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鳕鱼鳔胶原肽对H2O2诱导2BS细胞早期衰老的保护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为研究对象,探讨鳕鱼鳔胶原肽对H2O2诱导2BS细胞早期衰老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H2O2诱导2BS细胞建立早期衰老细胞模型,给药组加入不同浓度的鳕鱼鳔胶原肽,以白藜芦醇作为阳性对照,对细胞的增殖率、ROS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情况、β-半乳糖苷酶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细胞相比,经白藜芦醇与鳕鱼鳔胶原肽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提高,ROS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率与β-半乳糖苷酶含量降低,SOD与CAT活力提高,MDA含量降低,且鳕鱼鳔胶原肽保护效果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结论:鳕鱼鳔胶原肽能够有效缓解H2O2诱导所造成的早期衰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氧化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苏氨酸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苏氨酸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8.42±0.20) 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研究对象,在水温(15±1)℃的室内200 L流水水族箱中进行56 d摄食生长试验。在基础饲料中添加L-苏氨酸,配制苏氨酸水平分别为0.45%(对照)、0.76%、1.09%、1.29%和1.64%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将450尾三倍体虹鳟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结果表明:饲料中苏氨酸水平为0.76%~1.64%时,虹鳟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终末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以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经过二次回归分析可得,虹鳟对苏氨酸的需要量为1.2%~1.3%(占饲料蛋白质的2.89%~3.13%)。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增加,全鱼水分含量显著减少(P <0.05);粗脂肪含量在0.75%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增加,三倍体虹鳟肌肉中苏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脯氨酸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但缬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含量有显著变化(P<0.05),在1.29%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苏氨酸可以提高体蛋白含量。综上所述,低鱼粉饲料(15%)中添加苏氨酸对三倍体虹鳟有明显的促生长效应,且对苏氨酸的最佳需要量为1.2%~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越冬暂养对雌性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越冬暂养后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否存在营养流失或风味品质下降现象,利用嵌入在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网箱对雌性中华绒螯蟹进行105 d暂养,分析暂养前后中华绒螯蟹一般生物学指数、营养成分、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差异。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在越冬暂养期间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未出现"掉膏";暂养后的中华绒螯蟹,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E)显著上升(P<0.05),必需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比值(E/T)显著上升(P<0.05);可食组织中腺苷酸(AMP)和肌苷酸(IMP)显著增加(P<0.05),次黄嘌呤(Hx)和肌苷(HxR)显著下降(P<0.05);虽然可食组织及卵巢中粗脂肪、C22∶1和C22∶4含量显著下降,但C20∶2、C20∶4和C20∶5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PUFA/SFA显著上升;中华绒螯蟹暂养105 d后,1-辛烯-3-醇,己醛,壬醛和2-戊基呋喃为主要的挥发性物质,这些具有良好气味的物质占主导地位,表明中华绒螯蟹的风味整体优于暂养前。以上结果表明,越冬暂养后中华绒螯蟹的营养有一定的流失,品质和食用风味有所改善。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越冬暂养 营养品质 核苷酸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HDN1844000中lobophorin N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中国海洋药物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南海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HDN1844000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在生物活性筛选和液相二级质谱(LC-MS/MS)分子网络化学信息学策略指导下,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菌株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分析和与文献比对,阐明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从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HDN1844000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出1个新的spirotetronate类抗生素lobophorin N(1)和1个已知的类似物lobophorin A(2)。化合物1是1个新的lobophorin衍生物,其带有1个含3-氨基的D-kijanose变体并且在C-32处有1个甲基。生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蜡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草分枝杆菌和副溶血弧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0.10~0.39μmol/L。
关键词: 抑菌 lobophorins 海洋链霉菌 分子网络 中国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目标、进展与建议-基于长江禁捕典型省域的调查
