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芦笋茎枯病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近年来,我省芦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连云港市1978年引种试种,现已发展到1.2万亩。但由于茎枯病危害严重,有的株发病率达50~60%,南京地区二年生笋芽病株率达80%以上,造成枯死、缺株,甚至全田毁灭,直接影响经济收入。据文献记载,此病在我国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均有发生。我们于1986~1987年,对芦笋茎枯病的为害症状、病原、感病期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矮砧苹果园夏绿肥青刈覆盖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苏南丘陵地区,经常出现秋旱,为了使无灌溉条件的果园保持一定水分,于1979~1980年进行了夏绿肥青刈覆盖试验。1982年继续观察了覆盖效果。矮砧苹果园于1977年春建立,位于南京丘陵地区,土壤属黄粘土,有机质低,湿时粘重,干时坚硬并产生裂缝。在30~50厘米以下,有较为粘实的粘盘。矮砧为M_2、M_4、M_7、M_9及MM_(106)中间砧,长度约15厘米。基砧为洋白海棠。品种为金帅及红星。行株距为4×2米。整形方式采取三主枝邻接弯曲上升。


江苏省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的宏观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关于我省农田物质循环状况、农田养分投入与产出以及循环效率等情况,目前省内虽有一些报道,但尚不够完整、系统。为此,我们根据建国以来36年(1950~1985)的农作物产量和投入物质的系统资料,计算出农田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的收支状况,并加以归纳和分析比较,试图从宏观上概括说明我省农田物质循环状况、农田养分平衡及其产投效益,为今后更好地调控农田养分,维持和提高地力,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培肥、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甘薯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遗传学报 》 1988 SCI
摘要: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3份甘薯属不同倍性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目与材料倍性无明显相关性;二倍体或四倍体野生种的种间酶谱差异显著;六倍体野生种不同株系间以及六倍体栽培种甘薯的不同品种间酶谱差异较小;但栽培种甘薯与六倍体野生种I.trifida(6x)、四倍体野生种I.littoralis(4x)以及二倍体野生种I.trifida(2x)的酶谱有4条明显共同标记带,表明其间有一定亲缘关系。


降低病害增长速率及其抗性组分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病原菌在繁殖和传播方式上各各不同,作物的抗性一般只对病原菌的繁殖过程产生影响,而对其传播行为不起作用。一些病原菌在寄主的每一生长季节里只有一个繁殖周期,如谷类作物的黑穗病和腥黑穗病,而有些病原菌则可有多个繁殖周期,如谷类作物的锈病,水稻稻瘟病等.Vanderplank (1963)把属于后一种类型的病害称为“复利病害”。这种具有多个繁殖周期的病害依据Xt=Xo~(ert)


棉花一次追肥对棉铃发育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减少棉花追肥次数,改多次追肥为一次集中追肥,是简化栽培的内容之一。据作者1981年试验结果,棉花一次集中追肥单产皮棉74.9公斤,比常规多次追肥71.8公斤增产4.29%,表明一次集中追肥省工、操作简便、效益明显,这些已有专题报道[中国棉花,1982(2)]。本文主要报道一次集中追肥对棉铃发育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这一追肥方法的效果,为棉花生产大面积推行此法提供依据。


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种——苏棉1号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苏棉1号原系号5122,是最近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抗枯萎病、早熟、稳产、高产、纤维品质好等优点。 一、选育经过 1974年以岱红岱与岱字棉16号杂交,並南繁加代,1977年从中获得株型比较理想的新品系1087-2。该品系主要特点是株型疏朗,果枝较直,果枝与主茎的夹角较小,群体透光性好,结铃性强。为了改进其早熟性,並引进抗枯萎病种质,1977年以1087-2与黑山棉1号进行杂交,1978年再以86-1与1087-2×黑山棉1号的F_1进行复式杂交,1980年从其后代中选得一批株型、早熟性及抗病性均比较理想的株系,经1981年及1982年连续两年品系比较,从中评选出优系5122(即苏棉1号)。


ph基困突变系品种间杂交后代细胞学观察
《江苏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ph基因突变系品种间杂交后代在减数分裂时期表现异常,PMC(I)期常出现较多的单价体、棒形二价体和多价体,在后期和末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片断和激核。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造成一些非同源染色体配对与交换,出现在正常品种间杂交情况下所不常出现的基因易位与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