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链球菌2型调控因子Rex缺失株的构建及其致病性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SS2-1调控因子Rex基因的缺失对细菌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猪链球菌Rex缺失株,命名为SS2-1△Rex,并通过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小鼠致病性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亲本株、缺失株及互补株在溶血能力、增殖特性和革兰染色形态无显著差异;在对小鼠致病性试验中,接种SS2-1组小鼠死亡率为87.5%,而SS2-1△Rex组死亡率为12.5%,SS2-1△Rex/p Rex对小鼠的毒力有所恢复,死亡率为50%;Log-Rank(Mantel-Cox)对数秩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亲本株和缺失株对小鼠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调节因子Rex是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相关因子。本实验为深入研究Rex调控毒力因子的转录和表达及其具体的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甲酰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酶法合成及结构表征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响应面分析确定脂肪酶催化合成酰基化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最佳工艺,并通过液质联用和核磁共振对产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以酰基化反应转化率为指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1℃,真空度-90 kPa,酶浓度43 mg·m L~(-1),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浓度10 mg·mL~(-1),苯甲酸甲酯浓度0.4 g·mL~(-1),反应时间24h,最终转化率为90.92%。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酰基化产物经液质联用和核磁共振鉴定为矢车菊素-3-(6-苯甲酰)葡萄糖苷。
关键词: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 苯甲酰化 脂肪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套永济灌域土壤酸碱性与养分元素的关系
《中国沙漠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干旱区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化土壤剖面pH值与土壤水分和养分之间的关系,测定河套永济灌域荒地、林地、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20~40、40~60、60~80、80~100cm剖面土壤pH值、含水率(SMC)、有机质(OM)、总氮(TN)、Zn、Cu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pH值平均值为9.13;土壤含水率2.96%~31.35%;土壤OM、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30、0.49g·kg~(-1);微量营养元素Zn、Cu平均值分别为107.20、32.78mg·kg~(-1),是相应背景值的1.9、1.7倍;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差异性极显著(P<0.001),高低顺序为荒地>农田>林地,在垂直剖面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主要受TN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_(pH)=9.336-0.409 X_(TN)(P=0.001);表层(0~40cm)土壤pH值在一定程度上受Cu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_(pH)=0.018 X_(Cu)+8.523(P=0.003)。在河套永济灌域,一方面土壤碱化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的贫瘠,另一方面施肥等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表层碱性,同时造成微量元素的累积,加重土壤碱性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因此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
关键词: 永济灌域 土壤pH值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土壤剖面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田中的降解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研究了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为主要原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农田覆盖过程中组成、结构、形态和性能的演变。通过测定PBAT降解过程中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并采用傅里叶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了PBAT地膜在降解过程中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PBAT地膜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同步下降,在前4周时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下降了59.3%和68.8%,后期下降缓慢。从傅里叶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出,在光氧化、水解、酶解等的作用下,PBAT分子链中酯键的发生了断裂。从X射线光电子能谱中可以看出,碳与氧的原子个数比,从降解前的4.07降低为降解后的1.06,降解后PBAT中的氧元素含量增多,说明PBAT降解也是一个氧化过程,并且C和O元素的结合能均下降。降解过程中,PBAT的结晶区逐渐被破坏,无定形区相对增多。扫描电镜图中,PBAT降解过程不均一。由于PBAT在降解初期水解不是主要作用,因此,在中国的南方雨水多的地方也可以使用,在使用初期也具有良好的保温保墒效果。
关键词: 地膜 降解 化学特性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玉米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以江苏省南部地区稻麦两熟农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8年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即仅麦季稻秸秆还田处理(R)、仅稻季麦秸秆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各处理麦季田间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可增加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各处理间CH_4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R处理>RW处理>W处理>CK对照,麦季N_2O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W处理>R处理>RW处理>CK对照。各秸秆还田模式(R、W、RW)下,麦季CH_4和N_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1 225.5 kg/hm~2,CO_2-eq、1 250.9kg/hm~2,CO_2-eq和1 214.5 kg/hm~2,CO_2-eq,均显著(P<0.05)高于秸秆不还田的1 068.5 kg/hm~2,CO_2-eq。各处理间的单位产量GWP表现为RW处理>W处理>R处理>CK对照,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N_2O对总增温潜势的贡献率大于95%,是麦季减排的主要对象。从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考虑,建议秸秆单季还田时采用稻秸秆全量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丁型冠状病毒重组N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是2014年检测出的一种新型猪源肠道冠状病毒,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建立快速检测PDCoV的血清学方法,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PDCoVN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PDCoV重组N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PDCoV重组N蛋白约为28ku,westernblot证实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以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PDCoV抗体间接ELISA方法仅对PDCoV血清检测为阳性,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7种主要猪源病毒阳性血清均无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采用该ELISA方法对我国2014年~2016年间采集的不同地区猪场的100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率高于45.9%,表明我国猪群中存在PDCoV感染。本实验建立的ELISA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临床样品中的PDCoV抗体,是PDCoV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有效工具,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花梨及其绿皮芽变绿黄花梨果实木质素、总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差异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黄花梨及其绿皮芽变绿黄花梨在盛花后6~10周(WAFB)果皮色泽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测定了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果肉的木质素、总酚类含量及其POD、PPO、PAL、4CL和CAD活性。结果表明:黄花梨和绿黄花梨在8 WAFB时果皮色泽出现差异,且褐色逐渐加深;在6~10 WAFB时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果肉的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断上升,且黄花梨高于绿黄花梨;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果肉的总酚类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特点,且黄花梨总体上高于绿黄花梨;黄花梨果皮POD、PAL、4CL和CAD活性均高于绿黄花梨,而PPO活性与绿黄花梨接近。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的木质素和总酚类含量变化趋势,与出现色泽差异的步调基本一致,推测木质素等酚类参与了褐色果皮的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梨NAC转录因子基因PcNAC1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初探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nce)接种黑斑病菌后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一个上调表达的NAC转录因子基因。从豆梨中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片段,并将其命名为PcNAC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将PcNAC1蛋白序列与其他物种蛋白序列进行对比,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后发现,其与小麦TaNAC4及拟南芥ATAF1具有较高同源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分析PcNAC1在豆梨不同组中的表达发现,PcNAC1在茎、叶和根中表达量较高,在花和果中表达量较低。构建了亚细胞定位载体,瞬时侵染本氏烟,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发现该基因行使功能的主要区域定位在细胞核。进一步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cNAC1,接种烟草疫霉病菌后发现PcNAC1可以通过调控植物激素通路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关键词: 豆梨 黑斑病 NAC转录因子 亚细胞定位 防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物料对微域内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和生物群落结构,然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分布不均会加剧土壤空间异质性,进而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选用水稻秸秆和白三叶草两类有机物料,按比例混合后装于网袋,置于预先装好土的培养容器中恒温培养,在培养的第14、35和70天分别对其中的不同微域(0~1 cm和1~5 cm)土样进行采集,分析其中的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种类及培养时间对原生动物和线虫数量的影响更大,采样微域对二者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稻秸秆添加下的土壤植食性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杂食线虫数量显著高于白三叶草添加;而白三叶草添加下的土壤变形虫、鞭毛虫和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显著高于水稻秸秆添加。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鞭毛虫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而变形虫和线虫总数则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在同一有机物料下不同微域间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在培养初期会出现一定的数量差异,但这种差异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