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扑虱灵防治稻田褐稻虱的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试验方法 供试药剂为10%扑虱灵(Pushiling)乳剂(江苏省农药所提供)。每亩用量按其有效成份分5个处理:25克,20克;15克,10克和5克。对照药剂为50%甲胺磷乳油(武进县农药厂出品),每亩用有效成份50克;另设不施药的空白对照。 施药采用两种方法;(1)喷粗雾。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拔节初期每亩药液120斤;孕穗期每亩药液150斤。(2)毒土。每亩用药量稀释10倍,用小型喷雾器均匀地喷在40斤细土中,然后撒施。 施药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在褐稻虱二代的大龄若虫期7月26日。为了兼治稻纵卷叶螟,除对照外,其他处理按50克/亩量加甲胺磷。第二期在褐稻虱三代卵孵盛期8月9日。扑虱灵和甲胺磷单独使用,每处理加3两/亩井岗霉素兼治纹枯病。


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水稻属喜温性作物,低温冷害造成水稻减产是显著的。目前,水稻冷害已成为国际上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严重冷害的机率一般为三至四年一次,根据各地低温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的相关分析,我国每年因冷害损失稻谷约30~50亿公斤。世界各国对水稻冷害的研究十分重视,而选用耐冷品种是防御冷害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之目的在于通过对江苏省水稻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耐冷性鉴定,筛选出耐低温的种质资源,提供育种作亲本或生产直接利用。


优质高产的夏季牧草——坚尼草“87332”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Jacq)为热带多年生牧草,原产非洲,约在30年代引入我国。由于坚尼草不耐寒,并且种子易脱落、产量低,所以生产上极少栽培,只在两广地区有所种植。从1986年起,我们从国内外广泛搜集和引进坚尼草资源,在南京的栽培表明:坚尼草“87332”不仅具有夏季生长快、耐刈割、产量高等优点,而且叶产量高,品质好,并且作一年生栽培,广泛适合于农田和牧场种植,有“夏天的意大利黑麦


基因的突变和重复在生物进化上的作用
《自然杂志 》 1989
摘要:对三大科学前缘之一的生物进化的研究,从达尔文时代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态、染色体和分子研究阶段。在有遗传学之前,进化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分类学、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出发的,这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的进化论研究的整个内容。有了遗传学以后,就出现了进化的遗传理论,它从染色体水平上探


陆地棉外翻苞叶形态抗红铃虫初探
《植物保护 》 1989
摘要:影响昆虫行为过程的形态性状是作物抗虫的一个重要因素。棉花苞叶是花器外围一个重要组成器官,其形态抗虫研究最多的是狭卷苞叶。Jones等(1964)首先报道它对棉铃象鼻虫的抗性作用;Hunter等(1965)研究指出,在棉铃象鼻虫虫口压力严重之前,狭卷苞叶能抑制该虫的进食和产卵;Mitchell等(1973)观察发现,棉铃象鼻虫在狭卷苞叶棉株上比正常者迁动次数增多,而每次进食和产卵刺孔需增加2倍的时间,但狭卷苞叶对盲椿象是感染的。


扑虱灵对褐稻虱若虫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新型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扑虱灵对褐稻虱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组织学影响。对褐稻虱五龄若虫触杀中浓度比常用药剂叶蝉散和甲胺磷等低3倍左右,内吸活性更高,室内测定50%残效期长达20—30天,对低龄若虫效果更佳。扑虱灵破坏了虫体体壁内表皮层几丁质片层结构和一些富含几丁质组份的组织器官,导致虫体在蜕皮过程中死亡。因此,扑虱灵对体壁几丁质生物合成和沉积过程的破坏是该农药引起褐稻虱若虫死亡的重要原因。


猪气喘病弱毒菌株免疫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1974年,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强毒菌株人工感染传二花脸168号猪发病。从该病猪肺中分离到猪肺炎霉形体168菌株。与国际参考菌株J株高免兔血清作微粒凝集试验、生长抑制试验和代谢抑制试验都证实为猪肺炎霉形体。经14年连续继代300多代次,作数十次回归健康猪测试毒力,约在300代后对健猪的毒力已明显下降。试作免疫注射测其安全性和免疫力结果,304代对杂交2代猪已趋安全;340代对杂交1代猪也趋安全。经强毒攻击免疫猪平均保护率(攻毒后透视无阴影,无症状)为84.04%,60天康复率为95.35%。但对纯繁二花脸猪尚不安全。曾以健康杂交猪与340代免疫猪混圈饲养60天,经X线透视未见肺脏病变,间接血球凝集反应检查血清为阴性。屠宰后采集肺脏接种培养无猪肺炎霉形体出现。免疫接种弱毒菌苗猪,对生长、增重与健猪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期已测到6个月。现已在野外病猪场少量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