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农用抗生素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被列为四大新污染物。它们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在环境中的残留和迁移会对生态环境乃至人体产生长久危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种植、养殖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和兽药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环境中有农用抗生素污染物残留。因此,研究这类农用抗生素新污染物在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药物使用风险评估、残留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毒理学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毒代动力学和其应用于农用抗生素的案例及影响毒代(药代)动力学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农用抗生素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用抗生素 毒代动力学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湿态发酵菜粕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力、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5

摘要:该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湿态发酵菜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力、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随机挑选450尾初始均重为(51.60±0.56)g的草鱼,随机分成5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使用湿态发酵菜粕量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40%,试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20%和40%湿态发酵菜粕组肥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20%以上的湿态发酵菜粕可以显著提高肠道α-淀粉酶活性(P<0.05),30%以上的湿态发酵菜粕显著提高胰蛋白酶活性(P<0.05);随着湿态发酵菜粕替代水平的增加,肠道中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和放线菌门数目呈上升趋势,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数目呈减少趋势。在该试验条件下,湿态发酵菜粕有一定的促生长效果,可以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其中20%湿态发酵菜粕配方制备的饲料更有利于提高草鱼的肥满度、提高肝脏脂类代谢能力、降低肝脏氧化损伤和改善肠道菌群;而30%和40%湿态发酵菜粕配方制备的饲料对提高草鱼肠道消化酶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湿态发酵菜粕 草鱼 发酵饲料 肠道菌群 血清生理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研究进展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5 CSCD

摘要:河口鱼类生态廊道是陆海联动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渔业资源和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鱼类提供迁徙、繁殖、觅食和生存的必要通道,对于保持河口水生生态系统“三场一通道”(繁殖场、育幼场、觅食场和迁徙通道)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然而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的研究面临着目标物种观测跟踪难、河口维度复杂、生境因子高度动态性等挑战。因此,需要对河口鱼类迁徙行为、生态廊道主要生境类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并且采取综合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生态廊道识别评估、保护修复和规划构建方法,以确保其连通性和生态功能的长期维持。本文对河口鱼类多样化的迁移行为和生态廊道内复杂的生境类型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识别河口鱼类潜在的迁移路线和生活史周期中关键生境的技术进展,从功能效益和经济成本两个方面总结了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的评估方法,探讨了河口鱼类生态廊道保护措施和工程修复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结合结构和功能连通性能进行更有效的河口鱼类生态廊道规划和构建的观点。展望未来,本文强调了多尺度规划、生态网络集成、采用新型生境恢复技术以及整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开展跨学科合作、公众参与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以实现河口鱼类生态廊道的长期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河口鱼类 生态廊道 通道路径识别 生境保护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稚贝呼吸代谢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在养殖环境和运输过程中易遭遇低氧胁迫。为评估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溶解氧(DO)质量浓度分别降至6、4、2、1和0.5 mg·L-1后,测定方斑东风螺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并分析了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激酶(P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DO水平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显著降低(p<0.05),排氨率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p<0.05);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1 mg·L-1时显著升高(p<0.05);PK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P和AKP活性先显著降低后升高,分别在DO质量浓度为1和0.5 mg·L-1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DH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4 mg·L-1后显著降低(p<0.05),PK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1 mg·L-1后显著升高(p<0.05);SOD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0.5 mg·L-1后显著降低(p<0.05),ACP和AKP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研究表明,方斑东风螺可通过降低代谢率、调控代谢、免疫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来应对低氧胁迫。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低氧胁迫 耗氧率 排氨率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三省沿海地区养殖菊花江蓠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生态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菊花江蓠(Gracilarialichevoides)养殖种群的食用价值和养殖开发前景,采用国家标准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对福建、广东和海南省6个养殖种群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海南省2个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P<0.05),且海南省陇南村菊花江蓠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P<0.05);(2)不同养殖种群菊花江蓠的氨基酸总量(Totalaminoacid,TAA)和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EAA)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海南省陶沙村养殖种群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397%和0.814%,福建省西高村养殖种群的含量最低,分别为0.820%和0.343%。(3)不同地点养殖种群的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fattyacids,UFA)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黄花村养殖种群和西高村养殖种群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综合评价,黄花村菊花江蓠养殖种群的营养价值相对更高。

关键词: 菊花江蓠 营养评价 氨基酸 脂肪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算法筛选及评估

