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瓶装饮料中DNOP、DBP类增塑剂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中国食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一类重要的增塑剂,也是环境类激\素,会影响动物内分泌系统;对人不仅有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癌作用,还有生殖、发育毒性。本文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瓶装饮料中两种邻苯二甲酸酯(DNOP、DBP)的方法。样品经过滤、浓缩后过柱净化、富集,用50℃氮吹仪吹干,甲醇定容后过膜(0.22μm),在UV 225nm处检测。以ProELUT PLS GlASS 200mg/6mL小柱作为样品前处理净化柱,结果对DBP的加标回收率在83.4%~93.4%之间,对DBP的加标回收率在80.4%~86.0%之间。本实验条件下DBP和DNOP的仪器检出限均为0.01μg/mL,说明用液相色谱法检测瓶装饮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含量是可行的,且快速、有效。

关键词: 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酯类 瓶装饮料 H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A(OmpA)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潜在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兔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外膜蛋白A(OmpA)重组蛋白单抗,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提供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选取并扩增Pm外膜蛋白基因OmpA,原核表达获得了的大小为37.6kD的OmpA重组蛋白,以纯化复性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Mus musculus),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ELISA筛选出了4株分泌Pm OmpA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5D2、BC11、2A2和6A4。其中2A2细胞培养液效价为1∶256,5D2、BC11和6A4效价为1∶128;2A2腹水效价为1∶12800,其余3株达1∶6400。杂交瘤细胞经反复冻存、复苏及多次传代,仍能稳定分泌高效价抗体。Western blot显示,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Pm OmpA重组蛋白重组发生特异性反应。用ELISA方法鉴定2A2单克隆抗体亚型为IgG2b,Protein A亲和纯化2A2腹水抗体,获得的单抗浓度为130μg/mL。选取纯化的2A2单克隆抗体进行潜在应用研究,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能与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利用体外重组表达兔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融合蛋白制成的杂交瘤能够稳定分泌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兔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本研究结果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试剂盒的研制提供技术参数。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外膜蛋白A(OmpA) 重组蛋白 单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酰胺在水稻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消解动态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水稻中稻瘟酰胺残留及评价其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了稻瘟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酸乙酯提取,Florisil小柱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稻瘟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浓度为0.05~5.0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74.98%~102.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8%~8.07%。稻瘟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 mg.kg-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瘟酰胺在稻田样品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的半衰期分别为3.62~5.51 d,3.60~24.32 d,2.29~26.66 d。稻瘟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均属易降解农药。

关键词: 稻瘟酰胺 水稻 GC-ECD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地区不同寄主来源的炭疽菌ITS序列PCR-RFLP多态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区的RFLP序列的多态性,分析32个不同寄主来源的炭疽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TS1及ITS4通用引物对扩增各菌株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获得长约600 bp片段。ITS-RFLP共迁带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来自不同寄主的炭疽菌菌株(含福建及云南菌株)都以较高的相似系数(>0.60)聚为一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时试验中所有酶切位点的综合Gst系数达到0.82,说明不同菌株间的ITS具有丰富的多态性。

关键词: 炭疽菌 rDNA 内转录间隔区 PCR-RELP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坦布苏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新发现可引起鸭产蛋下降的新型黄病毒,建立一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对于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DTMUV序列的比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DTMUV的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准确等特点,可以检出1.82个TCID50的病毒核酸。对2010年至2011年6月份前的106份产蛋下降鸭群临床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样品阳性率为46.2%,表明DTMUV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产蛋鸭群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一步法RT-PCR 临床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菌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PEX11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研究

遗传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EX11基因家族成员是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调控的关键因子,文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6种代表性真菌的PEX11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检索和进化分析。研究发现:(1)26种真菌中共有66个可能的PEX11p。酵母类真菌有1个或2个PEX11p,而大多数丝状真菌中包含2到3个,其中子囊菌中PEX11p的个数偏多,个别种类达到5个;(2)真菌PEX11p可分为3类,大多数真菌含有类型Ⅰ和类型Ⅲ的PEX11p,类型Ⅱ是盘菌亚门真菌所特有的,可能与类型Ⅰ和类型Ⅱ在功能上有冗余;(3)通过MEME分析,发现PEX11p含有多个保守区域,其中C末端的Motif8具有很高的保守性,推测可能对PEX11p发挥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进一步研究真菌PEX11p的进化与功能以及过氧化物酶体的增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真菌 过氧化物酶体 PEX11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瓜、草莓中乙嘧酚和二甲嘧酚

