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梨叶部病害、早期落叶与二次开花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为完善湿热产区梨早期落叶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探讨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梨叶部病害及早期落叶与二次开花的影响.[方法]以5年生'翠冠'梨植株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多效唑、华叶牌PBO、氟硅唑、丙环唑、磷酸氢二钾5种化学制剂及清水对照处理,调查分析梨梢叶生长及叶部病害、早期落叶、二次开花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相比,5种化学制剂对梨梢生长均具一定的抑制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多效唑>PBO>氟硅唑、丙环唑>磷酸二氢钾,新梢停长分别提早27.8、15.2、19.4、18.8、11.5 d;对叶生长多效唑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处理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处理对叶部病害、早期落叶、二次开花发生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延缓和减轻作用,不同阶段4种主要叶部病害病情指数由低至高依次为:氟硅唑


盆栽葡萄快速培育关键栽培技术
《东南园艺 》 2019
摘要:针对市场需求,结合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特性,本文提出了快速培育盆栽葡萄的关键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环剥生根、水分管理、形态调节、适当追肥及剪盆成形等,有利于促进葡萄产业的功能拓展,助力农民增收提效.


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带动乡村产业绿色开发的对策研究
《发展研究 》 2019
摘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理念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科技兴农扶贫与乡村绿色产业的有效开发模式,其成功的实践已取得良好成效.如何在乡村产业绿色振兴与山区科技创业扶贫实践中进一步发挥生态循环农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以农业生态与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在系统总结生态循环农业理论内涵,国内外生产实践模式与技术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带动乡村产业绿色开发与科技创业兴农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功能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是一类以RNA为中介,在反转录酶的参与下,进行自我复制并整合到基因组其他位点中的转座元件(transposableelements,TEs).反转录转座子是许多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植物如玉米、小麦等作物中含量丰富.这些反转座子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它们对于邻近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整个生物体基因组的进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反转座子与非编码RNA的联系及其转座过程所产生的基因结构变异、反转座基因等方面,概述了植物中反转座子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反转座子 smRNA lncRNA 反转座基因 嵌合基因 胁迫 反转录病毒


不同贮藏方法对金花茶花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贮藏方法对金花茶花品质的影响,为金花茶花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冷冻干燥的金花茶花为材料研究低温避光、室温曝光和室温避光3种贮藏方法对金花茶花品质的影响.每间隔3个月测定其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和茶多酚4种生理活性成分及氨基酸、蛋白质和粗脂肪3种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生理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及其表面色泽的变化与贮藏方法及时间有关.相同贮藏条件下各贮藏方法的金花茶花总皂苷、茶多酚、蛋白质含量均下降,粗脂肪和总多糖含量升高;低温避光贮藏的总黄酮、总皂苷含量均较其他两种贮藏法的高,粗脂肪则较之低,花色保持不变;室温曝光下总黄酮和总皂苷较贮藏前降低,粗脂肪较贮藏前升高,花朵表面色泽加深变暗.[结论]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氨基酸总量可作为综合评价金花茶花品质的可选指标.低温和避光利于金花茶花贮藏.从金花茶花品质稳定、外观色泽变化及提高金花茶花等级和售价等方面综合考虑,金花茶花以室温避光贮藏不超过6个月、低温(5℃)避光贮藏不超过12个月为宜.


不同林下栽培方式对灵芝生长和培养料碳素转化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置露天(T1)和遮阴(T2)两种林下栽培灵芝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林下栽培方式对灵芝子实体产量、绝对生物学效率、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培养料碳素转化的影响,并监测子实体发育阶段CO_2排放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T1栽培方式相比,T2栽培方式灵芝的子实体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平均高出36.76%,总三萜酸含量平均高出17.67%,而多糖含量平均低25.30%,并且其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同时,T2处理的灵芝子实体碳素转化率平均高出48.56%,碳素损失率平均高出28.96%,菌渣残留率平均低25.62%。在子实体发育阶段T2栽培方式下CO_2平均排放通量平均高出46.23%,与环境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4。


花生秸秆在福清山羊瘤胃内降解率的研究
《草学 》 2019
摘要:为了探究花生秸秆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在福清山羊瘤胃内消化降解规律,本试验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福清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对4份花生秸秆样本进行干物质(DM)、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在各个时间点(4h、8h、16h、24h、36h、48h、72h)的瘤胃降解率和降解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福清山羊瘤胃内,4种花生秸秆样本的DM、NDF和ADF在瘤胃内降解趋势类似,随着降解时间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48~72 h花生秸秆DM的降解率达到50%~57%。花生秸秆2和花生秸秆4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中性洗涤纤维较低。综合评价,花生秸秆1和4的降解率较高,说明福清山羊秋收的花生秸秆消化率较高。


福建省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菌丝生长法、ISSR分子标记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探讨了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抗性倍数达到2. 1~9. 4倍。筛选获得的10条ISSR引物对55个菌株共检测出1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高达93. 46%。在敏感型、中间型和抗药型群体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7. 12%、69. 93%和81. 70%,在抗药型群体中,等位基因观测值、等位基因有效值、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高于敏感型群体,表明玉米小斑病菌抗药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抗药性水平和地理来源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致病性测定表明,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对11个鲜食玉米品种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是,在9个玉米品种上,敏感型群体中强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抗药型群体。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田间抗药性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抗药性 致病力 DNA多态性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