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兽医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试验于2023年从三省部分规模化鸡养殖场采集鸡粪便、鸡毛蛋、鸡卵黄以及病死鸡的鸡腿、骨髓、关节、心脏、脾脏、肺脏和肠道内容物样品共918份,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APEC;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分离菌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菌体(O)抗原分型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分离菌株的主要流行特征。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390株APEC,分离率为42.48%;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91.03%,355/390)、头孢噻呋(82.82%,323/390)、庆大霉素(81.03%,316/390)和四环素(77.95%,304/390)的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0.51%,2/390)和黏菌素(3.08%,12/390)比较敏感,耐药基因以blaEC(98.97%,386/390)、blaTEM(80.00%,312/390)、aph(6)-Id(54.10%,211/390)、erm(D)(98.46%,384/390)、tet(A)(81.79%,319/390)和floR (63.33%,247/390)为主;毒力基因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至少含有4种毒力基因。共鉴定出68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78(11.03%,43/390)、O180(7.95%,31/390)和O15(7.18%,28/390),MLST共鉴定出71种ST型,主要的ST型为ST117(15.90%,62/390)、ST155(8.46%,33/390)和ST162(8.21%,32/390);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共分为4个进化分支,不同省份鸡养殖场分离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相距较远。结果表明,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鸡源APEC的流行血清型为O78、O180和O15,主要流行ST型为ST117,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较多,鸡养殖场应当继续加强APEC的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血清型 流行病学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粉质胚乳突变体we2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日本晴60Co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粉质胚乳突变体we2 (white endosperm2),对其表型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利用we2与9311杂交获得的F2群体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we2胚乳表现为白色粉质,淀粉颗粒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千粒重、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脂肪含量显著上升。遗传分析表明we2粉质胚乳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we2/9311 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WE2被定位在第6染色体长臂P38和P39之间约244kb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7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 ORFs)。qRT-PCR结果显示, we2胚乳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调。本研究为WE2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胚乳 淀粉 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对水稻害虫的防控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稻田田埂等非农生境合理布局进行生态防控是稻田虫害防治的可持续方式和有效策略之一,为明确以蜜源植物波斯菊为主要功能植物构建稻田生态田埂对水稻害虫的生态防控效应及可能机制,设置生态田埂和常规对照2个处理,采用扫网法结合拍打震落法调查研究大田试验条件下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构建对稻田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发生及蜘蛛类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显著降低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大螟为害的白穗率及稻纵卷叶螟、大螟、稻飞虱活虫数,分别由3.02%~3.32%、2.48%~3.16%、26.00~34.00头/10穴、11.00~18.33头/10穴、3.00~4.33头/2穴降低至0.29%~0.52%、0%~0.19%、2.33~4.67头/10穴、0~0.33头/10穴、0~1.33头/2穴,但能提高稻田蜘蛛活虫数,由4.00~8.67个/2穴增加到5.67~11.00个/2穴,且在水稻中后期保持稳定的种群数量。同时,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显著提高稻田益害比,达对照田块的1.29~11.57倍。综上可知,通过蜜源植物波斯菊花带合理布局进行生态田埂构建可显著提高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数量,并保持稳定的种群,从而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关键词: 蜜源植物 波斯菊 生态田埂 水稻害虫 生态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鸭孵化期蛋内绿光对鸭胚生长发育和出雏时间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肉鸭种蛋孵化期蛋壳透光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颜色和周期光照对鸭胚生长发育和出雏时间的影响。试验一测量肉鸭种蛋不同胚龄蛋壳的透光率,试验二研究不同光照形式(普通光照、蛋内光照)对孵化率的影响,试验三为探究不同颜色(红、绿、蓝、白)蛋内光照对鸭胚胎生长的影响,试验四为研究不同光照周期蛋内绿光(0L:24D组、6L:18D组、12L:12D组)对孵化时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颜色的蛋壳透光率存在差异,透光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红、白、绿,变化范围为3%~6%。(2)普通光照和蛋内光照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蛋内光照具有可行性。(3)不同颜色的蛋内光照对鸭胚体长、跖骨长和器官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对体重和相对体重有影响,在24胚龄时,绿光组鸭胚体重高于白光组(P>0.05),绿光组相对体重高于蓝光和红光组(P>0.05),并显著高于白光组。(4)相较于0L:24D和12L:12D,6L:18D显著缩短出雏时间。以上结果表明,鸭种蛋的蛋壳透光率较低,蛋内光照不影响孵化率,蛋内绿光能显著促进胚胎生长并显著缩短孵化时长。