分析试验室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黄瓜、草莓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乙嘧酚和二甲嘧酚残留的方法。样品加入乙腈高速匀浆,提取液中加入无水MgSO4和NaCl,振荡离心后,取上清液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电喷雾正离子扫描同时分析乙嘧酚和二甲嘧酚。以黄瓜、草莓为基质进行3档添加水平和5次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量为0.01~1 mg/kg,乙嘧酚和二甲嘧酚的平均回收率为77.6%~99.3%,RSD为1.1%~6.8%,乙嘧酚和二甲嘧酚的方法检测限均为2.0μg/kg,定量限分别为6.0和5.0μg/kg。

关键词: 乙嘧酚 二甲嘧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2种常用除草剂对蚯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

生态毒理学报 2012 CSCD

摘要:为评价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22种常用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滤纸法染毒48h,特丁净、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莎稗磷对蚯蚓为中等毒性,其LC50值为10.32(8.310~12.23)~34.69(29.16~43.99)μg·cm-2;其次为莠去津、苯磺隆、麦草畏和百草枯,其LC50值为102.5(66.57~138.7)~235.0(199.4~279.5)μg·cm-2,属低毒级;2,4-D钠盐、草铵膦、草甘膦和氰氟草酯对蚯蚓毒性更低,其LC50值为422.7(344.7~577.3)~601.4(451.3~957.4)μg·cm-2,属低毒级;精恶唑禾草灵、特丁津、甲磺隆、甲嘧磺隆、砜嘧磺隆、苄嘧磺隆、乙羧氟草醚、吡草醚和氟乐灵对蚯蚓的LC50值均大于1258μg·cm-2,属微毒级。人工土壤法染毒14d,特丁津对蚯蚓的毒性最高,其LC50值为74.15(49.35~92.28)mg·kg-1;麦草畏、百草枯、乙羧氟草醚、吡草醚和氟乐灵对蚯蚓的毒性最低,其LC50值均大于800mg·kg-1;其他16种除草剂对蚯蚓毒性相对较低,其LC50值为106.6(83.90~123.0)~516.2(367.4~1015)mg·kg-1。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的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人工土壤法测定的22种除草剂对蚯蚓均为低毒级。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类的不同除草剂品种对蚯蚓的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除草剂对蚯蚓的毒性与化学品的结构和测定方法有关,二苯醚类和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在2种测试系统中均表现出最低的急性毒性。

关键词: 除草剂 农药 蚯蚓 陆生无脊椎动物 土壤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敏感性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应激处理对猪血细胞参数和急性期蛋白浓度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模拟养猪生产中存在的不同应激条件,探讨应激类型与猪群血液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APPs)浓度的关系,为评价猪群健康状态提供试验依据。利用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Pasteurella multocida vaccine,PMV)、猪乙型脑炎活疫苗(swine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SJEV)及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分别模拟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及炎症状况的应激状态,研究不同应激状态下猪的行为学、血细胞参数及APPs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LPS处理后仔猪出现呕吐、发烧和呼吸急促等现象。PMV处理后48 h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和单核细胞(monocyte,MO)数量显著升高(P<0.05),LPS处理后24 h NEUT数量和处理后48 h MO数量显著升高(P<0.05);SJEV处理后48 h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含量和处理后24 h的血小板(platelet,PLT)数量显著降低(P<0.05);LPS处理后24和48 h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数量、HGB含量和PLT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T)浓度在PMV处理后48 h和SJEV处理后72 h显著升高(P<0.05);主要急性期蛋白(major acute phase protein,MAP)浓度在PMV处理后72 h以及LPS处理后24、48和72 h显著降低(P<0.05),SJEV处理后24 h显著升高(P<0.05);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浓度在PMV处理后72 h、SJEV处理后48 h,LPS处理后24、48和72 h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正相急性期蛋白HPT浓度在细菌和病毒感染模型下显著升高,负相急性期蛋白Apo-A1浓度在本试验的3种感染模型下均显著降低,这初步证明了血液HPT和Apo-A1浓度可以作为评价猪只健康的指标。

关键词: 健康评价 急性期蛋白 触珠蛋白 主要急性期蛋白 载脂蛋白-A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