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腌制方式对卵形鲳鲹理化指标及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对卵形鲳鲹的理化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实验对腌制加工后鱼肉的基本营养成分、盐含量、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升高、而水分含量下降,其中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水分含量分别为53.71%±0.97%、61.45%±0.72%和59.29%±1.41%。与卵形鲳鲹原料相比,干腌、超声波辅助腌制、湿腌鱼肉中盐含量增加,依次为(3.29±0.15)、(2.64±0.02)和(2.15±0.11) g/100 g,而在腌制加工后鱼肉的pH值下降。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的脂质发生氧化反应,TBA值增加,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TBA值分别为(0.80±0.07)、(0.55±0.09)和(0.73±0.08) mg MDA/kg,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冻藏保鲜、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分别检测出54、56、62和5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酮类,对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作用。研究表明,卵形鲳鲹经3种不同腌制方式加工后,干腌鱼肉水分含量最低,而盐含量和TBA值最高;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醇类相对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本研究可为腌制加工及生产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腌制方式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微藻种类识别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微藻的光学图像进行采样,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对微藻鉴定的经验知识,制作了微藻图像数据集,并进行数据增强处理。借助深度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构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AlexNet),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确保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模型的训练精度为97.86%±1.63%,测试精度为85.86%±0.80%,达到了预期效果。利用AlexNet模型训练得到的参数,对预留的280个样本图像进行实际测试,7个藻种的平均精确度、平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数分别为83.3%,84.4%和83.3%,表明深度学习方法是鉴定微藻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微藻 卷积神经网络 自动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牡蛎食物组成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加细致地甄别滤食性贝类的食物组成,于2019年8月,以北方规模化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牡蛎的胃含物及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扩增18S rDNA V4区平均得到111,359个有效序列短片段,在97%相似性水平上划分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后得到239个类别.其中,长牡蛎胃含物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4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链形植物(Strept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原生动物(Protozoa)等为主要类群.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7个门,绿藻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藻门和硅藻门等为主要类群.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是长牡蛎的主要食物来源,链型植物和原生动物也有一定的贡献,分别占总食物贡献量的10.43%和4.11%.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态学及其在养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胃含物;18S rDNA;高通量测序;长牡蛎;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5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以及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ASPIC与Catch-MSY模型的评估结果相近,广东海洋渔业资源MSY约为164×104 t,1996—2006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产量低于MSY.Schaefer与Fox模型评估的MSY相差不大,且B/BMSY与F/FMSY的历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评估的渔业现状差异较大,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较差(B/BMSY<1且F/FMSY>1),而Fox模型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良好(B/BMSY>1且F/FMSY<1).综合两个模型结果显示,带鱼类MSY为14.62×104~15.08×104 t,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MSY为3.82×104~6.78×104 t,鲳类MSY为5.77×104~6.21×104 t,鲷类MSY为4.16×104~4.54×104 t,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MSY为17.68×104~19.84×104 t.5个经济类群中日本鲭和蓝圆鲹处于过度捕捞后的衰退状态,而带鱼类、鲳类和鲷类在近年来遭受过度捕捞.研究结果可为广东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ASPIC;Catch-MSY模型;可捕量;过度捕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发展研究

船舶工程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展深远海养殖及配套大型设施装备是提高养殖发展质量的新途径。基于中国水产行业的产业发展,对中国渔业的未来在深远海进行了说明。结合国内外深远海养殖平台发展现状,提出了"养什么""在哪样"以及"怎么养"的中国深远海养殖设施发展思路。结合养殖工艺,协同发展,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构建"海-陆"相联动的养殖生产新体系。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为深远海设施渔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积聚更多势能。

