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双季茭白新品种‘余茭4号’的特征和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余茭4号’是从‘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新品种,其特征表现:1)株型高大,分蘖能力和‘浙茭2号’接近;2)秋茭单个壳茭重达163.8 g,肉茭重113.0 g,长24.0 cm,粗4.0 cm,产量1 194.7 kg.667m-2,较‘浙茭2号’增产42.14%,产茭时间为11月4日至12月9日,较‘浙茭2号’推迟22 d;3)夏茭单个壳茭重120.3 g,肉茭重73.7 g,长16.5 cm,粗3.5 cm,产量3 093.0 kg.667m-2,较‘浙茭2号’增产20.40%,产茭时间与‘浙茭2号’相近;4)肉质茎个体大,商品性好,营养水平高。

关键词: 茭白 双季茭 选育 余茭4号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生长发育期间相关胞外酶的活性变化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色金针菇菌株为材料,研究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羧甲基纤维素酶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低,现蕾后活性急剧增强,达到11.43 U;半纤维素酶高峰出现于采收期,达到8.13 U;漆酶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高,原基形成后迅速下降到0.15 U;中性蛋白酶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比较稳定,现蕾前相对较低,子实体生长阶段酶活性明显增强;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菌丝培养呈下降趋势,但生殖生长期迅速升高。

关键词: 金针菇 生长发育 胞外酶 培养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体重在11~13kg范围的断奶仔猪(大×长)15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头。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乙酰甲喹),做对比试验,考察植物乳杆菌ZJ316发酵液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植物乳杆菌ZJ316发酵液后能显著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料肉比、腹泻率和死亡率,且对猪肉品质,如滴水损失和嫩度等方面也有明显的改善。在仔猪饲养管理中植物乳杆菌ZJ316可替代抗生素(乙酰甲喹),作为绿色、安全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在今后的养殖业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猪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花蓟马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行为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取食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行为的影响,探讨西花蓟马与B型烟粉虱的种间竞争机制。【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法、选择性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处理组合(健康植株CKvs烟粉虱为害植株B、健康植株CKvs西花蓟马为害植株F、烟粉虱为害植株Bvs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植株B+F)下,烟粉虱对不同处理植株的取食行为反应及寄主偏好的差异性,并利用GC-MS分析了不同处理植株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性。【结果】"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在CKvsB和CKvsF两个组合中,烟粉虱雌成虫对健康植株和昆虫为害植株的偏好性差异不显著;而在BvsB+F组合中,烟粉虱为害株对烟粉虱雌成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0.01)。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在CKvsB和CKvsF这两个组合中,烟粉虱成虫均偏好健康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在BvsB+F组合中,烟粉虱成虫偏好烟粉虱单独为害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GC-MS分析结果显示,本实验收集到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有5种烯萜类物质,其相对含量高达90%以上。与烟粉虱单独为害株相比,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株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中,对烟粉虱具有排斥作用的β-水芹烯显著升高,而对其具有吸引作用的β-月桂烯却显著减少。【结论】综合分析认为,西花蓟马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可以显著影响B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及产卵选择性。