关键词: 肉鸭 蛋内光照 绿色 光照周期 胚胎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星状病毒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的小鼠B细胞受体组库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根据鹅星状病毒(GoAstV)衣壳蛋白(Cap)基因序列,通过人工合成获得衣壳蛋白基因片段,并构建重组杆状病毒rBV-Cap。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Western Blot鉴定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rBV-Cap在sf9细胞中高效表达,衣壳蛋白可自组装形成与天然鹅星状病毒结构相似的病毒样颗粒。将纯化的衣壳蛋白免疫BALB/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病毒噬斑减少中和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衣壳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抗体。为进一步探究B细胞免疫应答特征,分别摘取对照小鼠和免疫后的小鼠脾脏组织,利用单细胞免疫谱测序技术对B细胞受体(BCR)组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小鼠BCR重链(H)-CDR3多肽链长度主要为13 aa,免疫后的小鼠BCR重链(H)-CDR3多肽链长度主要为14 aa。与对照相比,免疫后的小鼠免疫球蛋白G(IgG)数量和占比升高,表明Cap蛋白能够有效刺激小鼠产生IgG抗体。与对照相比,Cap蛋白免疫后的小鼠BCR组库多样性指数(D50值)降低,表明免疫后BCR多样性降低。但是免疫后的小鼠某些克隆型细胞数量增加,表明免疫会引起特定克隆型的扩增。对照小鼠对IGHV1、IGHV2、IGHV5基因的取用频率较高,而免疫后的小鼠对IGHV1、IGHV6、IGHV9基因的取用频率较高。对照小鼠和免疫后的小鼠对IGHJ基因的取用频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免疫后小鼠的IGHV7-3-IGHJ2配对和IGHV2-6-2-IGHJ2配对的频率增加。免疫后的小鼠体内存在IGHV2-2-IGHJ1和IGHV5-1-IGHJ1配对,而对照小鼠体内未检测到这2种类型的配对,表明Cap蛋白免疫导致小鼠V-J基因配对发生改变。本研究结果为基于B细胞表位的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新型鹅星状病毒 衣壳蛋白 B细胞受体 互补决定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虫胺不同方式施用对番茄根系分泌物及生长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农药施用方式对植物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并评估了噻虫胺(clothianidin)根施和叶施处理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同时分析了两种施药方式对土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噻虫胺显著改变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丰度和组成,且两种施用方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相比,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显著改变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β多样性,但根施噻虫胺对番茄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显著降低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α多样性,且叶施较根施降低幅度更大;此外,与空白对照相比,根施处理表现为37.63%的代谢物丰度显著升高,12.58%的代谢物丰度显著下降,包括与植物防御系统有关的生物碱丰度的增加以及对脂类、有机酸和其他代谢物合成的抑制;叶施处理则表现为35.16%的代谢物丰度显著升高,13.42%的代谢物丰度显著下降,同样包括生物碱丰度的增加。但抑制酚酸的合成,且在噻虫胺不同施用方式下的硫酸和硬脂酸呈现相反变化趋势。此外,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可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生长,较空白对照增加植株的鲜重、株高和根长,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估,指导农药高效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噻虫胺 根施 叶施 根系分泌物 番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关键带质子产生和消耗及其环境效应综述

地学前缘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关键带的视角,碳循环是土壤自然酸化过程中H+的主要来源。大气酸沉降(H+、氮、硫)和植物因生长对盐基离子(K+、Na+、Ca2+和Mg2+)的净吸收而产生的H+是自然生态系统下红壤中H+的主要来源,但化学氮肥施用带来的氮转化过程产生的H+和植物收获带走的盐基离子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红壤酸化加剧的主导因素。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H+产生过程复杂,采用氮和氧双同位素的方法,可以定量化水体中硝态氮(NO3--N)的来源,从而定量不同来源氮对土壤中H+的贡献。矿物风化、阳离子交换、铁铝氧化物缓冲、硫酸根专性吸附和有机质的酸缓冲等均是红壤中存在的重要酸缓冲机制。这些过程交织在一起,不易量化单独的缓冲过程,难以准确定量红壤的酸化速率。借助矿物风化释放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解析不同风化程度的红壤地区H+用于硅酸盐风化和盐基交换的比例,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风化程度红壤对H+缓冲路径的差异。酸化不仅会改变土壤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活化重金属元素、引起铝毒等,还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氮转化带来的NO3--N迁移和深部累积会对地下水污染带来潜在的风险。质子的消耗过程可以缓解H+产生所带来的生态危害。红壤区径流水保持中性,说明土壤消耗了所有输入的H+,目前依然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针对以上红壤关键带的H+产生和消耗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探讨了红壤关键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相关科学问题。

