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育苗移栽的研究和推广
《中国棉花 》 1981
摘要:棉花由直播改为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1955年原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营养钵育苗移栽试验研究工作,并在苏南两熟棉区太仓县及沿海盐垦棉区大丰县示范。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初步总结出棉花育苗移栽的综合栽培技术及其早熟增产作用。六十年代末,塑料薄膜覆盖育苗开始应用于棉花。通过广大群众的实践,育苗移栽


外源海岛棉DNA导致陆地棉性状的变异
《遗传学报 》 1981 SCI
摘要:近年来,将不同生物的具有已知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导入受体生物细胞内,并使之表达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尽管有些人对这类工作的结果提出质疑,引起争论,可这几年来,许多用植物组织培养系统做的遗传转化研究工作相继表明,外源DNA片段可以通过转化的手段导入植物细胞内,部分片段似还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 在我国,自1977年底起开展协作,用小麦、水稻、棉花等作为受体亲本,配成各种亲缘不同的组合,进行外源DNA片段的导入研究,初步获得了一些结果。本文报道了利用外源海岛棉DNA注射导入陆地棉后,在其子代中产生变异的情况。


南京地区发现温室白粉虱(简报)
《中国蔬菜 》 1981
摘要: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是世界性的蔬菜、花卉重要虫害。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相继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对此,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北京市农科院植保研究所、沈阳农学院等单位已经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鉴于这种害虫的严重危害性,1980-1981年作者相继在本院老花卉温室、新建蔬菜温室以及苏州、连云港、扬州、无、常州、南通等市的个别露地菜田、温室、大棚或花房进行了调查:80年9月,分别在南京孝陵卫本院马铃薯试验田、苏州小青菜生产田,各发现成虫一头;81年5月8日又在本院茄子试验田捕获成虫一头,其它地区尚未发现白粉虱。由此说明:80年以前,南京及省属直辖市没有温室白粉虱;80年开始仅有个别粉虱被带入南京、苏州。南京地区81年8月下旬虫口密度开始大幅度增加,8月22日一10月10日,隔日在番茄品种地调查,每百株成虫发生量50头左右,最高百株成虫达300头。 8月25日在黄板(20 X 20厘米涂有几士林的黄色玻璃板,离地高度约25厘米)上开始诱捕到成虫,每两日合计诱集量一般为1—2头,最高达11头。这又可以说明,南京地区不仅已有温室白粉虱,而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数量。10月上旬随着降雨降温,田间虫口略有下降,而且成虫开始向温室内迁飞,10月5日在温室辣椒上第一次查到成虫。 南方夏季炎热,不利于白粉虱发生。但是,观察结果证明,它可以在南京地区安全越夏。温室是粉虱的有利越冬场所,覆盖地栽培面积的增加,提供了便利的越冬场所。而且,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南京地区完全可能在露地以不同虫态越冬。上述情况说明,温室白粉虱极有可能成为南京地区蔬菜的重要害虫。因而在新发生区,应该进行数种农药交替多次喷洒。这样极有可能切断初传入的虫源,使其恢复为不发生区,至少也能推迟害虫发生。 实践证明,随风、气流进行的被动迁飞及自身的主动迁飞,是小范围的传播,人为难于控制;但是,大范围的传播,则靠种苗、花卉、蔬菜的调运中夹带虫卵、若虫、蛹所致。 因此,建议还没有发生白粉虱的有条件地区,实行对内检疫,如实在需要从发生区调运种苗、花卉及蔬菜,则要先进行杀虫及虫囊和蛹等措施,使白粉虱不传播或不迅速传播各地。南京地区发现温室白粉虱(简报)@张世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西瓜嫁接换根预防枯萎病
《江苏农业科学 》 1981
摘要:西瓜栽培中经常发生枯萎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剂,亦无适当的抗病品种,生产上要靠轮作预防也难办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所自1974年起进行了嫁接换根防病研究.所用砧木为南瓜、黄皮笋瓜和葫芦.接穗西瓜为华东24号和26号.砧木于3月中下旬播种.葫芦砧木种籽先行破口,待出苗后移入营养钵,置于冷床或塑料小棚内培育.接穗比砧木迟4~5天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嫁接.嫁接方法为插接.用一先端渐尖粗细与胚轴相似的竹签,一面削平,使横断面成半圆形.嫁接时


