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杂种优势候选位点的鉴定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发现120 122个高质量In Del和SNP变异位点,通过这些位点可以将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285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9大类群,包括黄淮海地区两大杂种优势群PA和SPT群。检测PA和SPT群间自交系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和差异发现,1 251个杂种优势候选位点不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其中,675个位点与42个已报道的杂种优势相关QTLs一致。基于候选位点,对部分黄淮海地区的主栽杂交品种进行杂合性分析,In Del和SNP结果均表明,这些位点的杂合性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验证了本研究获得的候选区域的可靠性,表明这些候选位点的杂合性已被广泛的运用于育种过程中。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群 群体结构 遗传变异位点 遗传杂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PS对鹅等级卵泡基质层TLR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鹅卵泡基质层TLR家族基因表达谱及其对LPS不同处理时间后的反应性。【方法】在大群散养条件下,实时观察鹅产蛋过程,分别在产蛋后8和2 h以及产前4、16和28 h注射LPS,并在产蛋后8h屠宰,即LPS作用0、6、12、24和36 h,每个时间点各5只鹅。屠宰时,取卵巢,观察卵泡外观形态,并分离F1-F5级卵泡基质层。试验鹅自由饮水、自由采食、自然光照。LPS处理0、24和36 h的单个F1-F5级卵泡基质层或卵泡用于基因表达分析,而其他LPS处理的每只鹅等级卵泡基质层RNA等质量混合后用于基因表达分析。采用普通PCR方法检测10种鸟类TLR家族基因的在鹅等级卵泡基质层的表达谱,其中以脾脏组织为阳性对照,以不加c DNA模板为阴性对照。根据RT-PCR的表达谱结果,采用Real-time PCR检测不同等级卵泡基质层TLRs表达水平以及不同LPS处理时间对基质层TLRs表达水平的影响。对不同等级卵泡和不同LPS处理时间对基质层TLRs表达的数据,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Duncan法多重比较;对变性卵泡与对照组基质层TLRs表达水平的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1)已公开的10种鸟类TLR家族基因,如TLRs 1A、1B、2A、2B、3、4、5、7、15和21基因均在等级卵泡基质层组织中表达。(2)随等级卵泡生长,TLRs 2A和15表达水平逐渐升高;F1级卵泡基质层TLR2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3、F4和F5级卵泡,TLR1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5级卵泡;其他TLR家族基因,如TLRs 1A、1B、2B、3、4、5、7和21在不同等级卵泡基质层中的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3)在LPS处理0、6和12 h时,等级卵泡外观形态无明显变化,但在LPS处理24 h时,3只鹅的等级卵泡呈深黄色胶冻状变性;在LPS处理36 h时,全部试验鹅等级卵泡呈深黄色胶冻状变性。(4)与对照组(LPS处理0 h)相比,TLRs 2A、4和5表达水平在LPS处理12和24 h时显著升高,TLR2B表达水平在LPS处理24 h时显著升高,TLRs 7和15表达水平在LPS处理6-24 h期间均显著升高,而TLRs 1A、1B、3和21表达水平在LPS处理6-24 h期间差异不显著。(5)与等级卵泡基质层相比,在LPS处理24和36 h的变性卵泡中,TLRs 1A、2A、2B、4、5、7和1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LR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在LPS处理36 h的变性卵泡中,TLRs 1B和2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已发现的10种鸟类TLR家族基因均在种鹅等级卵泡基质层表达,且随LPS作用时间延长,等级卵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但TLRs表达水平逐渐升高。
关键词: 种鹅 等级卵泡 内毒素脂多糖(LPS) TLR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诱导的小鼠免疫应答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的免疫原性,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并对其诱导小鼠免疫应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抗体效价均可达1∶51 200以上;同时,E蛋白可显著诱导血清中细胞因子IL-2、TNF-α和IFN-γ的表达,免疫组小鼠血清中IL-2、TNF-α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FN-γ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E蛋白还可极显著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上述结果表明,E蛋白免疫后,小鼠机体可产生显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经荧光定量RT-PCR检测,E蛋白免疫组小鼠脑、肝脏、脾脏、卵巢、肾脏中坦布苏病毒载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免疫E蛋白可有效抑制坦布苏病毒在小鼠各个组织中的增殖。结果表明,大肠杆菌表达的坦布苏病毒E蛋白可作为坦布苏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坦布苏病毒病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NaOH制备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影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培养12、24、48和72 h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shope菌株的菌液浓度分别调至1×10~8和1×10~9CFU/m L,测定氢氧化钠(NaOH)对其最小抑菌浓度;将不同培养时间、2种浓度的菌液与对应的最小抑菌浓度NaOH混合,37℃孵育75 min;间隔取样,对细菌形态学、裂解情况进行观察,确定制备菌影的条件。结果显示,NaOH对各培养时长、2种浓度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菌液均有裂解效果,37℃作用75 min,均未能检测到活菌,裂解率可达到10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菌菌体形态完好、外膜孔道明显。结果表明,用NaOH成功地制备了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影,这种新型制备菌影的方法安全、高效,为日后该菌菌影疫苗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SnRKs家族在胁迫信号通路中的调节作用