关键词: 深远海 养殖 养殖工艺 养殖模式 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江门市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门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该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江门市的西江、潭江和银洲湖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157种,其中轮虫74种、原生动物43种、枝角类21种、桡足类19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651个·L-1和0.80mg·L-1,其中原生动物的密度最高(1 164个·L-1),轮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0.37和0.31 mg·L-1。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显著下降,而小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浮游动物密度较历史水平显著增加,而生物量较历史水平显著减少。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5~4.3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1.15。研究区域共有30种优势种,以原生动物最多(15种);优势种中有10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全部为轮虫。优势种中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仅分布在潭江和银洲湖,表明西江水体质量最优。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潭江 银洲湖 西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弧菌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的潜在毒性及热处理脱毒后抗菌效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一株具有弧菌拮抗功能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 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 2515 (以下简称"菌株2515" ) 对海水养殖动物的毒性, 并确定一种有效的热处理脱毒方法, 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育苗水体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05、 106、 107、 108 CFU/mL的菌株2515, 测试其对中国明对虾受精卵孵化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体中添加浓度高于105 CFU/mL的菌株2515后, 显著降低了无节幼体变态发育至蚤状幼体的成活率 (P<0. 05); 分别应用血平板及显微观察法测试菌株2515对羊、鱼及对虾血细胞的溶血活性, 结果显示, 该菌对羊及鱼红细胞均具溶血活性, 而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无溶血活性; 设置不同温度 (40、 45、 50、 55、 60、 65、 75℃) 热处理菌株2515及其破碎液,结果显示, 55 ℃ 1 h能够灭活该菌, 且失去对鱼类红细胞的溶血活性, 而抑菌物质活性可提高55. 8%.研究表明, 菌株2515对鱼虾具有潜在毒性, 选择适当热处理, 既能灭活溶血活性还可提高抗菌活性.

关键词: 中国对虾;杀鱼假交替单胞菌;抗菌活性;加热脱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QuEChERS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检测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砜、氟虫腈亚砜残留的方法。样品通过体积分数为0.10%甲酸-乙腈溶液及陶瓷均质子旋涡振荡法提取,由0.15 g乙二胺-N-丙基硅烷分散萃取净化后采用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2.1 mm×100.0 mm,1.8μm)进行分离,电喷雾负离子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后运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氟甲腈、氟虫腈砜和氟虫腈亚砜的平均回收率在85.2%~112.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12.4%之间,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质量浓度0.5~100.0 ng/mL之间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1.0~1.5 μg/kg、定量限为3.0~5.0 μg/kg,二者均低于GB 2763—2019《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禽肉中氟虫腈最大残留限量10 μg/kg的规定,实验方法简单、快速、灵敏,能够满足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检测需求。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稻田 水产品 氟虫腈及其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感染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是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牡蛎可通过滤食作用富集海水和环境中污染的NoV,是NoV传播的重要载体。人们倾向于食用生的或轻微烹煮的牡蛎,导致NoV感染事件时有发生。与牡蛎相关的食源性疾病中,约50%由NoV引起。荧光定量PCR是检测NoV的主要方法,但其不能有效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NoV。由于NoV难以在体外培养,致使评估NoV灭活方法的有效性存在困难。猪胃黏蛋白(Porcine gastric mucin, PGM)及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 PMA)等核酸嵌入剂与qPCR结合的方法在检测感染性NoV中显现出应用潜力。牡蛎中NoV的消减方式多为超高压处理,400 MPa及以上的压力可使NoV大量灭活。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牡蛎[主要是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和熊本牡蛎(C. sikamea)]中NoV的污染状况、富集机制、检测方法以及超高压处理消减NoV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建立牡蛎中NoV有效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牡蛎 诺如病毒 定量检测 超高压消减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是判断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识别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尺。在借鉴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4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的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9年10个省区海水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应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各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偏低,中位数为0.356 7,其中山东得分最高,为0.570 2;河北得分最低,仅为0.226 3。不同维度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结果各异,资源节约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102,空间拓展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073,环境友好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132,产品绿色指标的平均分值为0.057。产品绿色指标是制约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北、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该指标的贡献度平均值仅为10.89%。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海水养殖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