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60)CO-γ射线辐照小麦花药对花粉孢子体发育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1985

摘要:小麦花药在离体培养前,经一定照射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后,可明显地提高它的诱导率和分化率。通过细胞学观察,看到花粉粒由单核分裂为二核,再分裂为三核的花粉数均以100R为最高。同时还看到经100R辐照后,退化和死亡花粉数在各个培养时期均低于对照,而出现多核或多细胞的比例数又高于对照。 另外通过电镜扫描,也看到花药经100R辐照后,药壁表皮细胞生长发育较好,从而使花粉粒在离体培养下,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因此正常花粉粒的比例数也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吸水性树脂KH841在蔬菜商品化育苗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我所于1984午冬开展了主要果菜类蔬菜商品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为了降低商品蔬菜苗的生产成本,使菜苗在较长途运输时能延缓萎蔫发生时间,提高移栽成活率,于1985年2月中旬至5月上旬以及9月中下旬,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提供的既可作土壤保水剂又可作移苗保水剂的高叹水性树脂KH841为材料,对几种蔬菜的幼苗开展了室内和田间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兴的工业原料作物——菊芋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菊芋,俗名洋生姜,属于菊科,原产北美洲,分布于北美、欧洲、我国西北诸省,我省也有零星种植。菊芋作为一种作物的时间还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能源耗竭,德国曾用它作为生产酒精的原料。现在菊芋除作为饲料和腌制蔬菜外,已成为世人瞩目的酒精工业、果糖工业的原料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4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简报

中国棉花 1985

摘要:1984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为达棉5号、鄂4947、湘70—12及泗阳835共4个品种。以鄂荆92为统一对照种(对照1),以当地推广的当家品种原种为第二对照(对照2)。全流域设置19个试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兔鼻炎的病原菌检查

江苏农业学报 1985

摘要:检测表明,鼻炎患兔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率分别为95.1%(155/163)和46.0%(75/163)。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39.3%(64/163)。人工滴鼻感染家兔发病试验证明,不同来源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哥本哈根变种,均能导致家兔典型的鼻炎临床症状和眼结膜炎。口感染沙门氏菌亦可致鼻腔炎症。

关键词: 家兔 鼻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稻混栽地区防治稻虫如何安全施用杀虫脒杀虫双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杀虫脒、杀虫双是防治稻虫比较理想的药剂,但均对家蚕剧毒。桑稻混栽地区利用杀虫脒、杀虫双水剂喷雾,防治水稻害虫,药雾随风飘移到桑树上,家蚕吃了沾上药液的桑叶而中毒死亡,是目前家蚕发生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如果把杀虫脒、杀虫双加工成颗粒剂撒在稻田里,能否防止家蚕中毒呢?1983年我们在溧阳县南渡乡曾做过200多亩稻田的试验,结果家蚕仍然中毒。因为目前我国生产的杀虫脒、杀虫双颗粒剂,颗粒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的御寒生理与防冻保苗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油菜和小麦一样,当气温稳定降至3℃时地上部基本停止生长,翌春气温回升稳定通过3℃日子,开始恢复生长,这段时间称为越冬期。冻害是影响油菜安全越冬的主要因素。因此,掌握油菜御寒生理规律,加强冬季田间管理,是油菜持续增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套袋预防采前裂果和烂果病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小国光苹果果实酸甜、多汁、肉质细脆、耐贮运,是我国晚秋至早春果品市场上受欢迎的品种。在我省苏北苹果主产区,小国光是晚熟主栽品种,如淮阴市的栽培面积占苹果总面积的44%。但小国光容易发生采前裂果,发生轻的年份和果园,裂果率为10%左右,发生重的年份和果园裂果率高达70%。此外,烂果病(炭疽病)也是小国光苹果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烂果率一般在10%以上,病重的果园果实未及成熟已近全部腐烂。据1982~1984年在苏北苹果产区试验证明,果实套袋是花钱少,效益高,易为果农掌握的防病、防裂果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水稻品种间遗传差异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85

摘要:本研究对70个水稻品种的18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用遗传向量b_(gki)=1/(λ_k)(?)1_(kj)r_(gij)h_ih_j估算各分量对主成分的遗传贡献。定义各品种遗传向量间的距离为遗传距离。用遗传距离聚类,可把70个水稻品种分成11个生态类型,类型内的品种具有基本相似的生态特征和遗传基础。聚类分析表明,BT 型杂交粳稻所用的保持系与恢复系之间,遗传差异不大,这可能是杂交粳稻优势不大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还认为:利用遗传向量估计各分量对主成分的遗传贡献,研究基因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在使用遗传相关系数作主成分分析时可能出现的难以解释的负特征根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研究——Ⅰ.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地理分布

江苏农业学报 1985

摘要:研究了BT型、滇型、L型、印野型和野败型五个细胞质来源的粳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基因在云南稻区、太湖稻区、日本、意大利、美洲、非洲、澳洲等地的粳稻品种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供试粳稻品种中存在强弱程度不同的育性恢复基因,在所测的595个组合中,F_1恢复度在50%以上的占6.72%,其中有3个品种能使L型桂早生A或L型426A的育性恢复到70—80%;太湖地区供试粳稻品种所测的1146个组合中,恢复度在50%以上的组合占3.05%,有3个品种能使L426A或滇南粳34A的育性恢复到70—80%,国外粳稻品种所测的717个组合中,恢复度在50%以上的占5.02%,有15个品种能使L桂早生A或L72—7A或L426A育性恢复到70%以上。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育性恢复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