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二花脸猪繁殖生理特性研究简报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二花脸猪是我省的优良地方猪种,具有性成熟早、产仔多、性情温顺和肉质好等特点,但迄今未见系统的研究报导.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明二花脸猪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特征,为提高繁殖力,确定初配月龄以及经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病害研究情况简介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有三种症状:叶枯型(即常见的叶斑症状)、苗枯型(我国称为凋萎型)、黄叶型.他们认为,叶枯型和苗枯型为两个独立的症状,黄叶型为非独立的症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叶枯型病情发展严重时就变成黄叶型;或者苗枯型在病势减退时也可变成黄叶型.黄叶型的产生是由白叶枯病菌分泌的毒素直接引起的;苗枯型的产生是水稻生长点受害所致的系统性病症,若生长点未死也可复变为黄叶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属种间杂交的研究

遗传学报 1979 SCI

摘要:本文总结了二十多年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与中棉(G.arboreum)种间杂交的研究工作。 1.陆地棉与中棉种间杂种一代,杂种优势很强,孕性极低,其性状表现有偏向母本(陆地棉)、偏向父本(中棉)、介于两亲及超亲等几种情况。 2.杂种后代植株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出现早熟、多毛、抗病、抗虫、大铃和高衣分等多种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油菜选育研究——Ⅰ.甘兰型杂交油菜雄性不育“三系”及杂种一代花器官的形态变异(简报)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利用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ssp.Oleifera)的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是选育杂交油菜的主要途径.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这一研究工作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三系”选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其杂种一代的形态差异,除了营养器官的差别外,尤其表现在花器官各部的形态、解剖结构上,而这个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以本所近年来初步育成的“三系”及F_1为材料,重复观察测定各材料的花药横剖面的显微结构,花器官各部形态量度,旨在探索与育性有关的花药显微结构,花器官各部形态指标及其后代遗传变异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杂交油菜选育研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叶枯病菌种保存方法试验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1977~1978年我们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在三种温度下,以代表致病力强的和中等的两个菌株,进行了保存方法的比较试验.两年试验的结果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培养基的种类和保存方法重蒸馏水:用重复蒸馏一次的蒸馏水,每管装5—7毫升.灭菌后将供试的新鲜菌种移入,成细菌悬浮液保存.0.1%蛋白胨水:1克蛋白胨加水1000毫升.处理方法同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山芋”——三浅裂野牵牛及其杂交后代一些性状观察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研究甘薯近缘植物,对阐明甘薯的进化以及选育甘薯新品种都具有重要意义.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苏联M.Г尤津就利用Ipomoea pamdurata和甘薯杂交,获得了种子.美国Martim F.W.Jhones A.和其他一些人都研究了甘薯属中的一些种,如:I.triloba,I.ramoni,I.tiliacea,I.trichocarpa,I.lac-nmosa,I.trilida等,并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了体细胞染色体为120的甘薯属新种.日本的宫畸司、小林正等人自五十年代初期,先后从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地引进了I.littoralis(K233),I.bucantha(K221),I.trifida 3X(K222),I.trifida(K123、K177)以及另外一些甘薯属植物并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甘薯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虽然都是15,但不同种的染色体组却不相同,只有具有染色体组B的植物如I.littora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考查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红铃虫为害棉花的损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蕾和花铃被害后脱落;第二是棉铃被害后,幼虫侵入棉籽,影响纤维发育,造成纤维量及品质的损失;第三棉铃被害后,引起病菌感染而变成僵瓣.棉花开花期长,花铃的自然脱落率高达70%以上,一般情况下,红铃虫所造成的蕾、花铃脱落,往往被大量的自然脱落所掩盖.因此,这种脱落损失可以略而不计,只有在虫口密度很高的时候才明显地表示出减少结铃数或延迟结铃期.红铃虫侵入棉铃而引起病菌感染变成僵瓣造成的损失最大,这牵涉到病菌活动和气候条件等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柽麻开花结荚的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一、观察的方法及经过与试品种为70201中熟品系.1978年5月23日播种,行距1.5尺,株距7寸左右.5月29日出苗,每亩留苗6000株,选定5株为观察材料.现蕾分四期记载:幼蕾发育饱满,比小麦粒稍大,花萼完全包裹花瓣为第一期;蕾发育完全,蕾前端发育已成弯形,蕾长约2厘米左右,花萼仍完全包裹花瓣为第二期;蕾色黄绿、花萼开始纵裂为二片,从张开的裂缝中看到花瓣为第三期;花萼纵裂3—4片,花瓣伸出花萼2毫米以上为第四期.当花萼裂为5片并展开,旗瓣上翘,翼瓣左右平展为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在夏播条件下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利用我国低纬度高海拔特定地点夏季冷凉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冬小麦夏播,对增代繁殖,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多年来,我们结合育种工作,对冬小麦夏播的性状遗传作了一些观察与分析,以便为夏播的杂种后代的正确取舍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属远缘杂交研究 Ⅰ.几个棉属野生种的形态、特征、特性观察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棉属野生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报导的共31个,其中有的抗病虫,有的抗旱、抗寒,有的无蜜腺,有的无棉毒素,有的具有高品质的潜力,有的可提供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是很宝贵的种质资源.在国外,利用野生种和栽培种杂交,曾育成了一些品种.1978年,我们在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的大力帮助下,从国外引进的十多个野生棉种,在南京试种成功,并有部分获得了种子.这些野生种是:1.澳洲棉G.australe F.Muel-ler,分布在澳洲北部,染色体组符号C_3;2.比克氏棉G.bickii Prokh,分布在澳洲北部和中部,染色体组符号C_4~3;3.异常棉G.ano-mulam Wawra&Peyr,分布在非洲北部和南部,染色体组符号B_1;4.索马里棉G.Soma-lense(Gurke)Hutch.分布在非洲东北部,染色体符号E_2,5.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