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藜麦茎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7

摘要:试验采用添加不同比例的藜麦茎秆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以确定西门塔尔杂种公牛育肥后期日粮中藜麦茎秆的适宜添加比例。选用年龄(22月龄)、体重(615.75 kg±33.35 kg)相近的西杂肉牛3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用藜麦茎秆分别替代全混合日粮中0(对照组)、10.00%(试验Ⅰ组)、20.00%(试验Ⅱ组)、30.00%(试验Ⅲ组)的全株玉米青贮。育肥60 d后测定西杂肉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初始体重、末重、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试验组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磷的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试验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和试验Ⅰ组(P<0.01)。(3)试验Ⅲ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LT/AST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Ⅱ组(P<0.01)和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的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的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的葡萄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和Ⅲ组的尿素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和试验Ⅰ组(P<0.01),试验Ⅲ组的肌酐极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1)和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的白蛋白、白球比、甘油三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钙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以看出,西杂肉牛育肥后期饲粮中利用藜麦茎秆替代干物质中20.00%的全株青贮玉米时,对肉牛健康无不良影响,可提高干物质消化率,增加养殖效益。

关键词: 藜麦茎秆 肉牛 生产性能 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黄绵土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利用率是确定推荐施氮量和施氮效果评价的关键参数.本文通过黄土高原黄绵土区持续34年(1981—20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的影响及氮肥当季利用率与累积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试验起始年(1982)外,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油菜和胡麻3种作物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小麦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平均氮肥当季利用率最高,其次为氮磷配施(NP)处理,分别较单施氮肥(N)处理提高了77.7%和62.0%;油菜也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平均氮肥当季利用率最高,其次为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MNPK)处理,分别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93.7%和65.6%.有机肥与氮肥配施(MN)处理氮肥当季利用率较单施氮肥(N)处理显著增加,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和氮磷钾配施(MNPK)处理氮肥当季利用率较相应氮磷配施(NP)和氮磷钾配施(NPK)处理明显降低.氮肥当季利用率与作物籽粒产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累积利用率与作物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表明与氮肥累积利用率相比,当季利用率能较及时地反映特定土壤肥力、作物种类、品种和环境条件下的肥料利用率特征.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土高原 黄绵土 氮肥当季利用率 氮肥累积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藜麦品种在陇东旱作区幼苗生长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在陇东旱作区测定了4个藜麦品种幼苗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MDA、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4个供试藜麦品种抗旱的生理生化指标以陇藜1号适应性表现最优,陇藜4号表现次之。

关键词: 旱作区 藜麦 生物量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就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的意义,在奶牛、肉牛、绵羊及山羊生产中的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外源酶 消化率 反刍动物 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宁酸对绵羊日粮养分消化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分析纯单宁酸(鞣酸),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利用及氮代谢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分析纯单宁酸在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选用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羯绵羊(2岁,平均体重为35±2.15 kg)作试畜,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研究了饲粮单宁酸水平(A、B、C、D分别为0、10、15、20 g/kg DM)对绵羊养分消化利用与氮代谢参数的影响,16 d(预试期10 d,正试期6 d)为一个饲粮循环,全期共64 d。结果表明,高浓度单宁酸(20 g/kg DM)影响绵羊的采食量,进而影响绵羊对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食入量(P<0.01);但随着单宁酸浓度的增加,绵羊对DM、OM、NDF、ADF、Ca、P的消化率并无显著影响(P>0.05);处理组A、B、C的N食入量与N消化量极显著高于D(P<0.01),N存留率随单宁酸比例的增大而升高,仅C处理组显著高于A(P<0.01);N消化率、p H、总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瘤胃液NH3-N浓度和尿素氮(BUN)呈线性下降,A的NH3-N显著高于D(P<0.05),而其血浆尿素氮(BUN)高于C、D(P<0.01)。可见,单宁酸具有提高蛋白质在绵羊体内消化吸收的功效;饲粮中单宁酸含量小于15 g/kg DM时,能够显著提高氮存留率,对蛋白质保护的效果较好;故单宁酸在饲粮中的添加量不应该超过15 g/kg DM。

