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卵泡卵母细胞超低温冷冻和解冻后的体外培养成熟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牛卵泡卵母细胞的耐冻性和解冻后体外成熟的可能性。利用从屠宰母牛卵巢采集的1407个卵母细胞在四种冷冻液中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解冻后,卵母细胞的形态正常率和存活率分别为88.1%和86.5%。四种冷冻液中卵母细胞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慢解冻的卵母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快解冻者(P<0.01)。经冷冻保存和解冻后尚存活的牛卵泡卵母细胞作体外培养时,有一定比例(15.1%)出现第一极体达到成熟阶段。研究结果证明,牛卵巢卵母细胞可作超低温冷冻长期保存,解冻后可以体外培养成熟。


康乃馨无根试管苗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康乃馨又名香石竹。原产欧洲南部至印度一带,在我国已有70多年栽培历史。它是一种世界名贵花卉,花形美观大方,花色艳丽多彩,花期长,具芳香。长期以来在切花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如衬以文竹、马蹄莲等,更为迎宾赠友之佳品。


不同毒力猪丹毒菌的生长特性以及变异的观察
《畜牧兽医学报 》 1985
摘要:对60个强毒及11个弱毒猪丹毒菌株生长形态观察的结果,发现强毒与弱毒菌株在明胶平板及明胶试管穿刺培养的生长形态有明显差异。强毒菌株的菌落呈云絮状,放大后看不到结构;弱毒菌株的菌落呈小毛球状、树枝状或絮丝状,放大后能看到结构。在明胶试管穿刺培养,强毒菌株生长呈试管刷状,弱毒菌株呈线状。这一结果对判断猪丹毒菌株毒力的强弱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不同毒力猪丹毒菌在明胶平板上菌落形态有差异这一方法,我们观察了菌种保存过程中的自发变异现象,并从强毒菌株分离到了5个自发变异产生的弱毒菌株。 对弱毒菌株G4T10在明胶平板上菌落形态的观察以及不同形态菌落的遗传稳定性、免疫原性试验,证明树枝状菌落占绝大多数,并具有比较好的免疫原性。 生化试验结果与前人报道的稍有差异,在83个菌株中有1个变异菌株能发酵麦芽糖、糊精、水杨素、甘油、甘露醇,有39个菌株能发酵蔗糖,未发现与毒力有何联系。 部分菌株的血清型鉴定证明,菌种发生变异以后,有的血清型也发生了变化,1a型可变的1b及2型,2型也可变为1a及1b型。


江苏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寄主范围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引起我国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是大丽轮枝菌,其寄主(或宿主)范围极为广泛。资料记载已知寄主植物660种左右。其中常见的是锦葵科、菊科、葫芦科、茄科、豆科植物、可是国内并未见有系统记录。明确大丽轮枝菌浸染棉花以外的寄主(或宿主)植物种类,可为我省的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和


在水稻F_4代分离群体中筛选鉴定高光合耐阴的变异体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以光合强度高,对光反应迟钝的729和株型优良,对光反应敏感的南粳35为主要亲本进行杂交。在F_4的分离群体中,经低(CO_2)空气筛选出高净光合材料,置于弱光下生长。根据不同光强下的形态、生理指标鉴定,可分辨出避阴和耐阴两种光合生态型。高产育种应选耐阴型。这种类型由强光转到弱光条件下,茎叶生长速度较慢,气孔反应迟钝,净光合强度下降较少,叶绿体光化学还原特性变化较稳定,对变化光强表现广泛的适应性。这些系列特性表明,耐阴型栽培在不同生态地区,在变动光强和高产群体叶片相互遮阴条件下,具有株高、叶型稳定和光合器有较高工作效率的特点。试验证明,这种生理特性是遗传的。


棉株不同部位棉酚含量及其与表型的相关分析
《中国棉花 》 1985
摘要:棉酚是棉属和某些棉葵科植物所特有的一种类萜烯多元酚类物质,它存在于棉株各部的油腺内。棉子仁及棉花很皮中含量较高,高棉酚品种的花蕾及叶片中亦有较高的


新除草剂——百草敌的应用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猪殃殃是麦田的恶性杂草,在我省发生广,危害重。近年来发展蔓延较快,特别是镇扬丘陵山区和里下河等地区,猪殃殃的危害重于看麦娘,已成为影响三麦增产的突出问题。扬州地区,由于猪殃殃的危害,三麦损失已超过病虫危害损失的总和。根据粗略估计,以猪殃殃为主的麦田阔叶杂草的危害面积,全省在1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三麦产量损失约4亿斤以上。


抗性的概念及其育种的策略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这里指的抗性仅是抗病、抗虫性,不包括广义的抵抗一切不良环境(抗旱、抗寒、抗盐、耐涝等)的性能。抗性育种是育种工作中的重要目标。有的育种家甚至认为,如果新育成的品种不具有抗性,严格地讲就不能成为新品种。 1963年,范德普兰克首次提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概念。1982年10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在尼日利亚举行的有17个国家参加的抗性育种讨论会上,这种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应用。目前,在奇主和病(虫)原的关系上,可以提出以下几种抗性类型:


H-Y抗原与性别分化研究现状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H-Y抗原的发现与命名 1955年Eichwald和Silmser用纯系小鼠进行异体皮肤移植试验,发现雄鼠的皮植片给雌鼠时发生排斥反应,而雌鼠的皮植片却可被雄鼠接受。这提示雄鼠具有雌鼠所没有的特异性抗原。鉴于雌、雄小鼠间的遗传物质只有Y染色体的差别,雌鼠对雄鼠皮植片的不相容性,是由一种与Y染色体密切相关的雄性特有移植抗原引起的。由于辖制小鼠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的基因已命名为H-1,H-2,H-3,…,所以这一新的基因便被命名为H-Y,其产物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Y(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即H-Y抗原。在哺乳动物中,H-Y抗原是雄性动物特有的细胞表面蛋白质。


大豆花叶病经济损害测定法及运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花叶病几乎伴随大豆生长而发生,危害严重。但其症状表现复杂,对病情严重度调查和品种抗性鉴定较为困难。为正确比较和评价现有品种在生产、育种中的利用价值和保产效益,探讨品种抗病性指标,需了解病指与产量损失的相关性,本文就1982~1983年有关试验结果加以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