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引黄灌区套种玉米种植密度与施N量的最佳耦合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麦玉套种下肥、密耦合效应的研究,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能显著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种植密度60 000~67 500株/hm2、施氮量337.5~450 kg/hm2是高产的较佳组合。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千粒重、穗粒数显著降低,穗长、穗粗、穗行数下降,秃尖增长,但种植密度与株高、穗位、出籽率无相关性;随着种植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植株茎秆变细、变弱,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增加。增施氮肥能有效增加千粒重和单穗粒数,穗长、行粒数以及株高、穗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N量在337.5 kg/hm2以上时,继续增施氮肥穗长与行粒数不再增加;施N量与出籽率之间呈正相关,与穗行数、秃尖长、基茎粗、倒折率、空秆率无相关性。


城西滩生态农业农户发展经营模式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态农业农户发展模式是以户为单位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包括耕地合理种植作物、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根据城西滩灌区农户家庭人口、劳动力人口、水浇土地种植面积及经济基础条件等,分原住户和吊庄移民户两种类型建立以种(植)为主"种、养"结合型、以养为主"种、养"结合型和"种、养、副"结合型3种模式。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实现生态、生产条件的根本改善和经济的总增长,显著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宁南山区典型旱作农耕地土壤特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宁南山区3种典型耕地坡耕地、川道地和水平梯田进行了物理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表现为坡耕地>水平梯田>川道地,坡耕地土壤容重比水平梯田高9.24%,比川道地高14.04%。土壤团聚体总体表现为川道地优于坡耕地,坡耕地比水平梯田略好。土壤总孔隙度川道地为53.03%,水平梯田为50.54%,坡耕地为49.84%。毛管孔隙变化不大,非毛管孔隙,坡耕地小于川道地和水平梯田,土壤透气度川道地>坡耕地>水平梯田。0-80 cm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川道地>水平梯田>坡耕地,在耕作层则是坡耕地>川道地>水平梯田。毛管持水量坡耕地>川道地>水平梯田,田间持水量坡耕地>水平梯田>川道地,在0-40 cm则表现为坡耕地>川道地>水平梯田。土壤入渗趋势均表现为幂指数方程变化,土壤稳渗速率川道地为0.69 mm/min,坡耕地为0.64 mm/min,水平梯田为0.46 mm/min。


宁夏半干旱地区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平梯田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旱作区农业高产与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我国梯田建设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分析和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彭阳县水平梯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定点观测,分析,阐述梯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的4个时期和垂直变化的3个层次变化规律。提出了不同时期梯田的水分情况为作物栽培提供依据。


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 Yang et Li)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的室内测定
《植物保护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枸杞木虱是枸杞生产中4种严重害虫之一,在室内测定了枸杞木虱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卵期有效积温为90.2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7.2±2.4)℃;幼虫期的有效积温为291.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8.4±2.9)℃;整个世代有效积温为547.6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7.9±2.0)℃。宁夏地区的年发生理论代数为3~4代,与实际观察结果基本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