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绿黄隆防除免耕麦田杂草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88

摘要:太湖稻麦地区推广麦田免耕技术,随着化学除草技术的提高,面积迅速扩大。基于绿麦隆在使用中仍有不少技术问题,影响效果,作者在对新兴除草剂绿黄隆的研究基础上,1987~1988年着重探讨了绿黄隆防除免耕麦田杂草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 一、对看麦娘及其他杂草的防除效果 免耕麦田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尤以看麦娘是主要害草。试验表明绿黄隆对多种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看麦娘、日本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作物对土壤C、N平衡的关系

土壤通报 1988

摘要:以吴县黄泥土为供试土壤,在盆钵条件下设置不同轮作处理,观测粮食作物、绿肥、牧草对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N素平衡主要靠施肥,C素平衡主要靠施用有机肥。不施有机肥的粮田有机质均有耗损;若把两季根茬计入,水田可达平衡;二年中有一季绿肥的旱地,C素仍不能平衡。稻麦轮作收入N素大,但必须投入比粮食作物更多N。豆科牧草可获得大量的生物N,但必须用大量磷钾肥去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

落叶果树 1988

摘要:苹果自谢花后的幼果至采收前的成熟果病菌皆可侵入。苹果炭疽病菌具有潜伏浸染特性;幼果期侵染的病菌,有的致病效快,在果面出现麻点型病状,以后随果实生长和气温升高,多数能扩展成果腐型;有的长期潜伏,需经过10-11个月以上的潜育期之后才发病。 病害潜育期,随果龄及温度等条件而异,前期较长,后期较短,中期显著短。病菌侵染数量,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和7月中旬至8月中旬较多,进入9月以后迅速下降。 研究表明,苹果果实发育阶段不同,对于炭疽病菌的抵抗能力各异,即幼果期果实具有机扩展的能力,但不抗侵入,成熟期果实则相反。 据国外报道:幼果中存在着一种胶质一蛋白质一矿物质的化合物,这是果实抗病的基础. 本研究表明,幼果的抗病性,可能与其含有商量的钙、钾和有机酸等有关。 由于一种抗病现象,可能是几种抗病基础的综合反映,对果实抗病性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入探讨。苹果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赵忠仁$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 @刘建业$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刁柏全雄化生产和杂种优势利用

江苏农业科学 1988

摘要:我国石刁柏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尚属空白,迄今大面积生产用种主要依靠进口,不仅耗费大量外汇,而且进口种子常有混杂、退化、性状分离等现象,还有些引进品种不适应我国的生态条件。近年来各产区茎枯病普遍流行,严重威胁着石刁柏生产。 1987年7月起我们开始研究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达到石刁柏全雄化生产,以大幅度提高芦笋产量,并立足于自力更生解决石刁柏生产用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徐淮平原不同土壤小麦氮磷最佳用量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88

摘要:徐淮平原是江苏省小麦的主要产区,每年秋播作物中,小麦占有很大的比重,研究这个地区小麦经济合理施肥,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为此1986~1987年我们在宿迁市布置试验,探索小麦氮磷化肥的最佳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效唑调节水稻植株生长的作用机理

植物生理学报 1988

摘要:多效唑处理水稻植株后使株高降低和分蘖增加,植株体内的GA类物质和IAA含量相应下降,乙烯释放率显著增加;用外源GA_3和氮肥能逆转多效唑的抑制作用而使株高增加,同时GA类物质含量也明显增加。因此,多效唑不仅调节体内的GA类物质含量,还能通过调节IAA含量和乙烯释放率而影响植物生长。

关键词: 多效唑 赤霉素 吲哚乙酸 乙烯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理使用农药 延缓害虫抗药性

江苏农业科学 1988

摘要:随着化学农药使用数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并且发展很快。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农业保产的重大障碍。而合理使用农药,则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一、影响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因子 适应了杀虫剂的有毒环境而生存下来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铃期病害化学防治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1988

摘要:我省棉花铃期病害主要以铃疫病、炭疽病、红腐病和黑果病为常见。为筛选出有效药种防治棉花烂铃,在往年试验的基础上,1986~1987年选择敌唑酮、代森锰锌、高脂膜、甲霜灵等杀菌剂进行了多点多项试验。 方法与经过 试验田选择盛花期后一个月棉花长势旺盛、生长均衡、历年烂铃严重的田块,处理、对照各设3个重复,小区面积0.05亩,每次施药液4~5公斤,在棉株的中下部喷施。每次施药前调查各小区的铃病基数,10天后再调查、喷药一次,共2~3次,完成施药后10天,作最后的病情调查,并作品质、产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杂交油菜育性与花器官形态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科学 1988

摘要:目前,我国杂交油菜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并收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但从国内外现有的三系材料来看,还存在着不育系的育性不够稳定和杂种一代出现育性分离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就4个甘蓝型杂种F_1代中的育性分离与花器官形态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分析,旨在阐明油菜不同育性级别与花器官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红铃虫人工饲养技术的改进研究

植物保护 1988

摘要:随着激素、引诱、不育等防治新技术和抗性、毒理等研究工作的进展,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人工饲养技术急需研究改进。本文根据陆伊文等介绍的化了饲养程序。改进后的饲料配方使幼虫成活率稳定在81%以上(原配方成活率30-65%)。幼虫历期15.7±2.1天比原配方30.21±9.31天缩短14天,而且发育整齐。蛹重16.4毫克比原配方13.03毫克/头增加30%以上。此幼虫历期和蛹重介于自然食铃、食蕾幼虫发育历期和蛹重之间,已为抗虫鉴定、抗药性测定等试验提供了成批材料。

关键词: 棉红铃虫 人工培养 培养基 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