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连环湖河鲈的生长特性及资源评估
《水产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2021年6月、8月、10月在连环湖二八股泡、那什代泡(46°30'~47°3'N,123°59'~124°15'E)6个采样点,利用12种复合网目的刺网采集的467尾河鲈(Perca fluviatilis)样本,研究其生长特性、资源利用程度及资源量现状.结果显示,2个湖泊河鲈的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分别为W=1×10-5L3.1271(R2=0.9683)和W=9×10-6L3.1598(R2=0.9919),属于异速生长;渐近体长分别为409.8 mm、428.2 mm;渐近体质量分别为1478.34 g、1860.39 g;生长系数k均为0.16;拐点年龄分别为6.26 a、6.34 a.当前2个湖泊河鲈资源开发率E分别为0.37、0.48,均小于0.5,表明资源处于轻度开发状态.估算结果显示,二八股泡河鲈资源量约348.66 t,那什代泡河鲈资源量约204.93 t,低龄个体为种群结构的主要组成.综合考虑总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种群残存率及目前资源开发状态,建议减小作业网具网目规格,进一步增加河鲈的捕捞量,以控制外来入侵物种河鲈的种群资源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族馆鱼类目标检测网络优化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在渔业养殖的应用中,存在数据集质量低,网络计算复杂度高、推理速度慢等问题,不易满足高实时性应用场景.本研究收集并标注83种水族馆鱼类的10042张图像数据集,在保证目标检测和识别能力、降低网络计算复杂度、提高推理速度的情况下,探究网络的优化方法.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重新设计YoloV4网络的主干网络(backbone)对比Mixup、Cutmix、Mosaic等不同数据增强方式及Mish、Swish、ELU等不同激活函数对网络的优化效果.根据对比结果择优选择数据增强方式、激活函数的组合用于优化网络.结果显示:根据该方法优化的网络在测试集上的预测精确率达到94.37%,计算复杂度(BFLOPS)仅为5.47,相较YoloV4降低了93.99%.研究表明,本研究优化网络的方法,能够在保证检测与识别精确率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网络计算复杂度、提高推理速度,为高实时性应用场景的鱼类目标检测与识别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目标检测 目标识别 深度学习 Yolo网络 数据增强 网络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6米多用途渔船柴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方案设计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2
摘要:为解决传统柴油机推进系统难以满足多用途拖网渔船工况多且复杂以及特殊水域噪音控制要求高的问题,本研究从安全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研究团队研发设计出多用途渔船柴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船舶采用柴油机和轴带异步发电/电动机结合的推进形式,采用双输入单输出齿轮箱,轴带异步电机既可由柴油发电机组供电,也可由锂电池组供电.常规航行工况时,主机为船舶正常航行提供动力的同时,冗余功率发电为锂电池组充电;捕捞起网工况时,主机单一为螺旋桨提供动力,锂电池组为船上其他用电设备提供动力;沿海专项和清理海蜇工况需要静音航行时,锂电池组为全船提供动力.与传统推进方式的渔船相比,该船推进系统的配置可以根据作业工况的需要灵活切换,既能满足长期航行和作业的续航力需求,又能实现近岸的低噪音零排放作业.
关键词: 渔船;柴电混合动力;变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禁捕后长江口刀鲚资源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于2019—2021年对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生物学、资源密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等展开调查,并结合刀鲚生产性捕捞退出前(2017—2018年)的调查结果,对长江禁捕后长江口水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2021年共采集刀鲚2895尾,抽样解剖1960尾,雌雄比为1.87﹕1,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72±32)mm和(91.4±33.4)g,较2019—2020年分别增加4.41%和37.55%,较2017—2018年分别显著增加5.84%和22.85%(P<0.05);平均丰满度系数为0.44±0.10,较2019—2020年增加18.28%,较2017—2018年增加12.82%(P>0.05).2021年日均调查尾数NB和重量WB分别为170尾/d和15.56 kg/d,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09倍和1.48倍;单网调查尾数Nt和重量Wt分别为50尾/网和4.56 kg/网,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24倍和1.69倍,资源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和2021年长江口刀鲚的洄游时段主要集中在3—4月,较2019年洄游高峰期提前,深水水域资源密度显著高于浅水水域(P<0.05).研究结果表明,受前期过度捕捞的影响,加之长江口其他渔业生产尚未全部退出,2019年刀鲚专项捕捞退出后,刀鲚资源并未立即出现恢复趋势.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及长江口禁捕管理政策的实施,极大减轻了刀鲚捕捞压力,长江口刀鲚种群生物学规格和资源密度均显著回升,资源恢复趋势良好,突出了长江禁捕效果的显著性.建议针对刀鲚等代表性洄游物种开展长期跟踪监测,掌握长江禁捕期间其资源特征及变动趋势,支撑长江禁捕效果评估及生物完整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赤梢鱼的生物学特征和资源保护
《湿地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是黑龙江流域的特有鱼类物种。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近年来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拟赤梢鱼的生物学和资源学特点,探讨了拟赤梢鱼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拟赤梢鱼具有资源量少、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繁殖期短和绝对怀卵量低等生物学特点,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种群数量的恢复极为缓慢;拟赤梢鱼的栖息环境为偏冷的河流和湖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玛河、额尔古纳河等江河的干流和支流中,以及其流域内的呼伦湖、镜泊湖、兴凯湖和五大连池等湖泊中;2000年以来,在河流中,还有拟赤梢鱼的记录,在湖泊中已经极少见到拟赤梢鱼;在黑龙江中游、上游和额尔古纳河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拟赤梢鱼,在其它河流中只是偶尔能见到拟赤梢鱼,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的状态。