游草与褐稻虱的发生关系的考察
《昆虫知识 》 1981
摘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除为害水稻外,是否还有其它寄主植物,这是多年来褐稻虱研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日人持田(Mchida,1977)曾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了综述;国际水稻研究所(1978)就菲律宾的一些禾本科植物和杂草,进行测定;我国有关单位于七十年代也先后进行饲养观察,发表报道。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Swartz是否是褐稻虱的寄主植物,尤为各方面所关注。1980年春季,湖南省农科院雷惠质同志,在全国第四次褐稻虱科研协作会上,又一次作了褐稻虱能以卵在游草上越冬,并能正常繁殖成为本地有效虫源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为了重新了解褐稻虱对游草取食的适应性,我们以游草为食料,一测定褐稻虱成虫在游草上的生殖能力,二考察褐稻虱若虫在游草上的成活率。现将观察结果整理报道,请予批评指正。


棚温对大棚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
《中国蔬菜 》 1981
摘要:辣椒(包括甜椒)是我省大棚主要蔬菜种类之一,栽培面积日趋扩大。大棚辣椒春季栽培以早熟丰产为目的,因此,旨在克服早春低温影响,掌握适宜棚温,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提高早期产量和增加经济收益。但在栽培中,各地掌握的棚温标准不一,常因棚温掌握欠妥,影响了辣椒的生长发育和大棚经济效益的发挥。关于辣椒和甜辣对温度的要求,Dorland和Went①,加藤彻和田中守敏②在温室内进行了研究;赵鸿钧③,聂和民等④对北京等地大棚甜椒的棚温管理也有所阐述。为明确棚温对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作用,提出适于我省实际的棚温管理标准开展了本项试验。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79及1980年春季在我所三个钢管大棚内进行,大棚宽8米,长32米,面积256米‘。两年分别采用厚度为0.06毫米和0.1毫米聚乙烯防老化膜,以三块拼接式扣棚,1979年干3月12日益膜,6月2日揭膜,1980年于3月10盖膜,6月6日揭膜。 试验采用南京早椒、南京早椒X上海甜椒(早X甜)和上海甜椒三个品种分别干1978年10月31日和1979年10月23日播种,12月15日和12月27—28日移苗于冷床,1978年未用护根措施,1979年用直径9厘米营养林分苗。于1979年 3月17日和1980年 3月14日一15日定植,平均行株距为1.5尺XI.2尺,小区面积1979年为180尺’栽植100株,1980年144尺‘,栽植80株。定植前1979年每棚施基肥30担,1980年未施基肥。棚内各品种或杂种一代采用随机排列,重复四次,在各棚中部设取样观察区。 通过控制放风时间长短,使三个试验棚白天形成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种温度处理,高温棚棚膜晚开放风口,早关闭放风口,要求昼温在 30—35” C,并且夜温也高;中温棚棚膜适当晚开放风口,早关闭放风口,要求昼温在 25—30“ C,也有较高的夜温;低温棚棚膜早揭开放风口,晚关放风口,要求昼温在 20—25” C,使夜温也较低。两年均从 4月1日起进行上述棚温管理,分别于5月20日和5月30日结束。1980年因气温偏低,自4月1日至30日还在中温和高温棚内扣盖小棚提高温度。棚内因无加温和控温装置,受外界气温影响,棚内温度两年间也不尽相同,见表1。 在生长期中除棚温外,其他lfl间w理基本相同,两年分别追施人粪尿或化肥7次和6次,松上4次和3次,防治病虫3次和6次。自进行不同棚温管理后,每隔半月在各棚取样定株观察营养生长一次,1980年还两次测定了土壤含水量,观察了开花结果率。两年均于4月25日开始采收,隔5天采收一次,统计果重和果数。早期产量统计至5月31日。二、结果和讨论 (一)对营筹生长的影响 两年试验表明棚温对辣椒营养生长作用显著,高温棚内营养生长最旺,棚内植株明显高于其他棚,且各品种均略有徒长,1979年因该棚地下水位高,基肥又较多,徒长更明显,并以早椒最为突出。低温棚内植株矮小,生长迟缓。中温棚内植株则介于两者之间,生长协调,长势稳健。早X甜因具有杂交优势,其营养生长在各棚内又优于两个亲本品种。两年分别定株5株和10株进行植株高度观察,1979年5月5日及1980年4月30日的观察结果见表2。此外,对植株的开展度和分校数的影响亦相似。 Dorland指出:在昼温 26“ C下生长的辣椒植株大于昼温16℃下生长的植株,且夜温对辣椒的生长关系颇大①,本试验所得结果与此相似,说明棚温过低对辣椒生长明显不利。但棚温太高,辣椒易徒长,且易受高温障害,因此昼间棚温以维持在25—30” C为好。在当前大棚管理中,用早晚加大通风以降低湿度来控制病虫害发生,使大棚仅起防霜作用,这种管理方法不宜提倡,对于病害的发生,应在适宜的棚温下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采用地膜覆盖,加强栽培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措施来控制,这样才能促进营养生长,为早熟丰产创造条件。 由于棚内气温不同,除使土温有差异外,对土壤含水量也有影响。1980年4月18日和5月17日两次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由于通风时间和通风量不同,棚内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所差别。低温棚每天通风时间长,通风量大,棚内水分损失多,故土壤含水量低,0—5厘米深土层处尤为明显。高温棚每天的通风时间短,通风量小,土壤含水量高,中温棚则居两者之间(表3)。 上述结果表明,棚温对营养生长的影响是气温、上温和土壤含水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大棚栽培中,除应掌握适宜的棚温外,还应注意水分的供给,随着气温升高通风量增大,浇水量也应相应增多,否则会影响辣椒的生长发育。