《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非发酵1(SNF1)相关蛋白激酶家族(SnRKs)是植物胁迫响应过程中的一类关键蛋白激酶。在响应生物胁迫时,SnRKs可通过参与活性氧和水杨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增强植物对生物侵害的耐受性。在响应非生物胁迫时,SnRKs通过脱落酸(ABA)介导的信号通路,增强植株对干旱、盐碱和高温等的耐受性;且通过独立于ABA的信号通路,SnRKs可调控胞内能量状态,维持离子平衡。该文总结了SnRKs蛋白激酶作为胁迫信号通路中的主要调节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抗体的原核表达及初步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原核大肠杆菌系统表达1株猪圆环2型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小分子荧光抗体,以及该荧光抗体用于PCV2病毒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DIF)检测。选取1株筛选到的PCV2特异性纳米抗体基因V22,按照E.coli原核表达系统进行密码子优化重新合成,与荧光蛋白基因融合后插入p ET28(a)中,20℃条件下诱导表达16 h,利用SDS-PAGE、Western-blot技术鉴定蛋白是否表达及其可溶性,并对可溶荧光抗体蛋白进行镍柱亲和层析纯化,纯化蛋白用于建立PCV2特异性DIF检测方法,同时对其工作条件、工作浓度、特异性以及稳定性进行验证,并与PCV2经典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进行比较,验证其灵敏度。结果表明,PCV2荧光抗体基因在E.coli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可溶蛋白占目的蛋白的60%左右;纯化后荧光抗体蛋白呈现明显绿色,具有良好的荧光活性,不同批次表达及纯化的荧光抗体效果一致,-20℃保存6个月后抗体效价不变;PCV2特异性DIF试验结果表明该荧光抗体只对PCV2病毒感染细胞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利用该抗体建立的直接免疫荧光法能够用于PCV2病毒滴度的测定,滴度测定结果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在原核系统中成功表达PCV2的小分子荧光抗体,该荧光抗体蛋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及稳定性,用该抗体建立的PCV2特异性DIF操作简单,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PCV2的检测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荧光抗体 原核表达 直接免疫荧光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猪肺炎支原体抗原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以抗猪肺炎支原体P46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抗P46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猪肺炎支原体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通过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抗猪肺炎支原体P46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浓度为2.5μg/mL,抗P46蛋白多抗及酶标二抗稀释度分别为1∶40 000和1∶10 000。该ELISA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10%,最低检出量为9.754 ng/mL,与猪鼻支原体、猪滑液支原体、絮状支原体等无交叉反应。使用该ELISA方法对人工稀释的培养物中抗原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单点法和对样品倍比稀释后进行双平行线拟合两种方法计算,得出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均与真实值基本相符,但双平行线法检测比单点法检测更加稳定。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猪肺炎支原体的定量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可用于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生产过程中抗原的检测,为灭活疫苗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便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驯化后大鳞鲃胚胎发育观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鳞鲃(Barbus capito)受精卵,并在23℃~26℃的孵化条件下,详细观察了大鳞鲃胚胎发育及未受精卵的特征.结果显示,大鳞鲃受精卵为漂流性卵(半浮性卵),卵径为(1.55±0.1)mm,吸水后卵膜膨大,卵径达到(4.3±0.2)mm.在水温23℃~26℃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总历时为47 h 29 min,胚胎发育过程所需总积温为1 081℃~1 222℃.大鳞鲃受精卵卵裂方式与其他鲤科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根据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期至尾芽期和胚动期至孵化期等6个连续发育阶段,22个时期.未受精卵入水后吸水膨胀,由原生质集中形成"胚盘",但无如两细胞卵裂的现象;未受精卵的突起或分裂球陆续脱离胚盘会形成类似受精卵囊胚末期时的"假囊胚".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大鳞鲃人工繁育效率及对孵化条件及时调控处理,有助于大鳞鲃亲鱼受精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新品种‘苏椒25号’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椒25号’为早熟辣椒杂交一代新品种。果实长灯笼形,纵径13.5 cm,果肩横径4.5 cm,果肉厚度0.30 cm,单果质量62.1 g,果面微皱有光泽,青果绿色,成熟果红色,味微辣,鲜果维生素C含量1.15 mg·g~(-1),产量为41.0 t·hm~(-2)左右。适合在江淮、黄淮流域保护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粪中温厌氧消化中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和吸附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猪粪厌氧消化中磺胺类抗生素(SAs)去除途径及降解规律不明晰等问题,采用批次室内模拟发酵试验方法,探讨磺胺嘧啶(SDZ)和磺胺二甲嘧啶(SM2)在中温(37±1℃)厌氧消化条件下的吸附和降解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SDZ和SM2添加量均为20 mg·L-1时,发酵结束后二者的去除率分别为58.7%和74.0%,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85、5.90 d。在中温厌氧消化系统中,SDZ和SM2首先发生快速吸附作用而固定在固相中,前4 h吸附较快,至12 h时达到吸附平衡;随后发生较为缓慢的生物降解作用,至24 h后生物降解成为SDZ和SM2去除的主要途径,占其去除总量的80%以上。SAs与易分解有机物的共代谢作用是影响其生物降解的关键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