建议将拟赤梢鱼作为中国濒危珍稀动物加以保护,并加强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条形码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中的适用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Ⅱ (CO Ⅰ、CO Ⅱ)和16S rRNA基因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群体划分中的适用性,在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髙体鰤(Seriola dumeril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鰤属鱼类中克隆了3种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 CO Ⅰ、CO Ⅱ和16S rRNA的基因序列均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 16S rRNA序列最为保守,变异率仅为5.06%; CO Ⅰ序列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酸多样性指数(Pi)高于CO Ⅱ和16S rRNA, CO Ⅱ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 CO Ⅰ序列分化程度更高。比较了鰤属鱼类3种基因的扩增序列,发现CO Ⅰ、CO Ⅱ和16S rRNA均能对我国分布的3种鰤属鱼类进行有效鉴别。另外, CO Ⅰ、CO Ⅱ还可作为不同地理群体黄条鰤的鉴别DNA条形码,而16S rRNA对于不同地理群体的黄条鰤辨识能力不足。在鰤属鱼类中,基于CO Ⅰ、CO Ⅱ、16S rRNA基因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每个物种都形成单系,表明CO Ⅰ、CO Ⅱ、16S rRNA基因不仅可作为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多样性保护的有效DNA条形码, CO Ⅰ、CO Ⅱ还可作为黄条鰤不同地理种群划分和国际资源判别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坡海底条件下锚泊渔船水动力响应研究
《中国造船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避风锚泊是大中型渔船防台风的主要方式。避风锚地位于近岸区域,海底大多不平坦,然而传统的水动力计算方法和相关软件是基于平坦海底的假设建立的。为了对斜坡海底条件下锚泊的渔船水动力响应进行准确分析,论文基于SAM-RSM模型开发了计算程序,使用台阶近似法考察海底地形对入射波浪的散射作用,应用Rankine源方法求解不平坦海底条件下渔船在固定状态以及运动状态时诱导的绕射和辐射速度势。计算结果表明,不平坦的海底地形对锚泊渔船低频垂荡和艏摇运动RAO的影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渔船锚泊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探析
《审计与理财 》 2022
摘要:本文立足科研院所课题经费使用现状,梳理了当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包干制的适用范畴进行了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科研活动特点提出了包干制在实际执行层面的优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卫星船位数据的北太平洋作业渔船分布及类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卫星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实时船位,但不能直观反映渔船作业期间动态分布及其渔船类型.为了解北太平洋公海渔场分布及其渔船类型,基于2019年3-12月北太平洋渔船卫星数据及同期北太平洋围网渔船和鱿钓渔船的实际生产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方法,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叠加验证,分析探讨渔船作业的动态分布变化及其识别情况.结果表明:2019年北太平洋渔船作业主要分布于37°-44°N、154°-176° E;多数渔船在主要作业分布区域内先从西南移动至东北,再折返至西北,9月及之后再折返至西南方向;热点分布与实际鱿钓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83.7%,冷点分布与实际围网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78.1%.通过观察各月渔船分布整体轨迹变化,初判其热点分布应为鱿钓渔船,冷点分布应为围网渔船,但仍可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或数据进一步验证及提高重叠率,如夜光遥感技术或结合渔船的水上移动业务标识码(maritime mobile service identifier,MMSI)对应验证渔船类型.该方法基于卫星渔船数据与生产数据直观展示渔船作业动态变化及两者重叠程度,可初步探索在研究区域中渔船的分布变动与渔船类型,为渔业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相关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ATG5基因的克隆及其在pH、碳酸盐碱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TG5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FcATG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 FcATG5的组织表达及其在pH和碳酸盐碱度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并利用RNAi技术验证其功能.基因分析显示,FcATG5 cDNA全长为2225 bp,开放阅读框为810 bp,编码269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1.103 kDa,理论等电点为5.59,为疏水性蛋白,包含1个APG5自噬相关蛋白结构域,无跨膜结构,不包含信号肽.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cATG5具有高度保守性,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同源性最高(98.14%).组织表达分析显示,FcATG5在中国对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血淋巴细胞中最低(P<0.05).pH胁迫后48 h,FcATG5在鳃中的表达量最低,为对照组的1.68倍;胁迫后96 h最高,为对照组的2.67倍.碳酸盐碱度胁迫后12 h,FcATG5在鳃中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2.77倍;胁迫后96h最低,为对照组的1.30倍.干扰实验结果显示,pH和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沉默FcATG5基因会使中国对虾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表明该基因的表达量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对虾存活.实时定量结果表明,FcATG5在pH、碳酸盐胁迫下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推测自噬可能参与中国对虾应对非生物胁迫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对水生动物特别是甲壳动物中细胞自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进中国对虾盐碱水养殖的研究进程.
关键词: 中国对虾 FcATG5 pH胁迫 碳酸盐碱度胁迫 RN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