《农业经济问题 》 2021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当前,禁捕水域渔民退捕上岸已经完成,转产就业政策作为渔民退出捕捞权补偿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当下和未来的重点难点,对长江禁捕稳定持续和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典型区域退捕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转产就业政策目标是帮助渔民获取可持续的替代生计,防止退捕渔民"积贫返贫—生计压力—偷捕返捕—弱化禁捕",基本逻辑是通过政府承担转产就业成本以达成渔民稳定退捕这一具有生态外部性的集体行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初步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政策层级机制,地方政府是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改进者,市场主体也正逐步参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四个一批"为主的转产就业模式。但部分地区仍面临着转产就业不充分、岗位层次较低、稳定性差等难题,这既有渔民生计资本低、博弈心理的内生因素,也有区域经济与资源禀赋约束、政策针对性不足的外部因素。未来,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应长短结合、双重驱动,多元化就业模式增加岗位供给、针对渔民合理诉求提升转产就业精准性、优化政策制度形成稳定持续的激励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和钠离子/钾离子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体质量为(1.35±0.37)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开展了盐度(2、4、8、12、16)和钠离子/钾离子(Na+/K+)(27、50、75、100、125、150)双因素胁迫实验,分析其对凡纳滨对虾的72 h成活率及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a+/K+大于75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盐度大于8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随Na+/K+的降低而升高。在Na+/K+为27~75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大于66.67%。Na+/K+为100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在盐度12和16下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69.78和60.15 h。Na+/K+为125条件下,盐度8、12和16下的LT50分别为76.23、62.61和49.10 h。Na+/K+为150条件下,盐度4、8、12和16下的LT50分别为87.24、68.65、59.4和39.95 h。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Na+/K+、盐度与凡纳滨对虾幼虾第72小时的成活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组织切片显示,当盐度大于8时,高Na+/K+对肌肉和肝胰腺组织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空泡化或自溶,组织细胞间隙变大、解体,且组织结构损伤程度随盐度的上升而加重。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低钾胁迫 盐度 成活率 半致死时间 组织切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库区鱼类群落结构现状及变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鱼类群落结构现状,于2017~2019年对三峡库区干流和9条重要支流开展鱼类种类组成调查,于2018年对库尾木洞、库中云阳和库首巫山干流江段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同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了分析。共采集到鱼类149种,隶属于10目25科92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0种,外来物种20种,喜流水鱼类67种,喜静缓流鱼类82种。研究表明:总物种数与水库运行前相比持平,但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土著种和喜流水性鱼类显著减少,外来种增多;小型鱼类在资源量中占据优势,大中型鱼类资源退化;喜流水鱼类仅在库尾渔获物中占据优势,库中和库首江段渔获物以喜静缓流鱼类为主;干流特有种种类数和资源量均显著下降,支流仍分布有较多特有鱼类;外来种在库中和库首渔获物中占据一定比例,其大量繁衍和发展可能给该水域土著种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三峡库区蓄水过程显著影响了鱼类群落结构。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群落结构 种类组成 渔业资源 特有种 外来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鲟科一新记录种-小体鲟
《动物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国,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被认为自然分布于额尔齐斯河,但至今尚无发现该种的文献报道,在额尔齐斯河是否确有分布还存疑问。2019年9月,在中国额尔斯斯河下游(185团)采集到鲟类标本1尾,全长91.5 cm,体重5 520 g。标本背骨板11,侧骨板64,腹骨板12;口腹位,较小,口下唇中间断裂;鳃耙数17,符合小体鲟的形态特征。利用线粒体DNA Cyt b基因序列(1 141 bp),对鲟属10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该种与分布于鄂毕河、多瑙河的小体鲟遗传距离最近(序列分歧为0~0.000 2),并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应属于种内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该标本即为小体鲟,在额尔齐斯河首次被发现,为中国鲟科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鱼类标本馆(标本号8009287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化射流式深水网箱网衣清洗装备的性能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网箱网衣附着污损生物的去除机理及影响因素,文章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样机试验,分析了淹没环境不同工况下清洗装备喷嘴的空化特性,获取了不同入口压力、喷嘴孔径(d)的清洗装备网衣挂板清洗清洁率,探究了空化射流作用下深水网箱网衣污损生物的去除机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额定流量下,喷嘴孔径为0.6~1.0 mm,喷嘴最大气相体积分数呈增大趋势,d=1.0 mm喷嘴有最大气相体积分数(37.5%);距离喷嘴40 mm的射流流速减小了85.57%~96.98%,淹没环境对喷嘴流速有显著阻碍作用。进一步水槽清洗试验结果表明,输入压力为18.8 MPa、d=0.8 mm时该清洗装备有最大养殖网衣清洁率(79.76%);贝类污损生物在清洗装备空化射流冲击作用下主要以壳体破碎的形式脱落,清洗以后具有较强吸附力的贝类软质足丝盘为主要残留物,网面泥土完全清除并呈现出养殖网衣原色。
关键词: 网衣清洗装备 清洁性能 深水网箱 计算流体力学 水槽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