水生生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最优算法,科学评估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3个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函数拟合构建单个环境因子SI曲线,并结合最大值法(Maximum, MAX)、最小值法(Minimum, MIN)、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 GMM)、加权平均法(Weighted moving average, WMA)分别计算中华纹胸鮡HSI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各模型算法中,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误差最小,最大值法与最小值法的预测结果与中华纹胸鮡实际分布偏差较大,在进行算法选择时要慎重考虑。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总体呈现上游至下游纵向上升趋势, HSI值大于0.7的点位为下游自然河段S3和S4。水温、海拔等物理环境是驱动中华纹胸鮡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算术平均法及加权平均法为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预测最优算法。研究结果可为黑水河鱼类栖息地评估提供参考资料,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最优算法 黑水河 中华纹胸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泥鳅性别分化的影响

海洋与渔业 20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生态学理论框架探索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国家推动“蓝色粮仓”和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关键举措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持续蓬勃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目标不够明确、生境功能与规模不清晰、生境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理论基础薄弱。人工鱼礁生境营造作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维持目标物种的生长、繁殖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主要考虑地质结构等物理适宜性因素,强调工程可操作性,却忽视了目标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导致生态功能性不足。在人工鱼礁生境营造过程中,目标种定位、构筑物结构和功能、尺度和规模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盲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构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对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的物理和生物环境进行了论述。整创了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构建了以目标物种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生境结构与功能的符合性、尺度与效应的一致性,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的生态可持续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生境 目标物种驱动 结构与功能 规模与效应 理论框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运载体对南美白对虾源虾青素消化吸收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不同运载体对南美白对虾中虾青素消化吸收的影响,以期为虾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分别采用薄膜超声法和反溶剂沉淀法成功制备虾青素脂质体与虾青素微胶囊,并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壁材含量过多会导致体系不稳定,进而影响包埋率,脂质体中的稳定剂胆固醇并非越多越好,经条件优化后制得的两种包埋物都能达到85%以上的包埋率,其中脂质体的包埋率略高于微胶囊,综合考虑采用的虾青素微胶囊工艺条件为玉米醇溶蛋白质量分数2.5%、虾青素储备液质量分数0.005%、超纯水pH 7,虾青素脂质体的工艺条件为大豆卵磷脂质量分数4%、胆固醇质量分数0.6%、虾青素储备液质量分数0.004%;用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样品颗粒粒径都在100?nm左右,表面圆润,包埋结构完整;在贮藏稳定性实验中,微胶囊冻干粉末有最高的保留率(82.57%),但在同样为液体形式保存时,虾青素微胶囊的保留率低于虾青素脂质体。在抗氧化能力方面,包埋后的虾青素抗氧化能力高于同浓度的虾青素油溶液。胃肠道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证明,两种包埋物的虾青素消化率在86%以上,但脂质体稍低于微胶囊,说明两种包埋物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虾青素不受胃液影响,经胃液消化后,都能在肠道环境中缓慢释放,保证虾青素在肠道被吸收利用;Caco-2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稀释5倍和10倍的虾青素油、微胶囊、脂质体对Caco-2细胞没有毒性,而且能够抑制细胞内因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水平,其中虾青素脂质体的吸收、转运效率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吸收分布实验表明虾青素、油脂、卵磷脂、玉米醇溶蛋白能够被Caco-2细胞吸收,但由于条件限制,Caco-2细胞吸收虾青素脂质体和虾青素油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低共熔溶剂 微胶囊 脂质体 Caco-2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西部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2018年夏季在南海西部海域采集的不同粒级浮游动物样品(大型:>500μm;中型:380~500μm;小型:180~380μm),对其生物量、δ13C和δ15N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5~8.44 mg/m313C变化范围为-26.73‰~-14.84‰,δ15N变化范围为3.44‰~8.40‰。受沿岸上升流及冷涡影响,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δ13C、δ15N的高值区多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海域。浮游动物δ13C、δ15N出现显著粒径结构差异,δ15N随浮游动物粒径增大而增加,中型浮游动物的δ13C低于大型、小型浮游动物。各粒级浮游动物的δ13C、δ15N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海域。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小型浮游动物的δ15N与生物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型浮游动物的δ13C、δ15N与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明显。本研究可为南海西部海域食物网结构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物量 稳定同位素 南海西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