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授粉时间和温度对棉花不育系396A成铃率的影响
《棉花科学 》 2018
摘要: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396A是从海陆杂种后代中发现的具有芽黄标记性状的新型核雄性不育系。为探明该不育系在不同授粉时期、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在博州地区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博州地区该不育系杂交授粉最佳时期为7月10日~7月25日,最佳时间为11:00~12:00,最适宜温度为25.0℃~29.5℃;不同选系间杂交成铃率存在明显差异,以A1的成铃率最高,为65.3%,A2和A3次之,分别为58.5%和53.8%。
关键词: 棉花 授粉时间 日平均温度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 成铃率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社会情绪的结构性分布特征及其逻辑——基于互联网大数据GDELT的分析
《政治学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研究试图整合情感社会学相关理论资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及其相关算法,对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情绪体验的突出特征进行归纳,对阶层互动各场景中的情感氛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从各阶层的总体性情绪体验指标来看,社会结构骨干阶层与中间阶层情绪体验的积极程度明显高于社会结构普通阶层。情感体验的阶层分布逻辑在于,社会结构普通阶层较之其他更多地暴露于多种类型的压力与风险中,而且这些压力更容易唤起其负面情绪。从阶层互动场域的"情感氛围"来看,不同阶层互动场域中的情感氛围明显不同,社会结构的骨干阶层内部互动的情感氛围相对和谐,而这一阶层与普通阶层、中间阶层与普通阶层互动场景中情感氛围相对紧张。上述有关情绪体验的阶层分布特征,有助于透视社会转型时期的阶层关系与社会结构,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棉隆熏蒸对草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连作障碍是设施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以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连作地为材料,采用微生态碳源利用(Biolog-ECO)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15、20、25 kg/667 m~2)棉隆处理土壤前、后和开花期土壤微生物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可分别解释变量方差的74.23%和9.60%。土壤消毒前后根际微生物明显地分布在Y轴(主成分2)负方和正方;棉隆熏蒸后土壤pH显著降低、碱解氮含量显著升高。说明棉隆熏蒸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草莓连作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但重新种植草莓会使微生物多样性迅速得到恢复。
关键词: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连作土壤 棉隆熏蒸 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了解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在(25±1)℃,光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叶浸虫法确定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通过叶碟饲养,记录其发育历期、产蚜量和寿命。结果表明,豆蚜经处理后,平均寿命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短于对照,而LC_(20)和LC_(10)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平均产蚜量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LC_(10)、LC_(20)、LC_(30)处理豆蚜后,F_1代若虫和成虫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若蚜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豆蚜后,对其寿命和繁殖力均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 吡虫啉 亚致死效应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砖茶中氟及其浸出特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氟离子电极选择法对青砖茶全氟含量与水溶性氟含量关系,以及不同冲泡(熬煮)时间、温度、茶水比、次数与调饮方式下青砖茶茶汤中水溶性氟的浸出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砖茶中的水溶性氟含量占全氟含量的75.6%~87.2%,两者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冲泡(熬煮)时间、温度、茶水比、次数和氟的浸出率都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氟浸出率随时间、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水体积、浸提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相同条件下,煮熬法的氟浸出率高于冲泡法;添加乳粉则可以显著地降低茶汤中游离氟离子的含量。建议在饮用青砖茶时,适当增大茶水比,缩短煮熬或冲泡时间,第一泡茶汤不饮用,适当添加高钙乳粉,可以明显减少人体对氟的摄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晚熟沙梨新品种——金丰
