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且对杂交粳稻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


苏北地区梨小食心虫研究初报
《昆虫知识 》 1989
摘要:梨小食心虫在苏北地区1年发生5代。4~8月基本上1月1代。4~9月出现5次发蛾高峰。1~2代主要为害桃、苹果的新梢,2~3代主要为害桃果,3~5代主要为害苹果和梨。采用刮粗皮、剪除被害果树的新梢、适时喷药保果等措施,虫果率由80%降至0.5%左右。1983~1986年好果率均达95%以上,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夏大白菜体内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的初步研究
《中国蔬菜 》 1989
摘要:对耐热夏大白菜体内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耐热夏大白菜结球前,外叶是整个植株的分配中心,光合产物的70%以上流向外叶。结球后,球叶是分配中心。分配率随生育进程而提高,直至采收,达到最高,为82.48%。而分配率增加变幅方向与外叶正好相反。根和叶柄一生中所分配到的比例较稳定,分别为3.47—4.54%和13.49—17.82%。 植株一生中纯光合量为54.6807克。结球前仅占17.79%。日纯光合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结球后10天左右。 本研究得到Charles Y.Yang博士的热情指导,马代夫同志和Ekamai Poh-On先生的帮助,并承本所徐鹤林研究员审阅全文,特此感谢。


墨西哥小麦在南京地区试种情况及利用意见
《作物品种资源 》 1989
摘要:1977—1987年10年间,先后由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冬春麦杂交筛选圃、国际面包小麦筛选圃、耐热性筛选圃等观察材料计4819份。试验按正常季节播种,每品种播2—3行区不等,行长1.3米,行距2.7厘米,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每100个品种设两个对照,对照为当地推广品种宁麦3号和扬麦3号。调


棉铃纤维和种仁干物质积累的规律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近50年来,国际上对棉铃发育已作过很多研究,但对纤维和种仁干重的积累规律及其与铃期的关系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纤维和种仁的物质分配与铃期长短呈线性关系。但Schubert(1973)、Stecvart(1981)和Kohel(1984)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棉铃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各部分的干重变化符合“S”型曲线。而Leffler(1976)报道在开花后第10~42天之间,每粒种子上的纤维干重呈直线上升,约在开花后第6周,种子及纤维都达到最大重量,而棉铃再过2周后才开裂。


杂交狼尾草在苏南农区养殖业中的地位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苏南农区畜牧业,正逐渐向节粮型的商品养殖业转化,尤以城郊型奶牛业和人工淡水渔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为节约粮食,降低饲养成本,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利用丘陵坡地,农田隙地,鱼塘圩埂,种植优质牧草,以草换奶、换鱼、换肉,在土地资源珍贵的苏南农区具有特殊意义。 优良的牧草品种,是建植集约化草地的基础。本所自1981年以来,进行了种草养牛、种草养鱼的模拟试验。结果认为杂交狼尾草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和供草期长等


里下河地区棉花高产优质气候条件及其栽培的初步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江苏里下河地区土地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是我省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现以兴化为代表点,从光、温、水三方面对里下河地区棉花高产优质的形成特点进行分析,以便充分利用该地的气候资源优势,促进棉花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一、光能条件 里下河地区棉花生育期间日照充足,尤其是兴化,常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9.6千卡/厘米~2,仪次于江苏辐射条件较好的徐州(120千卡/厘米~2·年)。日平均气温


江苏徐淮、宁镇丘陵、太湖区农田养分状况及调控措施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我省徐淮、宁镇丘陵、太湖农区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均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提高这些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对加快全省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稳步提高这些地区的产量,在诸农业措施中增加农田肥料投入、保持土壤养分动态平衡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对上述农区的养分投入与支出作了系统的统计运算,並经整理归纳作出分析评价,为今后提高地力,制订科学的施肥制度,提供依据。


小麦纹枯病产重损失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小麦纹枯病是目前江苏省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于1985—86和1986—87年度分别在无锡和南京研究了不同发病期及不同病情严重度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方法和结果 (一)始病期对产量因子的影响 供试小麦扬麦四号,分别于1985年11月7日和1986年10月30日播种,越冬后每隔10天选择始病株挂牌,每期50株。病情停止发展时止。单株单收,测定穗粒数,穗粒重,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和穗长。结果表明,始病期不同,病害对各产量因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始病早,则损失重。无论始病迟早,穗粒数和穗粒重的损失均最严重。早期(孕穗之前)发病的,损失25—40%,后期(始穗前后)发病的,则小于20%。显然,产量损失有一个明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