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产动物色氨酸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色氨酸是一种中性、芳香族氨基酸,是5-羟色胺、褪黑素、烟酸等代谢物的前体物质,也是水产动物生长和健康的必需氨基酸.色氨酸除蛋白质合成功能外,还具有调控摄食量、缓解应激反应及提高免疫、抗氧化能力等生理生化功能.本文就色氨酸的代谢途径、水产动物对色氨酸的需要量及色氨酸对摄食、免疫等方面的调控进行综述,以期为色氨酸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动物;色氨酸;需要量;应激;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广东和台湾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2个红螯螯虾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等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2个红螯螯虾群体中共检测到83个等位基因,广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619、0.438、0.505,台湾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829、0.492、0.592。广东群体和台湾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65和0.538。红螯螯虾2群体的Shannon指数(H)均大于1,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969。研究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广东和台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2个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通过群体间的杂交可有效避免近亲繁殖。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源有机碳对黄河口及周边近海4种常见鱼类的营养贡献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河输送陆源有机碳对河口以及近海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通过多元相似性分析研究了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等4种常见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差异,并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R语言包(SIAR)计算了陆源有机碳对4种鱼类的营养贡献。结果表明,尽管在时间(R=0.08,P<0.01)、空间(R=0.19,P<0.01)尺度上,4种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均差异不大,但陆源有机碳对其营养贡献空间和时间变化明显。陆源有机碳对4种鱼类的营养贡献在夏季较秋季高4.3%~32.0%,黄河口区域较近海高12.4%~19.8%。
关键词: 陆源有机碳 营养贡献 稳定同位素 MANOSIM SIA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海域大眼鲷空间自相关性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经济鱼类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有助于探究种群空间分析的最适尺度,是鱼类种群变动、资源量评估的基础内容。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渔船信息动态监测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了大眼鲷资源空间自相关性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补充增量空间自相关分析(ISA)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结果显示:(1)在整个研究海域内,大眼鲷资源年际间分布呈低密度区域为主,高密度区域较少的分布特征。(2)增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大眼鲷资源在76~87 km的尺度范围内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聚集分布模式具统计学意义。(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年际间大眼鲷资源热冷点渔区分布有差异,且资源变动较大;热点渔区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中部50~100 m等深线附近,冷点渔区则集中于50 m等深线附近海域。本研究引入增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大眼鲷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为挖掘渔业资源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大眼鲷 空间自相关 增量空间自相关 热点分析 地理信息科学 底拖网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胁迫对刀鲚稚、幼鱼的急性毒性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揭示氨氮胁迫对刀鲚稚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以刀鲚稚鱼(体长2.33 cm±0.25 cm)和幼鱼(体长5.12 cm±0.45 cm)为试验对象,进行96 h氨氮急性毒性试验,得出各自的96 h半致死浓度96hLC50以及安全浓度。然后,分别用刀鲚稚幼鱼40%96 h LC50进行24h的氨氮胁迫试验并取样,然后,将胁迫组剩余的刀鲚放入曝气自来水中进行24 h的恢复试验,胁迫及恢复试验均取全鱼测定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胁迫24 h后稚幼鱼T-AOC活力显著下降(P<0.05),GSH-Px活力上升但不显著(P>0.05),T-SOD、CAT活力均显著上升(P<0.05);恢复24 h后各种酶的活性都在向正常水平恢复,但是最终都没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获得了氨氮对刀鲚稚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和在氨氮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氨氮胁迫引起了氧化应激,恢复后抗氧化能力增强,缓解了氧化应激,但并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水深温度关系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不同深度的水温影响到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获率。文章利用2008—2017年延绳钓生产作业数据,并结合Argo浮标水温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不同深度水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表面(0 m)、200和400 m 3个水层的温度显著影响长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最优的GAM模型对渔获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方差解释率为53.3%,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527。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所选取的3个水层温度均呈非线性关系,高渔获区集中分布于17~30℃的表层海域,17~20℃的200 m层海域,9~15℃的400 m层海域,以及他们的交集海线。