《中国果业信息 》 2018
摘要:"金丰"是由"金水1号"与"丰水"杂交选育出的中晚熟沙梨新品种。2017年1月通过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320 g,最大果重502 g,果实纵径7.42 cm,横径8.74 cm,果形指数0.86。果皮黄褐色,果面平滑,无果锈,外观美。果梗基部无膨大,萼片脱落。果肉白色,肉质细,汁液多,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预冷处理对冻藏豆皮品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将新鲜豆皮在不同温度(0、-15、-22、-40℃)条件下预冷后在-18℃下冻藏,通过定期测定其硬度、消化特性、冰晶熔化焓、持水力并进行感官评价,从而分析不同温度预冷处理对冻藏豆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种不同温度的预冷处理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糯米淀粉凝胶的结晶度都逐渐增大,并出现老化现象,表现为豆皮的硬度值增大,感官评分降低。同时,豆皮中糯米的慢消化性淀粉含量增加,出水率增高,可冻结水含量增加。经0℃与-40℃预冷处理后的豆皮品质差异显著(P<0.05),-40℃预冷处理的豆皮老化程度较低,其品质始终最好,而-15℃与-22℃预冷处理的豆皮品质介于两者之间。综上,低温预冷处理有利于冻藏豆皮的品质保持,其中-40℃预冷处理的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冬季生草对葡萄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新农业 》 2018
摘要:葡萄园土壤管理通常采用清耕法,土壤温湿度变幅大,有机质含量低下。本研究选择大麦草和毛叶苕子为试验草种,对生草后的不同草种生物量变化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麦草的生长高度和每亩所产鲜草量均高于毛叶苕子;大麦草和黑麦草前期生长较快,4月份达到生长最大,6月份全部收割,正好与葡萄的生长期错开;几种草种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对0~20厘米表层土壤,平均增幅可达80%,对20~40厘米中层土壤,平均增幅为37.5%。因此,确定大麦草可作为葡萄园秋冬季间作的适宜草种,本研究为我省乃至南方地区的葡萄园生草栽培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主栽砂梨品种早期落叶发生原因调查及其防控对策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砂梨是湖北省重要的栽培果树之一。梨树早期落叶能够引起梨树返青返花,导致翌年梨树坐果率降低,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该研究对湖北省32个梨园中主栽品种的早期落叶及返青返花发生情况和主要诱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南方砂梨早期落叶及返青返花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梨不同栽培品种、水涝和暗渍、高温干旱、梨园病虫害、梨园郁闭寡照、梨树缺铁黄化、树龄和梨园管理条件是湖北省主栽砂梨品种早期落叶发生的主要诱因。针对早期落叶发生情况及主要诱因,提出选择抗早期落叶的品种、合理建园、建好梨园排灌系统、病虫害综合防控、深翻土壤、加强营养供给、增强树势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早期落叶防控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醇浸泡对鲜切荸荠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展开了乙醇浸泡对鲜切荸荠品质变化的研究,通过分析在贮藏期内鲜切荸荠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呼吸速率、硬度、外观色度、气味、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数等变化,确定乙醇浓度对鲜切荸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时乙醇浓度对鲜切荸荠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荸荠硬度变化不显著,但对鲜切荸荠的呼吸速率、气味和外观色度影响显著。在贮藏1 d,当浸泡用乙醇浓度由15%增加到75%时,鲜切荸荠的呼吸速率由74μg/(kg·h)增加到134μg/(kg·h);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乙醇处理组鲜切荸荠的呼吸速率呈现下降趋势。色度分析知,贮藏0~4d浸泡时乙醇浓度对荸荠色泽影响不显著;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当浸泡乙醇浓度≥35%时,乙醇处理组的鲜切荸荠不产生黄化现象。电子鼻分析浸泡用乙醇浓度越高,在贮藏过程中生成的甲基类和醇、醛、酮类等物质越多,其中75%乙醇处理组荸荠对代表甲基类和醇、醛、酮类等物质的传感器R(6)和R(8)响应值分别由111.13和37.10上升至270.65和121.70。此外,乙醇可减少鲜切荸荠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当浸泡时乙醇浓度由15%增加到35%时,贮藏至13 d荸荠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降低到可计数范围内;当浸泡时乙醇浓度大于55%时,在贮藏期内没有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出。在贮藏温度4℃、贮藏时间为13 d的条件下,用浓度35%~55%乙醇对鲜切荸荠进行浸泡处理,可显著延长鲜切荸荠的贮藏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