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外烘焙对水代芝麻油木脂素的影响
《中国油脂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芝麻为原料,研究红外烘焙对水代制取芝麻油中木脂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外烘焙对芝麻油中木脂素含量影响显著。芝麻素含量变化在0.66%~0.70%之间,较低烘焙温度170℃和180℃两组间对芝麻素影响差异不显著,较高烘焙温度190、200、210℃对芝麻素含量的影响组间差异也不显著;随着烘焙程度的增加,芝麻林素含量逐渐减少,而芝麻酚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但烘焙过度芝麻酚含量有减少趋势;芝麻油中未检测到α-VE,总生育酚含量随烘焙程度增加呈减少趋势;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可能原因在于芝麻酚含量的增加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生成等多种抗氧化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芝麻 红外烘焙 水代芝麻油 芝麻木脂素 生育酚 氧化稳定性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适宜河南漯河生态区的弱春性小麦品种最佳播期,以弱春性小麦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弱春性小麦以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产量潜力也明显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优势比较明显;通过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说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通过对三值产价进行分析,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的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


黑曲霉果胶裂解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NCBI上果胶裂解酶(PL)基因在黑曲霉基因组上的分布特点设计特异引物,通过重组PCR扩增出黑曲霉编码PL的结构基因。将PL基因连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上,得到重组质粒pET-28a-PL,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PL基因片段序列全长1 431bp,与已知PL基因(XM_001397206.2)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9%。表达产物经12%SDS-PAGE电泳,得到了一条大小约为50kD的条带,与预期分子量相符,证明真菌PL基因在E.coli BL21中可以有效表达。


饲用淀粉酶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饲料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能量供应状况是影响动物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谷物中的淀粉是单胃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供能约占动物总能量需求的60%~80%。玉米历来被认为是能量饲料原料的所谓"黄金标准",认为玉米中的淀粉消化性良好,消化率超过95%,但是Noy等(1995)研究表明,在理想状态下,4~12日龄的肉鸡日粮中的淀粉回肠末端消化率很少超过85%,肉仔鸡(4~21日龄)小肠末端淀粉消化率仍


重金属胁迫后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添加重金属的土壤为对照(CK),5种重金属分别以2种梯度添加量1(Cd1、Pb1、Cr1、Hg1、As1);2(Cd2、Pb2、Cr2、Hg2、As2)添加到土壤中,研究在大田条件下经过小麦1季或小麦-玉米-小麦3季作物种植后,重金属胁迫后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处理的玉米穗轴质量、生物产量与CK持平或高于CK,其中Hg2、Cd2、Hg1、As2处理玉米穗轴质量显著高于CK;玉米穗轴质量、单穗籽粒质量、经济系数在同一重金属不同质量浓度间均表现为:高质量浓度>低质量浓度;经过小麦1季种植后,重金属(Cr1除外)处理玉米籽粒产量高于CK,其中Cd1、Pb1、Hg1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高,分别达到了8 276.7,8 059.9,7 879.5 kg/hm2,而且Cd1、Pb1处理显著高于CK(6 675.5 kg/hm2)。


不同土壤处理对西瓜生长及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筛选对瓜类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的生物药剂或肥料。[方法]利用"敬农"牌生物药肥、"抗茬王"、"助友宝"3种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进行处理,研究不同药肥对西瓜生长及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施用"敬农"牌生物药肥有利于提高西瓜植株叶绿素含量,后期防治重茬西瓜枯萎病表现较好,可降低33.7个百分点的发病率,而"助友宝"则有促进发病的倾向;"敬农"牌生物药肥和"抗茬王"对于重茬栽植的西瓜有明显提高产量的效果,产量可分别提高31.9、15.7百分点。[结论]敬农牌生物药肥对促进西瓜生长及防治枯萎病效果最佳。


利用STS标记检测我国小麦推广品种的抗穗发芽基因型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开发的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STS标记Vp1A3和Vp1B3,对我国46份代表性小麦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基因的综合筛选。结果表明:用Vp1A3共检测出13种Vp-1A等位基因,分别是Vp-1Aam、Vp-1Aan、Vp-1Aao、Vp-1Abm、Vp-1Abn、Vp-1Agm、Vp-1Agn、Vp-1Ahm、Vp-1Aho、Vp-1Aim、Vp-1Ain、Vp-1Aio、Vp-1Ajm,各占总数的17.4%,8.7%,2.2%,4.3%,4.3%,6.5%,2.2%,2.2%,2.2%,15.2%,28.3%,4.3%,2.2%;用Vp1B3共检测出3种Vp-1B的等位基因,分别为Vp-1Bc、Vp-1Ba、Vp-1Bb,各占总数的71.7%,17.4%,4.3%。通过Vp1A3和Vp1B3的综合筛选,在46份材料中共选出5份抗穗发芽基因型材料,分别是绵阳31、豫麦35、凤麦24、CA0489和山东928802,其Vp-1基因的单倍型分别为:Vp-1Agm和Vp-1Bc,Vp-1Agm和Vp-1Bc,Vp-1Agm和Vp-1Bc,Vp-1Aam和Vp-1Bb,Vp-1Abm和Vp-1Bb。利用Vp1A3和Vp1B3对小麦的穗发芽抗性基因进行综合筛选,提高了选择效率。


芝麻太空诱变效应及AFLP标记检测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太空环境对不同芝麻品种的诱变效应,以实践8号卫星搭载的豫芝11号、日本黑芝麻、郑芝D15、郑芝05N01、郑芝06ms198等5个芝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太空诱变对芝麻SP3与SP4世代农艺性状和抗性变异的影响,并对豫芝11号、日本黑芝麻及其诱变后代进行了AFLP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芝麻品种经太空诱变后在叶型、蒴型、花色、生育期、株高、始蒴部位、黄稍尖、单株蒴数、千粒质量、产量和抗病性上均产生了变异,品种间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均存在差异,抗性性状有正向增加的趋势,但农艺性状负向突变较正向突变幅度大。与对照(未经太空诱变)相比,株高、始蒴部位、黄稍尖、单株蒴数、千粒质量、产量最高分别增加了53 cm,77 cm,16 cm,122个/株,0.53 g,478.54 kg/hm2,下降了36 cm,30 cm,19 cm,197个/株,0.64 g,1 013.81 kg/hm2;对豫芝11号和日本黑芝麻的SP4世代变异进行AFLP分子检测,豫芝11号39个诱变后代的遗传距离在0.128 8~0.488 5,72%的植株遗传距离在0.12~0.25,平均遗传距离为0.25,日本黑芝麻17个诱变后代的遗传距离在0.289 7~1.301 3,37.5%的植株遗传距离在0.178 3~0.499 6,平均遗传距离为0.687 6。由此表明,太空诱变具有多方向性和随机性,芝麻不同品种对太空诱变的敏感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