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奥地利农业现代化概况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今年4月,我省组织农业考察团赴奥地利进行考察访问。在奥地利,考察了农业、林业、畜牧业,访问了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林院校等;和奥地利的农业工作者及各类专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并访问了一些农户。现将奥地利农业现代化的概况和主要经验介绍如下。


大螟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1978年从大螟产卵习性、幼虫为害损失、侵入率和生存率等方面对防治指标进行了探索。 一、产卵选择性:在大纱笼盆栽南优2号,第二代于6月28日至7月10日间配对接雌蛾15只,由于气温高,产卵少(平均每头雌蛾产卵1.8块,26.8粒),孵化率低,仅3.7%,未能看出产卵有选择性。第三代于8月20日至26日间进行,对齐穗、孕穗、圆秆拨节和分蘖四个不同生育期的稻苗,配对接雌蛾28只,任其自由选择产卵,结果:


南方小麦增产的主要技术问题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南方冬麦区范围辽阔,包括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淮南平原和丘陵,江南平原和丘陵,汉水流域,云贵中北部,四川盆地,陕西汉中盆地和金沙江下游广大地区。本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17℃,1月份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约800~1500毫米,基本适合小麦生长。但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分布不匀,长江上游地区冬春干旱,下游及华南地区春后多雨,并且4月下旬到5月份温度上升快,昼夜温差小,影响小麦籽粒灌浆。


江苏淮南地区千斤小麦栽培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为了促进南方小麦的高产稳产,从1975年起我院组织省内有关科研单位、院校和部分高产社队进行小麦高产研究及攻千斤联合试验。现将我院近几年的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并结合淮南地区小麦高产经验,对千斤小麦栽培技术及高产生理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省淮南和苏南地区,冬季气温不很低,小麦越冬期0℃以下的天数,一般只占越冬天数的1/4到1/2,多栽培春性大叶型品种,分蘖期较短,每亩成穗数较少。春季多


关于苏州地区水稻熟制经济效益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1970年以来,苏州地区的耕作制度由传统的一年稻麦两熟,大面积改革为麦稻稻三熟。改制以后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由于评价的角度或者评价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通过实地典型调查,运用数理统计和线性规划法进行定量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着重对现有几种主要水稻熟制形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并探讨如何因地制宜确定一个生产队的合理种植方案。


苏南五种水稻土的肥力与作物的相互关系
《土壤学报 》 1980
摘要: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各不相同的肥力,这对其上种植的各种作物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构成不同的产量与品质。反过来,种植不同的作物也对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土壤与作物的这种相互关系是土壤肥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因土种植、合理利用和培养土壤的实际措施的重要依据。


三麦气象生态及最优播期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三麦的适期播种不仅是三麦本身高产稳产的基础,并且也是我省合理的种植制度的基础。因此,农业生产上迫切要求认真地研究与确定三麦的适宜播期。 作物的适宜播期,实质上属于作物的气象生态问题。由于品种的更换,一些原有经验往往不能适用,同时由于每年气象条件的变化以及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只凭少数的几年几地的试验数据,也不易得到圆满的科学结论。在农业科学中,怎样运用数学方法更严密地探求“最优方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我们的工作思路是:(1)深刻了解本


农业土壤肥沃性的实质及肥力类型的区分
《土壤通报 》 1980
摘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高产稳产农田的基本建设,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培育土壤的肥沃性。什么是肥田、瘦田?培育土壤要达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标准?要求土壤工作者对土壤肥沃性的涵义、内容、肥力特征的区分和指标能提出明确的概念和方法,用以制定农田土壤建设的标准和培肥措施。 本文想根据几年来调查和试验资料及过去工作,在肥沃性的内容和肥力特征的区分作初步尝试。谈谈粗浅认识。 一、土壤肥沃性的实质 对土壤肥沃性实质的认识,是制定肥力指标和区分肥力特征的理论依据。理解不同,标准和方法就不一样。具体内容有三方面: (一)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指影响土


农业土壤肥沃性的实质及肥力类型的区分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关于土壤肥沃性的涵义,过去只局限在营养物质的贮存和供应,以后涉及养分和水分。近年来向综合观点发展,强调水肥气热因素和土壤调节能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土壤肥沃性的概念。 关于土壤肥沃性的具体内容,肥力特征的区分指标和方法,目前虽然报道得不多,但有这样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土壤肥力指标,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