关键词: 西花蓟马 烟粉虱 番茄植株 植物防御反应 行为反应 挥发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猪嗜血杆菌CDT亚基原核表达及其抗原性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原核表达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CDT毒素并检测其在体外培养时的分泌表达情况,本实验将切除信号肽的CDT毒素的3个亚基基因分别克隆于pET-28a载体中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并将重组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兔制备抗血清,用于鉴定H.parasuis体外培养时CDT分泌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DT毒素3个亚基均在Rosetta菌株中得到表达,其中cdtB约为28.2 ku,符合预期大小,而cdtA和cdtC亚基比预期的23.5 ku和17.4 ku略大。表达的3个重组蛋白可以被自然感染猪血清识别,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同时也表明H.parasuis在猪体内定殖或感染过程中分泌CDT。制备的抗血清可以与体外培养H.parasuis的分泌蛋白中的CDT亚基反应,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同时也表明H.parasuis体外培养时也分泌CDT。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重组CDT亚基 原核表达 抗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2011年浙江省猪主要病毒性疫病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猪主要病毒性疫病的流行动态,采集近4年来临床病猪病料1 118头份,采用PCR和RT-PCR方法进行猪主要病毒性疫病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PRRSV,CSFV,JEV,PCV2,PRV,PPV,PEDV和TGEV病原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51.71%,15.71%,27.16%,50.8%,1.99%,84.4%和9.0%。其中PRRSV,CSFV和PCV2每年都有较高的检出率,仍是浙江省猪场的主要病原;PRV和PPV近年来流行有所下降,该病已得到较好控制;2011年初发现流产病例中JEV的检出比例有明显升高,检出率高达39.29%;2011年2月在刚出生仔猪腹泻病例中PEDV检出率大大提高,造成严重损失。总之,浙江省猪场中PRRSV,CSFV和PCV2仍是防控的重点,但多病原感染或新变异株的出现也是近年来浙江省猪疫病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猪主要病毒性疫病 流行病学调查 PCR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PLC法检测保健食品中大蒜素的含量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固体类、液体类、半固体类3类保健食品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提取溶剂、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色谱柱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大蒜素主要功效成分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 trisulfide,DATS)、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 disulfide,DADS)的检测方法。试样以无水乙醇超声提取,经C18柱(250 mm×4.6 mm,5μm)分离;流动相为V(乙腈)∶V(水)=68∶32;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40 nm;检出限DATS 2.0 mg.kg-1,DADS 1.5 mg.kg-1。大蒜素浓度在6.26~6 262.24 mg.kg-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分别对固体类、液体类、半固体类样品进行高低两水平添标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DATS为97.6%~105.8%,DADS的回收率为95.3%~105.4%。重复性变异系数1.5%~2.7%,再现性变异系数3.8%~5.6%。同时将HPLC与GC分析相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多种保健食品中大蒜素含量的检测。

关键词: 大蒜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保健食品 二烯丙基三硫醚 二烯丙基二硫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甜瓜品种蔓枯病抗性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蔓枯病是威胁甜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是由西瓜壳二孢菌(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无性世代是泄根亚隔孢壳Didymella bryoniae)引起的,在甜瓜的幼苗期至采收期均可发生。在中国厚皮甜瓜栽培品种中尚未发现蔓枯病抗性较好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多数甜瓜抗蔓枯病材料均为薄皮小果,关于甜瓜与蔓枯病菌的互作机理目前报道较少[1],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与蔓枯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联免疫法测定猪肉、猪肝和猪尿中盐酸克伦特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4种国产及进口的酶联免疫法测试盒测定猪肉、猪肝及猪尿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性能及效果作了对比试验。试验时以上述3种样品为基体,加入1,2,3,5,10μg.kg-1(或μg.L-1)等5个浓度水平的克伦特罗标准溶液,然后用上述测试盒进行检测。从所得的结果可知,国内外的测试盒所得测定值间存在较大差异;猪尿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测试盒所采用的方法比较适合,但由猪肉及猪肝样品的检测结果可知,其中一些测试盒所采用的方法尚有改进的必要。

关键词: 酶联免疫法 盐酸克伦特罗 “瘦肉精”残留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及安全使用技术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设施栽培黄瓜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设施栽培条件下两种杀菌剂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并以残留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实际生产中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探索最适的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818~2.925),(2.204~2.638)d,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消解速度慢;设施栽培黄瓜中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均受施药浓度、施药次数的影响,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正相关;不同农药种类消解速度也有差异,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消解速度比嘧菌酯更快,相同采样间隔时间和相同用药模式下吡唑醚菌酯比嘧菌酯的残留量低。参考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议设施栽培条件下,按常规方法施药及使用剂量,施药2~3次的情况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上的采收安全间隔期为3 d,随着施药浓度或施药次数的增加,安全间隔期应适当延长。

关键词: 嘧菌酯 吡唑醚菌酯 黄瓜残留 消解动态 安全使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