关键词: 酸化 酸缓冲机制 矿物风化 氮转化 元素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和WGCNA筛选小麦籽粒蛋白质累积相关调控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鉴定参与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调控网络,并确定关键候选基因,为小麦品质育种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淮麦48的6个发育时期(花后5、10、15、20、25和30 d)的籽粒为研究材料,总结小麦籽粒蛋白质累积规律,利用WGCNA方法分析转录组数据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表型数据,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筛选关键枢纽转录因子(transcript factors,TFs)。【结果】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积累过程表现为先减少后升高的趋势,并且在花后25 d达到最低值(12.16%),相邻发育时期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在相邻发育时期之间共鉴定到25 427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聚类分析可分为5组(A—E),其中,B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10 906个),包含49个家族的1 022个转录因子,其中,NAC家族的TFs数量最多(107个)。通过WGCNA分析,发现5个与蛋白质含量显著相关的共表达模块。turquoise模块与蛋白质含量的正相关性最高(r=0.80,P=1×10-4)。通过整合差异表达基因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在2个模块(turquoise和blue)中发现了6个正向调控的枢纽TFs,分别来自MIKC-MADS、TCP、TALE和CPP家族。进一步对淮麦48的蛋白质含量与不同时期的基因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5个枢纽TFs的表达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并且Traes CS5B03G0740100和Traes CS7D03G0590500在穗和籽粒中特异性高表达。【结论】鉴定到与小麦蛋白质含量累积相关的重要模块turquoise和blue模块,筛选到6个枢纽TFs,并发现2个重要的枢纽基因表达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在穗和籽粒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作为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调控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发育 蛋白质含量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转录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果袋对霞晖10号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果实套袋是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果实商品性的主要技术措施,研究不同类型果袋对霞晖10号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的果袋及其套袋栽培方式,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9年生霞晖10号桃为试验材料,以果实不套袋处理作为对照,采用白色单层袋、黄色单层袋、外黄内黑双层袋、外黄内白双层袋、外黑内白可拆袋(采前除袋)、外黑内黄可拆袋(采前除袋)6种类型果袋进行套袋处理,比较单果质量和果实品质差异,筛选适宜袋型。【结果】不同类型果袋均可显著增加果实的单果质量。黄色单层袋、外黄内白双层袋、外黑内白可拆袋处理可显著提高果实去皮硬度。不同处理果实的亮度值(L)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其中外黄内黑双层袋和外黑内黄可拆袋处理效果最显著。不同处理果实的红色饱和度(a)、色饱和度(C)、红色饱和度/黄色饱和度(a/b)均较对照显著降低,而黄色饱和度(b)、色调角(h)则均较对照显著增加。套不透光的外黄内黑双层袋果实的红色色泽比套可拆袋的果实浅,白、黄色单层果袋处理的外观红色优于双层袋;套袋还使果实的鲜艳程度变淡,双层袋处理下果实的鲜艳程度更低。白色单层袋、黄色单层袋、外黑内白可拆袋、外黑内黄可拆袋处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显著高于对照,而外黄内黑双层袋、外黄内白双层袋处理下SSC显著降低。使用不同类型果袋套袋,对桃果肉可溶性糖、糖醇和有机酸组分含量影响存在差异。【结论】套袋增加了霞晖10号桃果实质量,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提高或保持果实硬度和味感品质。通过对不同袋型的套袋效果进行比较,发现白色单层袋、黄色单层袋、外黄内白双层袋、外黑内白可拆袋(采前除袋)处理下果实综合品质较高。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产区,对7月上中旬成熟的桃品种,可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果袋。

关键词: 套袋 外观品质 内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盖物料对句容葡萄园土壤生物和温湿度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句容葡萄园土壤,本研究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醋糟、土壤调理剂、复合微生物菌剂和生物炭作为第1因素,园艺地布和无纺布作为第2因素,分析有机物和无机物覆盖对土壤生物和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覆盖园艺地布或者无纺布的A处理和D处理土壤中蚯蚓数量和重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P<0.05)。与CK相比,铺施物料处理对镰刀菌属真菌和链格孢属真菌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铺施醋糟+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能显著提高有益真菌的相对丰度。覆盖园艺地布和无纺布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相对湿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覆盖物料处理能够降低土壤最高温度,减小昼夜温差。本研究为葡萄园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物料覆盖 蚯蚓 土壤微生物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