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役用水牛精液保存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据报导,水牛采用人工授精时受胎率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牛精子质地较弱,保存时存活时间较短.多数作者认为,水牛精液难于作体外保存.几年来各国作者尽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迄今还没有一个理想的保存水牛精液的稀释液(现有的稀释液多系源于乳用水牛).为了适应大力开展人工授精工作的需要,找出一个适于保存中国役用水牛精液的保存液,并了解其对水牛精子存活率,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工作.一、材料和方法试验中所用的精液系自本院场管处3头役用公水牛,饲养管理条件与一般农家相似,试验期间照常使役.试验期自1964年11月1日至1965年4月24日.于每星期五上午采精,每头牛间隔10—15分钟采精两次.精液采得后立即进行射精量、精子活力、密度和精液pH值等的常规检查.精子活力在65%以下或


三麦分期播种条件下生育特性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1976—1977、1977—1978年度,我们把分期播种方法应用于良种良法的研究.1976—1977年度参试品种有我院新育成品种(系)宁麦3号、4号、5号,宁麦7317小麦和早熟3号大麦;1977—1978年度又增加了我省主要推广品种浙114元麦和扬麦3号、泰山1号小麦.播种分四期:Ⅰ.10月26日,Ⅱ.11月5日,Ⅲ.11月15日,Ⅳ.11月25日.小区行长12尺,行距0.7尺,7行区(1976—1977年度为6行区,行距0.8尺),小区面积0.1亩.未设重复.开沟条播,播量根据种子发芽率、千粒重,按每亩20万基本苗计算.施肥量接近丰产田水平.


关于高光效育种的两个问题
《江苏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太阳照射在地面上一天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一年耗能量(包括食物)的70倍左右,太阳作为能量的来源是极其丰富的.地球上CO_2浓度在一些地质年代减退过以后,现在又以每年递增3%的速度上升.1979年联合国世界气候会议估计,CO_2的含量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可能增加一倍,二十一世纪末可能增加四倍.CO_2的来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全世界每年光合固碳量约2×10~(11)吨(为1970年世界耗能量的10倍),在这些有机物中有6%可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人类的食物,养活


麦、豆、稻作为苏南地区轮作制商榷
《中国油料 》 1979
摘要: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较好。科学种田不断提高,促进了耕作制度的改革,由原来的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逐步改变为一年三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奔牛、吕城两地群众,创造了二旱一水的麦、豆、稻轮作制,在六十年代中,相继在丹阳、武进、丹徒、金坛、江阴等地扩种推广,深受群众欢迎。七十年代由于“四人邦”干扰,长官意志的作风,不考虑不同自然环境和人力、肥料等条件,一概扩大双季稻,


发展小麦生产的几个技术问题
《农业科技通讯 》 1979
摘要:小麦(包括大、元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面积占耕地的二分之一,产量占粮食总产的四分之一,增产潜力很大。近年全省小麦大丰收,出现了亩产四、五百斤的地区和六百斤以上的县,为加速发展小麦生产又提供了很多经验,展示了小麦生产的广阔前景。一、改变生产条件要加速发展小麦生产,必须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努力提高抗灾能力,为小麦生产创造高产条件。特别要抓好水、肥、土基本建设。(一)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无论北方南方,在农田水利建设上都要做到三配套、三分开。三配套是: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干、支、斗、农、毛灌渠配套;大、中、小、毛、腰、墒沟配套。三分开是:水旱分开;灌排分开,高低分开。淮南苏南地区还要控制地下水位,低洼地区还要做到内河外河分


氯苯胍防治家兔人工感染球虫病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球虫病是家兔最严重的一种疾病,霉雨季节发病较多,2~3月龄以内的幼兔死亡率可高达80~100%,严重危害养兔事业.1977年武汉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了新的抗球虫药氯苯胍(Robenidine).据报导,该药对寄生鸡的6种艾美耳球虫和寄生犊牛的7种艾美耳球虫有显著的抑制发育和杀灭作用,并且对其它抗球虫病药物产生耐药株时使用亦能奏效.但是,迄今对家兔的防治效果尚未见系统研究.为了探索氯苯胍对防治家兔球虫病的疗效、剂量、疗程和副作用等问题,我们于1978年进行了一系列人工感染的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虫害研究情况简介
《江苏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虫害研究工作,六十年代着重是研究螟虫问题,后来加强了叶蝉的研究;七十年代逐步转向研究褐稻虱问题.1.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指标问题在菲律宾每造水稻螟虫只发生一代.褐稻虱不论在那一造水稻上都发生三代,且都是在第三代时形成虫烧.这样,一年下来如果栽种两造水稻或者三造水稻,褐稻虱的群体就分别构成两次或者三次高峰.药剂防治适期,一般以每造水稻的第三代卵高峰为宜;错过适期,若虫防治指标在前代为每穴5头,当代为20头.


小麦品种耐湿性鉴定的初步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我省淮南地区,小麦生长期间雨水较多,常常造成湿害,威胁小麦高产稳产.防御小麦湿害,除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进栽培技术外,必须注意选用和培育耐湿品种.为此,我们从1975年开始对当前生产上应用的一些主要三麦品种进行了耐湿性鉴定,并从中筛选耐湿的亲本材料.一、耐湿性鉴定方法的探讨日本古田美夫(1977)认为,耐湿品种一般具有下列特性:1.在根系范围内土壤水分过多,氧气不足时,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少,或对缺氧有一定的忍耐能力.2.通气系统发达,茎叶可能供给部分氧气;在不良环境条件中,根系逐渐衰亡时容易发生新根.3.根的细胞膜是木质化的,或在不良条件下容易木质化.4.根系对土壤处于还原状态生成的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忍耐力.因此,在存在湿害的条件下,测定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吸


国外褐稻虱研究动态
《江苏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亚洲热带和温带水稻地区的重要害虫.近十年来,暴发频率增加,为害区域扩大,成为水稻生产的一大威胁,引起了有关地区的广泛重视.现将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一、分布及为害褐稻虱的分布为害范围,南起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岛屿,北至朝鲜,东起日本,西至巴基斯坦.据日本资料记载,自697年首次暴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小范围暴发约有一百余次,曾造成严重饥荒,促使日本政府在1941年成立植保系统.近十年来,日本由于提高水稻复种指数,推广矮杆品种,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推行密植等因素,导致暴发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