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品种和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
《昆虫知识 》 1988
摘要:籼稻比粳稻有利于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杂交稻对三化螟和二化螟的生长发育都比常规籼稻有利,取食杂交稻的种群繁殖率可超过食常规籼稻的1~2倍。水稻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及其生长发育各阶段,与各地稻螟各世代各虫态的对应状况,是稻螟种群盛、衰的关键。对应状况适宜于稻螟为害繁殖时,其种群数量可数十倍于不适宜时的种群数量。研究水稻品种与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应着重研究、协调各地水稻苗情与稻螟虫情的对应状况。


江苏棉花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生物学和致病性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1983年对江苏棉花黄萎病原菌 Verticillivm dahliae Kleb.95个分离菌株培养条件测定结果,28℃是适宜生长的临界温度,PH7下菌落生长较旺,PDA上菌丝体生长好于CAA上,但菌核形成后者较佳。1985—1987年,在5个棉花品种上致病力测定结果,根据病情指数可分成强、中、弱三个致病型,全省或一个地区乃至同一块病田采集的菌株,亦有致病力的差异。Ⅱ型菌系为多数,占供测菌株数的62.8%,强致病力菌系中有落叶型菌株的存在。


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小麦种子分群法——浮选法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是由多基因支配的遗传性状,也是衡量籽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高产的前题下,提高蛋白质含量,改善蛋白质质量,受到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由于对小麦种子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常用方法不仅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花费较多的经费和时间,而且对种子具有破坏性,从而使育种中对这个性状的选择主要集中在高代品系上,限制了从一个选择周期中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度,降低了小麦品质改良的效率。所以,寻找一个适用于分离早代混合群体蛋白质含量选择的有效而非破坏性的方法,对加速小麦品质改良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湖地区土地相对集中经营问题浅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江苏太湖地区农村,完成了以家庭承包制为中心的第一步改革,使农业生产连年获得超常规增长。但近年来农业生产却出现徘徊下降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土地零碎分散,经营规模过小,比较效益很低,农民只求满足口粮需要,不愿或勉强种好商品粮田(责任田)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太湖地区客观上就提出了逐步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土地如何相对集中,就此提出以下浅析。


论当前发达地区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较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原来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土地分散经营已不适应农村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因而在许多乡村,出现了若干种植业规模经营实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此,本文就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规模经营几年来的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猪气喘病的免疫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科技 》 1988
摘要:猪气喘病是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全世界养猪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现已证明猪气喘病(国外称地方性肺炎或猪霉形体性肺炎)的病原是猪肺炎霉形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但是,在此病的病原认识方面,经历了细菌—病毒—霉形体一段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在30年代至50年代,世界上通称此病为“猪病毒性肺炎”或“猪地方性肺炎”,其间都以“病毒”的概念,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免疫学的研究。直到1965年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国的Goodwin和Whittestone以及美国的Mare和Switzer各分离出一种霉形体,并证明有致病性,前者命名为Mycoplasma suipneumoniae,后者命名为Myeoplasma hyopneu


长江流域第四轮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述评
《中国棉花 》 1988
摘要:1983年~1987年为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第四轮。参试品种5个,为川7268—70、鄂荆1号、鄂6078、湘源红心棉及皖华831。以泗棉2号原种为统一对照种,以各地省级区试对照原种为第二对照种。全流域共设17个试点,下游片7个试点,中游片8


群落生态学与有害生物防治(六):生物的生存对策及控制有害生物的生态对策
《生态学杂志 》 1988
摘要:早在130多年以前,达尔文发表了“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理论,至今看来仍有它正确的一面。全世界4.0×10~6种以上的生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都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和演化过程。生命的发展揭示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规律,被称之为生物的生存对策。深刻理解这些对策,不仅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而且有助于在防治有害生物中采取正确的生态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的鉴定评价
《作物品种资源 》 1988
摘要:本文概述了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类型、抗病虫特性及其籽粒化学成分的特点。分析了品种脂肪、脂肪酸、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地区性分布趋势。列举了通过鉴定筛选出来的优良种质和抗源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江苏气候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小麦产量高低与气候条件好坏关系十分密切,年际间的气候变化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现就建国以来我省小麦产量的发展,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以建立小麦产量的气候模型和阐明我省各地区小麦的增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小麦产量提供依据。 (一)小麦产量的变化与发展 1.小麦总产的变化:建国以来,我省小麦总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