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快中子辐照玉米自交系的细胞学效应及后代变异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 2017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快中子辐照玉米的细胞学效应及后代变异,为玉米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提供有益的种质资源,本实验采用低剂量(0.36~4.19 Gy)的快中子辐照玉米自交系LY8405和PH6WC干种子。结果表明:两个自交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核畸变率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吸收剂量4.19Gy对自交系LY8405的M1染色体分裂行为影响效应最为明显,2.48 Gy对自交系PH6WC的M_1染色体分裂行为影响效应次之;辐照M_2、M_3代突变类型包括株型、叶色、穗形、株高、籽粒形状及大小等;生物学和细胞学效应表明,2.48~4.19 Gy的吸收剂量是0.36~4.19 Gy范围内快中子辐照选育玉米突变体的适宜剂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密度与覆膜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求品种、密度和覆膜方式对旱地地膜玉米群体特征、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全膜双垄沟覆盖(FFDRF)和窄膜覆盖(NF)2个处理,裂区为紧凑型中晚熟先玉335和紧凑型中熟吉祥1号及平展型早熟酒单4号3个杂交种,裂裂区为低密度(4.5万株/hm2)、中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9.0万株/hm2)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覆盖可以有效地保蓄小量降水(小于10.7 mm),改善玉米生长条件,能快速提高苗期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窄膜覆盖增加15.6%、14.3%和8.8%。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粒重、穗粒数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增加种植密度的群体优势大于单株植株性状的综合劣势,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9.0万株/hm2条件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6.75和4.5万株/hm2依次增加8.3%、5.2%、3.4%和2 7.7%、3 2.9%、2 8.1%。不同品种适应密度改变的能力也不同,紧凑型的先玉3 3 5和吉祥1号适应密度改变能力强,耐密植,平展型酒单4号较弱,其中,先玉335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吉祥1号和酒单4号分别增加3.7%、1.7%和43.8%、37.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耗水量呈增加趋势。不同品种间耗水量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先玉335>吉祥1号>酒单4号。可见,品种、密度、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群体结构、耗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表现为品种>密度>覆膜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玉米种植区域降水特征,选择适宜的品种及其播种密度和覆盖方式,充分释放玉米增产潜力。降水量为530 mm左右的旱作区,"先玉335+9.0万株/hm2+全膜双垄沟覆盖"组合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旱地玉米 品种 种植密度 覆膜方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网站数据迁移重建实践与特点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引入了网站群管理理念,基于LA(N)MP的Web平台,改版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门户网站和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开发实体子站和各处室网页,整合了各地州市农业科学院(所)网站,实现了统一智能化管理、数据迁移、网站重建和集中存储。重建后的网站可靠、实用、安全、扩展性强,大大推进了甘肃省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进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病毒病病原种类检测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针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辣椒组育苗棚、试验地以及近郊辣椒种植田病毒病发病严重问题,开展了病毒病病原种类鉴定,并比较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和简易试纸条对同一种病毒的检测结果。结果检测出了TMV、PVV和PVS 3种病毒,其中TMV为优势种群,侵染率高达66.7%,未发现CMV侵染。试验结果表明,DAS-ELISA法和简易试纸条法对同一种病毒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激素对桃儿七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探讨外源激素对桃儿七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桃儿七的胚及无菌苗的子叶和胚轴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3种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胚为外植体,在3.0 mg/L 2,4-D、0.5 mg/L KT和0.5 mg/L IAA组合处理的培养基中,诱导率达到39.5%;诱导子叶和胚轴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配比为4.0 mg/L 2,4-D+0.5 mg/L KT+0.2 mg/L IAA;成熟胚比子叶和胚轴更易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诱导率分别提高了43.64%和315.79%,诱导效果最显著(P<0.001);在接种前,用5mg/L 2,4-D溶液浸蘸子叶和胚轴可有效提高其出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百合叶枯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兰州百合主要种植区县分离的9个叶枯病病原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扑海因、速克灵对百合叶枯病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_(50)值均小于1.00μg/mL;其次为甲基硫菌灵,EC_(50)值为1.61~2.63μg/mL;嘧菌酯的抑菌效果较差,EC_(50)值最高可达172.25μg/m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控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为探讨化学调控技术提高玉米产量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叶面配合喷施磷酸二氢钾和DA-6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配合喷施DA-6和磷酸二氢钾使玉米秃顶长缩短,穗粗、行粒数、穗粒数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苗期喷施的效果好于抽雄期喷施,且以苗期喷施DA-6 75g/hm~2、抽雄期追施磷酸二氢钾3 750 g/hm~2的处理穗部性状表现最好,折合产量最高,为12 762.44 kg/hm~2,较对照不施生长素增产13.39%。
关键词: 玉米 化控技术 DA-6 磷酸二氢钾 全膜双垄沟播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育苗模式对甘肃渭源党参种苗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育苗模式对党参种苗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以渭党1号为材料,选用条播、撒播、覆膜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和90、120、150 kg/hm~2三种播种密度进行二因素随机试验,育苗结束后分别测定种苗根长、根粗、单根重等指标,折合产量,并将不同育苗模式种苗定植于大田,收获时测定其鲜、干重,研究不同育苗模式对党参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交互条件下育苗,党参种苗生长发育个体质量性状、种苗产量和药材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播种量120 kg/hm~2条件下采用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综合指标优异,大小适中,移栽成后药材产量最高为2 192.20 kg/hm~2。结论:甘肃渭源地区党参育苗采用120 kg/hm~2播种量覆膜穴播模式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