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回收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近30年(1981—20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长期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在显著增加小麦、油菜和胡麻3种作物产量的同时小麦产量年际间的稳定性也显著提高,化肥配施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更佳;施用有机肥处理和不施用有机肥处理,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增产效应都随试验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且与试验年限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氮肥(N)、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平均增产效应分别为745、1 413 kg·hm-2和1474 kg·hm-2,有机肥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83 kg·hm-2;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磷(NP)配合施用及氮磷钾(NPK)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最高,分别为44.35%、44.55%和15.11%、15.35%;施用有机肥降低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有机肥与氮磷(MNP)及有机肥与氮磷钾(MNP)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分别为30.41%、32.07%和9.95%、9.70%;氮磷钾(NPK)处理钾的累积回收率最高,为14.25%,同样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钾的累积回收率。
5个油桃品种在兰州的引种表现及适应性评价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2009—2012年,对引进的多个油桃品种在甘肃兰州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南方金蜜、瑞光33号、瑞光39号、瑞光40号、瑞光41号5个油桃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未发现特殊病虫害,未发生抽条、冻害等现象,适合在甘肃兰州地区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桂酸对豆科和禾本科作物的化感效应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肉桂酸对豌豆、大豆、小麦、玉米的化感效应,以其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浓度下的肉桂酸对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化感效应。分析表明:肉桂酸对2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化感作用不尽相同。在肉桂酸浓度为0~1 000 mg/L时,(1)抑制豌豆的发芽率,促进豌豆芽的生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豌豆根的生长,抑制豌豆的根冠比。尤其在50 mg/L时,显著促进芽的生长(p<0.01),其化感效应值为0.5,促进根的生长作用显著(p<0.01),其化感效应值为0.19;(2)抑制大豆的发芽率、根的生长和根冠比,促进其芽的生长,尤其在1 000 mg/L时抑制大豆根的生长作用显著(p<0.01),其化感效应值为-0.21。(3)促进小麦、玉米的发芽率,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小麦、玉米芽的生长,但对小麦促进、抑制作用都不显著,对玉米而言,在500~1 000 mg/L,促进芽的生长作用显著(p<0.01),其化感效应值分别为0.35、0.24,促进小麦根的生长以及根冠比,促进作用不显著。(4)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玉米根的生长,但其化感效应不显著,抑制玉米的根冠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效益、肥料利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比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较单作提高了1.59倍;水分利用效益为3.20元/m~3,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59.20%和171.19%;N利用效益为71.55元/kg,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27.02%和73.18%;P2O5利用效益为107.32元/kg,分别增加了24.07%和94.83%;K2O利用效益为134.15元/kg,分别增加了19.08%和62.36%。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关键词: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 LER 水分利用效益 肥料利用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草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苋科藜亚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藜麦籽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且低脂、低糖、零胆固醇,利用价值高,是未来最具潜力的作物之一。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论述了藜麦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抗逆生理特性、营养成分及栽培技术等,并阐述了藜麦产品开发应用、国内引种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开展藜麦种质资源和营养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选育适合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品种,充分挖掘营养价值,使其成为将来国民保健型植源性食物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抗豌豆象育种及其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是重要的豆科经济作物,世界范围内均有种植,因其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豌豆象是严重危害豌豆的害虫,全球普遍发生。豌豆象幼虫可蛀食籽粒超过50%的子叶部分,导致籽粒空瘪,发芽率降低,品质变差,商品价值丧失。豌豆象已成为严重制约豌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豌豆栽培种中尚未发现可遗传的豌豆象抗性资源,然而在豌豆近缘野生种中发现了抗性资源,遗传研究表明3对隐性基因控制豆象抗性。α-淀粉酶抑制剂(α-amylase inhibitor,α-AI)和豌豆neoplastic pod(Np)基因突变体植株可有效减轻豌豆象危害。豌豆转基因抗虫育种虽然已获成功,但由于安全性问题,目前唯一有效的防治方法仍然是化学药剂的使用。为了解和掌握豌豆象最新研究前沿动态,促进豌豆象有效防治,本研究从豌豆象、豌豆抗豆象及豌豆象综合防治等3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基于此,指出我国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豌豆象、豌豆抗豆象育种及其综合防治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豌豆 豌豆象 α淀粉酶抑制剂 Np突变体 抗豆象基因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抗病马铃薯新品种‘陇薯12号’的选育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陇薯1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以杂交创新资源材料‘L9712-2’为母本,‘L0202-2’为父本组配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晚熟,生育期121 d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60~65 cm。茎绿色,叶绿色,花冠白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2~5个,大中薯重率72%以上。薯块长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芽眼浅,薯皮略粗。薯块休眠期长,耐贮藏、耐运输。薯块平均干物质含量25.6%,淀粉含量20.1%,粗蛋白含量2.57%,维生素C含量14.98 mg/100g,还原糖含量0.106%。食味优,适合食品加工。植株田间高抗晚疫病,较抗花叶病毒病。产量达1 800 kg/667m~2以上。适宜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