大棚揭膜后,进行露地栽培,加强以把水为主的田间管理是夺取丰收的关键。 (二)对早期产量的影响 不同棚温处理的早期产覆除1980年高温棚的早。甜稍高干中温棚外,其他均以中温棚内各品种及杂种一代产量最高,低温棚产量最低。早X甜因是有杂种优势,在各棚内又明显高于其他两品种。两年中早。甜在低温棚内的早期产量较早椒分别高27.3%和81.2%,在中温棚内分别高57.3%和49.7%,在高温棚内分别高103.7%和146.4%。在中温棚内,早X甜两年早期亩产最均在1000斤以上,1980年在高温棚内达1153斤,试验证明是适于我省大棚栽培的优良杂种一代组合。甜极因熟性晚,早期产量较低不到200斤;1979年高温棚内的甜椒至5月31F尚未采收。见下图。 小温棚内辣椒早期产员较高,X的棚温促进一f帅W的少K发育,结果较’;t-[l。多。]-975)年5门sl1众11980年4月30n定优观察结果:’;(欺人匈、小、低础棚内的结果数分别为3个, 5. 2个, 3. 6个和 1. l个, 2. 4个,0.6个;’一。部分别为2.4个。3.8个,3.0个和2.工个,2.3个,0。3个;对椒尚未结果。 由于中温棚内辣椒结果较B较多,IXI而使早期产一筐较高。 辣椒的早期产量在一定的密度下,取决于平均次林采果数和平均单果重,前者与结果率有关,后者受单株结果数影响。两年的定殊观察已初步看出开花数与结果数并无明星相关,尤其在高温棚内辣椒植株开花虽较多,但因温度不适,结果数常不及中温棚多。为明确开花结果率与早期产量的关系,1980年4月15日至5月10在各温度处理棚早X甜的一个小区内,将植株当天开的花挂牌标记。干5月20日,26日和31日采收,统计结果数,计算结果丰、平均单株采果数和平均单果重。结果表明,在不同棚温下,辣椒的结果率与小区早期产最有负相关的趋势,早。甜在低洲棚内结果率较高为引.别6,但小区产益却较低仅14.6斤,在高林棚内的结果率为24.3%,但小区产看却高达35.5斤,中温棚则居间,结果率为28.3%,小区产量为30.5斤。结果看出:与小区产量关系较密切的业平均单株采果放和平均单果重,高温棚和小温棚国平均单株采果数较多和个村]长果较iE (分别为9.8个和22。7克,10.7个和17.9克),其小区早期产最明显高于低温棚(其平均哈株采果数和平均很果觉为6.5和14.1克)。 通过两年来对早期产最构成的两个网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表明,l。g。温棚及早X甜早制产量较ISI这两个的亲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仅有下均单株采系数较多或平均机果较重,均不能获得较高的早期产量(表4)。 此外,夜北对辣椒和甜椒的开花结果有明显影响,株龄较小的辣椒在夜温20—15. 5”C时开花结果最多,株龄较大时为8.5”Cdi,甜椒在16—22oC的夜温范围内,夜温越高,果实发育越快②。本试验因条件所限未对夜温作专门研究,但从两年来试验结果看出,有较高夜温的中温棚和高温棚早期产量均较高,所以,夜温有一定的作用。鉴于夜温和昼温密切相关,在无加温设备的大棚内两者都只能通过放风时间长短来控制,为了使棚内昼温和夜温都能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发育,必须注意掌握棚内的适宜温度。日本大棚甜椒棚温保持在 25” C③,北京等地的大棚甜椒定植初期棚温控制在 30—33” C,缓苗后降至 26—28o C,开花结果阶段保持在 25一30o C@。这些温度要求若无一定的控温设备较难掌握。根据我省大棚都无控温装置的实际情况,通过两年的试验,初步认为大棚辣椒在早春 3月至 5月盖膜期间,以 25“ C为放风与关闭放风口的温度标准,较为适宜。使昼间棚温维持在 25—30o C为宜。具体做法是:上午当棚温达 25“ C时开始通风并逐渐加大通风量,使棚温维持在25-30“C;下午当棚温降至 25” C时关闭放风口保温,使棚内有较高的夜温。这种棚温管理法既可避免昼间高温的危害,又能减少夜间低温的影响,对促进辣椒营养生长,提高早期产量均较有利。阴雨天,尚应坚持中午前后进行换气通风。三、结论 (一)中温棚辣椒生长发育好,植株生长稳健,早期产量高;高温棚植株营养生长旺,有徒长趋势,早期产量低于中温棚;低温棚植株生长矮小,早期产量最低。 (二)早X甜的杂种优势显著,其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在各温度处理棚内均较二个亲本为优,是适于我省大棚栽培的优良杂种一代组合。 (三)棚温对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是棚内气温、土温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在一定的密度下,大棚辣椒的早期产量是由平均单株采果数及平均单果重,两个构成产量的同亲共同影响的结果。 (五)我省大棚辣椒在3月至5月盖膜期间,以 25” C为放风与关闭放风口的温度标准,使昼间棚温维持在 25—30” C为宜。棚温对大棚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徐鹤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沈善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袁希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Dorland, R.E. and Y.W. went1974plant growth under controlledconditions Growth and fruiting ofthe chili pepper(capsicum annuum) Amer.J.Bot.34:393-401 2.加藤·田中守敏1971甜椒结果、果实膨大的研究第一报:甜椒的座果习性。园艺学会杂志40: 359-366 3.赵鸿钧1976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农业出版社 209-216页 4.聂和民、张福慢、杨志国等1979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北京出版社151-160页


