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8号'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沪油杂8号'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的甘蓝型油菜双低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等特性。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3 094.5 kg/hm~2,较对照品种(2009年‘沪油15',2010年‘沪油杂4号')增产20.12%,产油量比对照增加31.29%。在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3 108.6 kg/hm~2,比对照‘沪油杂4号'增产17.90%,产油量增加22.88%。在国家冬油菜区域试验(长江下游)中,平均产量为2 551.95 kg/hm~2,较对照‘秦油7号'增产8.10%,产油量增加5.69%。种子含油率43.39%,芥酸含量0.5%,硫苷总量26.40μmol/g。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育种 杂交种 隐性核不育 ‘沪油杂8号


奉化乌脚芋头上海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奉化乌脚芋头在上海地区引种成功,表现较能适应上海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且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3a(年)平均每667m2产量1435kg,最高达1628kg。芋别名芋头、芋艿,依据母芋和子芋着生的习性,可分为多头芋、子芋和魁芋,奉化乌脚芋头是我国魁芋的优良品种,粉感十足,香味浓郁,相传明代时期从海外传入浙南一带,而奉化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孕育了这一地方优良品种,一直以来,奉化乌脚芋头广受百姓喜欢。近年来,奉化乌脚芋头


PCR和IFA测定猪圆环病毒2型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的比较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定PCV2 SN07-1 2株的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TCID_(50)),初步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病毒滴度的差异。参照Reed-Muench法计算TCID_(50),并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对于同一病毒样品,IFA法测出的TCID_(50)为10~(6.5)/mL,PCR法测出的TCID_(50)为10~(5.0)/mL,结果表明:IFA法比PCR法更敏感,更适宜用于测定PCV2的效价。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间接免疫荧光 聚合酶链式反应 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


籼型杂交稻单株产量配合力分析与优势组合选育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以11个水稻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杂交配组,对F1组合单株产量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和竞争优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受基因型加性遗传的作用较大(56.04%),产量优势由全部基因型方差引起的h2B占95.65%。恢复系对于杂种产量的影响较大(GCA=56.05%)且受栽培条件等环境的影响较小(4.3%)。有2个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较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云R3>云R4>沪旱11A>云2A>云3A>云1A。以云3A和沪旱11A与云R3配制的组合单株产量均大于36.8 g(10 400 kg/hm2),竞争优势值均大于20.7%,株型好,分蘖力强,结实率高,抗病性强,具有较大的生产利用潜力。


樟芝发酵液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及成分比较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种常规萃取剂以及固相微萃取对樟芝发酵液中的非极性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析,并对不同碳、氮源获得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樟芝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呈香物质,采用不同的萃取方法,得到的香气成分种类各不相同:用乙醚、或正戊烷-乙醚(1:1,V/V)萃取,得到的醛类成分数量最多,达到9种;正戊烷-乙醚(1:1,V/V)和正戊烷-二氯甲烷(2:1,V/V)为萃取剂,检测到的香气成分达50多种,但对醛类物质的萃取效果较差;使用乙醚萃取和SPME得到的香气种类接近,在40种左右;而石油醚萃取,效果最差。综合毒性和成本等因素,选取对醛类萃取效果较好的乙醚作为萃取剂进行分析。不同的碳、氮源获得的发酵液,挥发油中香气成分种类繁多,醛类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别很大。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发酵液中,醛类百分含量最高,约21.90%;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发酵液中,醛类相对含量高达41.60%。结果表明,以葡萄糖和蛋白胨为碳、氮源的培养基有助于富集樟芝发酵液醛类香气成分。


电子束辐照对草莓灰霉病菌致病力及致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电子束辐照对采后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体致病能力的影响,采用活体接种法测定了经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的B.cinerea菌体对采后草莓果实的致病力,采用DNS法测定了电子束辐照对B.cinerea菌体果胶酶及纤维素酶的产生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可以显著降低B.cinerea菌体的致病力,接种草莓果实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明显降低,3.0kGy处理的该菌菌体接种草莓果实后,第5天时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仅为15.00%和11.39,显著低于对照的91.67%和77.78;2.0kGy以上电子束处理可明显抑制B.cinerea菌体果胶酶及纤维素酶等致病相关酶活性,第3天和第5天时,3.0kGy处理的该菌PMG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37.65%和56.46%、Cx和BG的活性分别较对照降低60%以上;活体草莓接种酶液后,2.0kGy处理的菌体产生的酶液处理的草莓硬度明显高于对照草莓,保持较好的抗病能力。电子束辐照可以降低B.cinerea菌体致病力,明显抑制其致病相关酶的活性,有效控制草莓采后灰霉病的发生。


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YUC1和YUC2在两种倍性草莓中的比较
《果树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FMO酶编码基因在草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可能功能,【方法】以二倍体森林草莓‘黑龙江3号’为材料,基于八倍体栽培草莓‘久香’中已克隆基因序列,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2个FMO酶编码基因:FvYUC1和FvYUC2基因;并运用DNAMAN软件和RT-PCR技术,分析比较了同源YUC基因在这两种倍性草莓中的分子特征和表达模式特征。【结果】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倍性草莓中YUC1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9.31%,YUC2为99.02%;FvYUC1和FvYUC2之间的序列一致性为60.82%。定量RT-PCR分析表明,YUC1和YUC2在栽培草莓和森林草莓的各个组织中均表达,但表达模式差异很大,YUC1的优势表达组织在森林草莓中是幼叶、在栽培草莓中是根;而YUC2在森林草莓中的优势表达组织是匍匐茎,在栽培草莓中是小绿果。【结论】森林草莓和栽培草莓中存在高度保守的YUC同源基因,但它们在这两种倍性草莓中的主要功能可能有较大变异,将森林草莓功能基因研究结果推导至栽培草莓必须谨慎。


上海松江区蔬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生态风险预警评估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松江区4城镇蔬菜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 34.05 mg/kg、Zn 91.15 mg/kg、Pb 26.80 mg/kg、Cd 0.22 mg/kg、Cr 78.64 mg/kg、Hg 0.16 mg/kg和As 8.20 mg/kg。除泖港镇和叶榭镇蔬菜田的Cu、泖港、新浜以及车墩镇蔬菜田的Cd、泖港镇蔬菜田的Hg外,其他几种重金属均低于国家一级标准(GB 15618-1995),并且满足国家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要求(NY/T391-2000)。与上海土壤背景值相比,除As低于背景值外,Cu、Zn、Pb、Cd、Cr和Hg分别比背景值高出19.10%、5.87%、5.21%、68.48%、4.85%和57.62%。Zn、Cd和Hg是引起松江4城镇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4城镇40个采样点中有31个样点属于轻警,9个样点属于预警,综合评估I_(ER)=1.360,为轻警。4城镇生态风险预警评估的高低排序为:泖港镇(I_(ER)=2.059)>叶榭镇(I_(ER)=1.284)>新浜镇(I_(ER)=1.158)>车墩镇(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