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三个河蟹主产区养殖概况分析

科学养鱼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2023年我国河蟹产量为90.81万吨,同比增长11.38%。从生产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安徽、辽宁等地。我国河蟹产业已进入养大蟹阶段,从追求产量时代进入追求品质时期,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全国各地对河蟹的品质极为重视。此外,生态循环养殖、智能监控等创新养殖方法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不同产区在养殖模式、技术、规模及市场行情方面各有特点和差异,本文特邀江苏、安徽、辽宁3个地区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养殖一线从业者对各个产区的河蟹养殖情况和市场行情做详细介绍与对比,以供河蟹从业者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4年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养殖概况及展望

科学养鱼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2024年养殖已经结束,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养殖情况如何,2025年如何选择养殖品种和模式,以获取更多的养殖利润等,这些都是养殖户关心的问题。为此《科学养鱼》采访了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陈焕根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蒋速飞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杨国梁研究员,总结三种虾的养殖情况,为养殖户来年养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方法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7门129属241种(含未定种),桡足类(108种)占据绝对优势。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种类数、总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经度变化不明显;平均丰度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优势种类群主要为桡足类、介形类和毛颚类,优势种平均丰度也呈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深水种分布广泛,2.5°N—5.5°N各站位深水种种类数较多,0.5°N—1.5°N各站位深水种丰度较高,深水种对该区域上升流具有指示作用。影响优势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无机氮和叶绿素a。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深水种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印度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精子冷冻保存及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亚洲特有的淡水珍稀鱼类,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胭脂鱼数量急剧减少,研究其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及建立精子冷冻保存库,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健康的雄性胭脂鱼,经人工催产后获得成熟精子,首先对4种精子稀释液种类(D-17、D-15、D-20、人工精浆A)、4种抗冻剂种类(DMSO、GLY、MeOH、PG)及4种DMSO抗冻剂浓度(6%、8%、10%、12%)进行筛选,其次选取筛选后冷冻效果最好的冻精与鲜精做受精实验,最终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超低温冷冻前后胭脂鱼精子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利用稀释液D-17与终浓度为8%的DMSO作为精子冷冻保存液时效果最好,解冻后精子活力为82.37%±1.65%。冻精的受精率、孵化率与对照组鲜精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后通过电镜观察胭脂鱼精子超微结构,发现正常胭脂鱼精子主要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个部分组成,全长约(45.5±3.77)μm,鲜精形态结构排列正常。经过超低温冷冻后,部分精子超微结构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精子头部质膜破损、细胞质外漏、尾部鞭毛断裂或脱落等冷冻损伤。研究结果可以为胭脂鱼精子冷冻库构建、种质资源长期保存及人工繁育利用提供技术基础。

关键词: 胭脂鱼 精子 超低温冷冻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2025

摘要: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近年研究成果显示,随着长江禁捕工作的深入推进,大水面渔业生态问题对渔业产业发展、渔民就业和渔区发展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运用官方统计和实地调研数据,对禁渔前后养殖面积、养殖产量、养殖模式等进行对比研究以初步了解长江大水面渔业发展情况;通过构建大水面生态渔业测算方法,对长江大水面生态渔业进行评估,发现至少还存在90多万吨的增长空间,最高可达135万吨的增长潜力。在十年禁渔和“大食物观”双重视角的背景下,各级部门应因地制宜,形成合力推动生态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相关企业也要坚持市场导向,针对性的引入先进技术,提高宜渔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大水面生态渔业 发展模式 机制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然水域产卵生境营造下长江鲟自然繁殖行为特征及效果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塑长江鲟自然繁殖是恢复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种群的重点和难点. 2023年3月,通过营造水流、底质等生境条件,我们首次成功诱导长江鲟在天然水域繁殖.记录和视频资料显示,长江鲟对营造的生境具有典型的繁殖响应行为:临近繁殖阶段,长江鲟活跃加剧,平均每小时跃出水面1.6次;繁殖前,长江鲟活跃频次最高的区域为产卵巢中流速较低的区域(0.04~0.36 m/s);繁殖开始后,长江鲟在产卵巢中等流速区域(0.32~0.60 m/s)活动频次大幅增加,在高流速区域(0.1~1.34 m/s)出现的次数也显著增多.雄鱼排精时伴随快速摆尾,频率达到232.71±13.74次/min.雌鱼排卵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类似雄鱼的快速摆尾,但频率仅140.38±13.53次/min;另一种是侧向大幅度摆尾,频率为105.20±22.25次/min.本次繁殖亲鱼参与率达75%,繁殖受精率为54%.这是首次在天然水域通过环境调控成功诱发长江鲟自发交配繁殖,为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长江鲟 生境营造 产卵场 繁殖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NN的水下机械臂仿真控制策略研究

舰船科学技术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水下机械臂在复杂水流环境下操作精度的提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滑膜控制策略。采用Newton-Euler法构建了适用于恒定均匀水流影响的双关节水下机械臂动力学模型,以提高模型精度并充分考虑实际应用中的环境因素。针对模型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可预知的外部干扰,设计了融入自适应神经网络的滑膜控制器,有效补偿模型不准确带来的误差,抵抗多种类型的不确定外部扰动,从而显著改善了水下机械臂的轨迹跟踪速度和准确性。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仿真实验显示,相比于传统的PD滑模控制算法,提出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滑膜控制方法在均匀水流干扰下,大大提高了水下机械臂的跟踪响应速度和精度,增强了系统在动态变化水流条件和模型不确定性面前的适应性。该策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还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为水下机械臂在现代化海洋牧场等复杂水下作业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机械臂 神经网络 滑膜控制 自适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声学频差技术在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南方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的准确性,于2023年1月在广西银滩南部海域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采用EK 80 (工作频率为120 kHz)和EY 60 (工作频率为200 kHz) 2款先进的分裂波束探鱼仪进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辅以底拖网生物学采样。通过对比频差降噪技术和传统降噪技术解析渔业资源声学映像,结果显示:频差降噪技术在追踪单体目标时,其平均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值高于传统技术,且变化范围更小,展现出更强的技术性和客观性;在评估不同断面的渔业资源密度时,频差降噪技术得出的平均尾数密度均低于传统技术,显示出在处理渔业声学噪声方面的可靠性;对于优势种类,频差降噪技术在评估较大个体时,尾数密度差异不大,但在评估较小个体时,尾数密度显著增加,表明其在提高渔业资源密度评估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利用经过频差降噪技术处理的体积反向散射系数(Volum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 Sv)映像评估渔业资源密度,不仅能剔除更多干扰噪声,还能更精准地检测到个体较小的生物目标。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渔业资源评估 渔业声学调查 频差降噪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前4种新品种虾简介

科学养鱼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渔业是一项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且风险较高的行业。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在水产养殖的众多品种中,虾作为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拥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养虾大有可为。为此,《科学养鱼》杂志社邀请了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志强研究员、恒兴高级工程师胡一丞、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陈焕根研究员、海兴农集团董事长江谢武分别讲解了新品种克氏原螯虾“盱眙1号”、对虾“中兴2号”、罗氏沼虾“苏沪1号”、对虾“海景洲1号”的优良性状等,这几个品种养殖前景可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