,定位在连青石渔场,距离母港626 km;向南最远达26°N,定位在闽东渔场,距离母港309 km;向东最远达126°E,定位在江外渔场,距离母港650 km.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鱼山渔场、温台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浙江省流刺网渔船的主要作业海域,1—4月的捕捞努力量主要分布在靠近海岸线的海域,只有少数捕捞努力量集中于大沙渔场和沙外渔场等较远海域.休渔期结束后的8月份,捕捞努力量几乎集中于近海的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海域;9—12月,随着水温下降和沿岸水域资源丰度下降,整体捕捞努力量趋于向外海和南部海域延伸.捕捞努力量在1—4月较低,8月最高,随后的9—12月趋于稳定,但3月和11月的单个网次捕捞努力量相对更低.研究方法与结果可为渔业精细化管理和限额捕捞提供信息参考.

关键词: 流刺网;捕捞努力量;网次;北斗卫星导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尾鲴溃疡综合征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病理学观察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湖南株洲某苗种场的黄尾鲴亲鱼在繁殖期间暴发溃疡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病鱼体表不同部位出现大面积溃疡。为探究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方法,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确定致病菌,使用KB纸片法筛选敏感药物,并通过组织切片法观察病理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从患有典型溃疡综合征的濒死黄尾鲴亲鱼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HZ0416,人工感染黄颡鱼能引起溃疡综合征,并具有强致死性。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菌株HZ0416为舒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舒氏气单胞菌HZ0416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和五倍子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鱼腥草、穿心莲等8种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秦皮、艾叶等22种药物呈低度敏感或不敏感。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多器官组织充血、出血,并伴随有炎性细胞浸润、实质性细胞空泡化坏死等现象。舒氏气单胞菌是黄尾鲴溃疡综合征的潜在病原菌,同时五倍子、氟苯尼考等可作为候选药物防治湖南株洲地区的黄尾鲴溃疡综合征。

关键词: 黄尾鲴 溃疡综合征 舒氏气单胞菌 组织病理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地区与环渤海湾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水产动物分离株的表型与遗传特征分析

微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PDD)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内的重要病原菌,可导致多种海洋生物患病死亡,近年来在我国不同养殖区域内均有发现和报道.[目的]通过生理代谢表型、毒力基因分布和分子遗传分析,系统比较我国海南地区和环渤海湾不同株系PDD的表型与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定PDD的蔗糖发酵能力、运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通过PCR检测质粒pPHDD1复制起始点基因pPHDD1 replication origin和毒力基因dly,hlyApl,hlyAch,plpV;基于toxR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16株PDD的遗传关系.[结果]4株PDD蔗糖发酵测试呈阳性,12株PDD蔗糖发酵测试呈阴性.不同株系PDD运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渤海湾分离株Pdd1608、Pdd2009和Pdd1704的运动能力较强.仅有环渤海湾分离株Pdd1608表现为强溶血性、强磷脂酶活性;海南地区分离株Pdd1612和Pdd0912表现为弱溶血性、无磷脂酶活性;其余菌株表现为弱溶血性、弱磷脂酶活性.菌株Pdd1608的毒力基因谱为pPHDD1 replication origin-dly-hlyAp-hlyAch-plpV,其余菌株的毒力基因谱为hlyAch-plpV.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不同株系PDD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流行于海南地区和环渤海湾的PDD可能都由多克隆种群组成,它们具有复杂的表型特征、相似的毒力基因分布和高度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水产养殖;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毒力表型;毒力基因;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上)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向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养殖过程中养殖动物面临各类病害的威胁。针对病害防治问题,传统方法是使用一些化学药物及抗生素,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不仅会导致养殖水体环境恶化,并且化学药物中通常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养殖动物受到污染,造成药物残留超标、水产品质量降低、危害人类及动物健康等诸多问题(刘平等,2020;陈崎凤,2020;胡建平,2017)。因此,寻找副作用小、对环境无污染的替代药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中草药因其成本低廉、取材天然、无抗药性及无药物残留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密切相关.为了解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该河段设定的9个研究断面,27个采样点位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69种,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枯水期浮游植物种类数高于丰水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分别为84.9×104~3868.3×104 cells·L-1、0.268~20.978 mg·L-1,丰水期平均密度(1490.0×104 cells·L-1)和平均生物量(7.864 mg·L-1)显著大于枯水期(354.8×104 cells·L-1、1.152 mg·L-1).优势种分别为6种和8种,主要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多样性高于枯水期,9个采样断面的水质总体评价呈现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至中轻污染状态.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表明,影响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磷(TP)、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影响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渭河陕西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知鱼、识鱼、管鱼:从个性研究开始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个性是指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持续一致的行为差异,普遍存在于动物界中。在种或种群水平,个性表现为行为集,即相关联行为的集合,在行为集内,每个个体有其行为类型。个性包含5个个性轴:(1)害羞-大胆性;(2)探索-回避性;(3)活动性;(4)攻击性;(5)社交性。个性影响着鱼类的行为表现,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命过程和产出,对鱼类自身福利,水产增、养殖,渔业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鱼类个性的研究进展和鱼类个性的在水产增养殖、捕捞、渔业资源管理及保护以及物种入侵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鱼类个性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类个性 水产养殖 增殖放流 渔业资源管理 渔业资源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模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鱼类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可以有效解决和减少病害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鱼类抗病育种工作, 包括家系与群体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全基因组选育及MHC基因多态性与抗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家系与群体选育作为选择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中,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全基因组选育等手段的提出推动了水产领域抗病育种研究的进步, 而与抗病表型相关联的鱼类MHC基因的高度多态性, 使其在作为抗病育种分子标记候选基因方面备受关注.同时指出了抗病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对未来鱼类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旨在为鱼类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系及群体选育;标记辅助选育;全基因组选择;MHC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某淡水龙虾养殖群体分类的分子标记筛选

动物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可用于淡水龙虾养殖群体物种分类的分子标记,对安徽省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采集的淡水龙虾样本进行了线粒体COⅠ、16S rDNA、D-loop、Cyt b及12S rDNA基因的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中30个滑螯虾属(Cherax)物种的相应基因序列比对,同时,进行上述5种分子标记在种内个体间、属内种间、科内属间和目内科间的同源性变异范围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采集淡水龙虾样本与四脊滑螯虾(C. quadricarinatus)的相似性最高,其中,1 113 bp的Cyt b相似性100%,COⅠ、16S r DNA及12S rDNA相似性都在99%以上;在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外类群构建的邻接系统发育树中,本研究样本与四脊滑螯虾聚为一支,然后与其他物种聚合构成系统树,确定本研究采集的淡水龙虾样本为四脊滑螯虾;通过同源性变异范围比对分析,在淡水龙虾养殖群体的分子分类工作中,16S rDNA、Cyt b及12S rDNA比COⅠ和D-loop这2种分子标记具有较强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淡水龙虾养殖场中物种的分类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 淡水龙虾 四脊滑螯虾 分类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中草药制剂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鳜鱼是我国名贵淡水养殖品种,江浙地区是我国鳜鱼主养区之一,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增长。由于鳜鱼终生摄食活饵,在当前高密度养殖模式中,用药难度相比其他品种大,疾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益生菌对中草药进行发酵和物质分解,可提高中草药的利用率,增强其作用效果。发酵中草药因其获取容易、成本低廉、绿色安全、耐药性低、毒副作用较小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在提高水产动物抗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生理代谢等防病、治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