关键词: 绵羊 单宁酸 营养 消化 氮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家小麦品种白大头成株期抗白粉病遗传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选用农家品种白大头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和辉县红组合亲本及F_1、F_2代材料,在成株期自然诱发条件下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农家品种白大头在田间表现中抗白粉病,田间病级3~4级;亲本铭贤169和辉县红表现中感和高感,田间病级分别为5~6级和7~8级。两组合F_1代植株均表现抗病,田间病级2~4级。301株白大头/辉县红组合F_2代植株中,抗感分离比为214R∶87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286株白大头/铭贤169组合F_2代植株中,抗感分离比为201R∶85S,亦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表明农家品种白大头成株期对白粉病的抗性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农家小麦 白大头 白粉病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酚酸类物质对山桃种子萌发后根系的化感效应

果树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酚酸类化感物质对桃的化感效应强度,为桃连作障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桃种子为受体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几种常见酚酸类化感物质香草醛、苯甲酸、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对山桃种子萌发后主根长度、侧根发生数量等的影响。计算不同浓度化感效应的敏感指数SI,并以其绝对值为抑制效应,经转换为概率值后估计回归方程,测算抑制效应为0.5时对应的所需浓度SI0.5,即为该种物质对山桃的化感效应强度。【结果】香草醛、苯甲酸、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处理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0、10、0.1、10、10、0.1 mg·L-1时,即可对山桃种子萌发主根的长度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P<0.01),对照清水处理的种子主根上侧根数量平均超过20条,不同化感物质在不同浓度处理下,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侧根数量减少。香草醛、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等物质对侧根数量的抑制效应较大,在低质量浓度1 mg·L-1时SI值就可以达到-0.2,而同样浓度下对应的主根SI值为-0.08~-0.15。主根长和侧根数量2种参试指标所得到的SI0.5浓度基本相同,说明2者均可作为酚酸类物质对山桃的化感效应强度评价指标。【结论】采用山桃种子萌发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作为测评指标,经综合比较,参试的几种酚酸类化感物质的SI0.5(即化感作用强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阿魏酸、苯甲醛、苯甲酸、香草醛、没食子酸和对羟基苯甲酸。

关键词: 山桃 种子 萌发 化感效应 苯甲酸 连作障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肥配比对马铃薯费乌瑞它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初探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指示品种,采用OPT配方施肥方法,研究了氮、磷和钾肥配比对马铃薯产后品质及其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N 180 kg/hm~2、P2O5135 kg/hm~2、K2O 0~135 kg/hm~2时,马铃薯块茎中氮、磷、钾、钙、铁、锌含量达到最高;氮肥施用量对块茎中干物质、粗淀粉、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较大,而磷肥、钾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当施N 180 kg/hm~2、P2O5135 kg/hm~2、K2O 135 kg/hm~2,马铃薯贮藏260 d时,贮藏损失率最低,为4.37%,其营养品质保持最好,该施肥配比与当地常规的施肥配比相一致。

关键词: 马铃薯 费乌瑞它 施肥配比 产后品质 耐贮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第32年度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长期施肥对黄绵土区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效果更显著。肥料单施增产率在60%以上,肥料配施增产率在120%以上。冬小麦产量以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处理最高(4 932.00 kg/hm~2),较对照(不施肥料)提高189.16%.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9.65kg/(hm~2·mm)],较对照提高174.15%。不同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播前下降缓慢,2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均迅速下降。冬小麦收获后0~100cm土壤有效储水量较播前下降,下降最大的是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处理,为56.6 mm,土壤耗水量最大,为511.00 mm。可见,肥料配施提高作物产量,但也增加了土壤耗水量,土壤干燥化程度也将加剧。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冬小麦 产量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蔬菜科技发展现状及思考

中国蔬菜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省是我国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鲜菜供应中心,蔬菜产业已成为甘肃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科技创新对甘肃省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分析了甘肃省蔬菜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效和问题,探讨了今后蔬菜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及载体建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