文章初步得出了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水深断面温度的关系,可为指导长鳍金枪鱼的合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检测鉴别鸡白痢、肠炎、鼠伤寒、伤寒4种养禽业中常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利用每种血清型的特异基因位点,建立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方法,并通过试验对多重PCR法的特异性、灵敏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与非沙门氏菌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低检测限度13.1 pg/mL,肠炎沙门氏菌最低检测限度达12.5 pg/mL,鼠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的最低检测限度13.7 pg/mL,伤寒沙门氏菌最低检测限度12.3 pg/mL。结果表明,此方法准确可靠、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有望成为以后检测沙门氏菌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 鸡白痢沙门氏菌 肠炎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伤寒沙门氏菌 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色双冠丽鱼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观察鱼类色素细胞生长特征,本研究以橘色双冠丽鱼的尾鳍、鳞片、皮肤组织为材料,在25℃~28℃条件下,分别在胰蛋白酶溶液和胶原酶溶液中消化6 h和12 h,可有效分离出色素细胞团,细胞悬液经气孔尼龙网过滤后,于35%-45%-55% Percoll试剂中梯度分离和收集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采用K-SFM培养基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和细胞纯化,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角朊细胞的生长,用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酸酯(TPA)、双抗、bFGF的DMEM培养基进行色素细胞传代培养;运用巴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显示,细胞分离时,黑色素细胞位于Percoll试剂45%和35%浓度层之间,黄色素细胞位于Percoll试剂35%浓度层上,2种色素细胞均凝聚成絮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黑色素细胞内部含大量黑色素小体,而黄色素细胞内部含喋呤体和类胡萝卜素囊泡;黑色素细胞左旋多巴(L-DOPA)染色呈阳性;取第10代色素细胞进行体色相关基因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和牛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receptor B,EDNRB) PCR检测,显示基因扩增条带特异性强,表明获得的2种色素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建立了橘色双冠丽鱼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为进一步开展鱼类体色细胞分化和体色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气旋对嵊泗贻贝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认识热带气旋对嵊泗马鞍列岛贻贝养殖设施的影响,并为嵊泗贻贝养殖区位合理分布等提供基础资料,利用2000—2018年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贻贝养殖面积和产量数据、环境要素的海洋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贻贝养殖区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热带气旋对嵊泗贻贝养殖海洋环境场、养殖区位及面积的变化影响,结合研究海域历史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和风场统计特征、马鞍列岛贻贝养殖区位多年变化结果、马鞍列岛底质类型和岛屿地理分布特点,提出了马鞍列岛贻贝养殖区位选择的建议。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共有38个热带气旋进入影响海域范围,年均热带气旋数约有2个,热带气旋活动主要集中在7—9月,8月累积数量最多。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可分2个类型,类型Ⅰ热带气旋9个,以强台风级强度为主;类型Ⅱ热带气旋29个,分为两组,分别以热带风暴和台风级强度为主。海域全年的南东南—东东南向大风稀少,8月期间受热带气旋活动常出现9~11级西西北—北东北向大风。在"梅花"造成的东北向大风和急流海况下,2011年嵊泗贻贝养殖区出现大面积变形损毁。自2011年后,嵊泗贻贝养殖区面积经历了3次恢复与扩增,主养殖区趋于饱和,可在花鸟岛、东库山岛、求子山岛、柱住山岛和三横山岛弧岛链西面海域处尝试开辟新的贻贝养殖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生长性能及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供鲟鱼集约化养殖的基础数据,试验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分别测定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在30日龄时的体长、体重及其变异系数,180日龄时的体长、体重及其变异系数和绝对增长量、相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血清与肝脏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微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脏、胃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与淀粉酶活性,胃的蛋白酶活性,比较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生长性能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条件下,180日龄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的成活率分别为95%和96%,体长绝对增长量、相对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及体重相对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均随日龄增加呈缩减趋势,但俄罗斯鲟的变异系数缩减范围变大。俄罗斯鲟血清中的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T-SOD、T-NOS活性和T-AOC两者均差异不显著(P>0.05),俄罗斯鲟肝脏中T-SOD、CAT、T-NOS活性,以及T-AOC和MDA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西伯利亚鲟的各试验组织的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俄罗斯鲟,其中肝脏与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胃、前肠和中肠的脂肪酶活性,肝脏、胃和肠道的淀粉酶活性及胃蛋白酶活性与俄罗斯鲟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均可快速生长,但西伯利亚鲟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