尿素替代猪日粮中部分饲料粗蛋白质的初步试验
《畜牧与兽医 》 1981
摘要:尿素作为反刍动物的部分饲料氮源,已在生产中广为应用。至于单胃动物利用尿素的效果,国内外曾作过多次探索性试验,结果不一。我省无锡、海安、东台、泰州、泰


水稻单倍体植株体细胞培养诱导二倍体植株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1
摘要:水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一项新技术.但目前花粉单倍体植株仍依赖于自然加倍,加倍率一般仅30~50%左右,以致大量单倍体植株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金聿等仿照菸草上适用的组织法,在水稻叶鞘上曾获得过二倍体植株,但诱导频率低、诱导期长,实践上应用尚有一定困难.因此,进一步探讨单倍体植株体细胞培养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棉花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及其在育种上应用的意义
《作物学报 》 1981
摘要:本文是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两个棉花有限总体的三个产量结构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模式是符合棉花本身实际情况的;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以铃数所起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单铃重和衣份率;在高产育种工作中,应把选择重点放在铃数上,但由于铃数、铃重和衣份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故对铃数的选择必须有适当尺度,至于对铃数进行有效选择的直接或间接指标,尚需研究。


链球菌液培养基在诊断猪地方性肺炎上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1
摘要:猪地方性肺炎应用微粒凝集反应诊断,结果比临床症状及X线透视肺部的判断较为精确.但所需的猪肺炎霉形体培养基Km_2(江苏2号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成份复杂,在生产上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尚存在一定困难.为此,1980年我们将1979年制备的一种猪肺炎霉形体简单培养基Str50与Km_2液体培养基作微粒凝集反应对比试验.现将链球菌液培养基Str50的制备方法和对比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