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残膜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产生危害的土壤残膜强度限值,为中国残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1—2015年在甘肃张掖设置0(CK)、150 kg·hm~(-2)(T1)、300 kg·hm~(-2)(T2)、450 kg·hm~(-2)(T3)以及600 kg·hm~(-2)(T4)残膜梯度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强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群落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结果】残膜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SOM)、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效磷(Olsen-P)的影响较大,随着残膜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而SOM、TN、NO_3~--N以及Olsen-P显著降低(P<0.05),NH_4~+-N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残膜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增加,但高残膜强度(T3和T4)则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MBC和MBN)及微生物群落丰度(吸光值平均变化率、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Mc Intosh指数)(P<0.05)。土壤酶活性随残膜强度的变化趋势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基本一致,残膜强度为300—450 kg·hm~(-2)时,土壤中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酶(CBH)、木聚糖酶(BXYL)以及几丁质酶(NAG)活性普遍较高,残膜强度为600 kg·hm~(-2)时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农田土壤中低量残膜存在下可通过保水作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丰富度,而当残膜强度超过4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长期残膜作用下会降低土壤SOM、TN、NH_4~+-N、NO_3~--N以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养分退化。因此,对于中国地膜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应加大残膜防治工作力度,降低残膜引起的土壤退化风险。
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坏疽病病菌的毒力测定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为筛选可有效防治马铃薯坏疽病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坏疽病病菌的抑菌作用,并对入选杀菌剂对坏疽病病菌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3种供试杀菌剂中有6种能有效抑制坏疽病病菌,但这6种杀菌剂毒力差异较大。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10%苯醚甲环唑ME<3%甲霜·噁霉灵(秀苗)AS<40%溴菌腈·多菌灵·福美双(炭息)WP<62.5 g/L精甲·咯菌腈(亮盾)FS<68%精甲霜·锰锌(金雷)WP<80%代森锰锌(大生M-45)WP,其中10%苯醚甲环唑ME、3%甲霜·噁霉灵(秀苗)AS、40%溴菌腈·多菌灵·福美双(炭息)WP的EC50值均小于1μg/m L,说明病原菌对这3种杀菌剂更为敏感。该试验为田间防治马铃薯坏疽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及杂草去除效应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黑色地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含水率、温度和杂草去除效应及玉米主要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黑色地膜对全膜双垄沟播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及玉米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有提高土壤含水率的作用,不同土层含水率表现为80~100cm>60~80cm>0~20cm>40~60cm>20~40cm;黑色和白色地膜覆盖下,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呈单峰型消长动态,但黑膜的波动幅度均小于白膜。黑色地膜有降低土壤温度的作用,不同土层温度表现为10cm>5cm>15cm>20cm>25cm;黑色和白色地膜覆盖下,各土层土壤温度均呈抛物线型消长动态,但黑膜的波动幅度均大于白色地膜。与白色地膜相比,全膜双垄沟玉米田覆盖的黑色地膜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97%和99%以上,对玉米出苗率、成穗率、穗长、穗粗、秃顶等性状无明显影响,但对玉米株高、株高整齐度、生育期、产量有影响。黑色地膜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温度和防除田间杂草,还对玉米的部分农艺性状有影响。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黑色地膜 土壤含水率和温度 田间杂草 玉米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减量施氮对系统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水平(不施氮、传统施氮和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传统施氮(CN)和减量施氮(RN)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皋兰、榆中、永登3个试验点,单作玉米在传统施氮(C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为13 478.49、12 974.21、11 073.12 kg/hm~2;而间作玉米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是12 387.02、11 994.41、10 879.27 kg/hm~2;单作大豆和间作大豆均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最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总产量均以减量施氮(RN)条件下最高,分别是14 024.07、13 533.68、12 306.86 kg/hm~2。可见,减量施氮下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系统产量并未降低,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归微波干燥灭菌工艺优化研究
《中国现代中药 》 2017
摘要:目的:探讨当归微波干燥灭菌的最优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对其因素进行筛选,以当归菌落总数、阿魏酸含量以及最终含水量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当归最佳微波干燥灭菌工艺参数为当归含水量15%、微波功率12 kw、微波转速1030 r·s~(-1)、载样量10 kg·m~(-2)。结论:通过优化当归微波干燥灭菌的工艺,可降低当归有效成分阿魏酸的损失,也可以达到有效灭菌的目的,有利用提高和改善产品的品质,为甘肃及全国当归的加工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是陇南麦区最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抗条锈性强、丰产性好的特点,为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确13个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及其所含抗条锈病基因,选用26个国内外条锈菌单孢菌系对其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进行了基因推导。结果发现,在苗期,天选44号、天选46号和天选50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洛夫林13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9及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8号和天选51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Moro一致,可能含有Yr10+Yrmor;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的抗性谱与Line R55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26,其余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不一致,初步推测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4号、天选46号、天选48号、天选50号、天选51号、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对条锈菌新菌系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对其余供试小种(菌系)表现抗病;天选47号和天选49号对CYr33、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对所有供试小种(菌系)均表现抗病。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7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发现除天选44号、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表现抗病外,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
2种除草剂对胡麻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及其在胡麻籽中的残留测定
《农学学报 》 2017
摘要:为明确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和10%精喹禾灵EC在胡麻田的安全施药剂量以及在胡麻籽中的最终残留量,采用田间茎叶喷雾处理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开展了2种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和残留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种除草剂在施药剂量分别为145.8、90 g/hm~2时,对胡麻田禾本科杂草具良好防效,株防效分别达到94.34%、93.34%,鲜重防效分别达到95.26%、94.85%;对胡麻安全性高且增产效果明显,胡麻增产率分别达到92.50%、91.48%;在胡麻籽中的除草剂残留量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残留量分别为0.10、0 mg/kg。
关键词: 除草剂 胡麻 胡麻籽 高效氟吡甲禾灵 精喹禾灵 残留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