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西北印度洋公海鸢乌贼的繁殖生物学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在2019年12月—2020年2月以及2020年9—11月连续2个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公海海域(60°E~65°E,15°N~20°N)开展了生产性渔业调查。在调查中,采集了印度洋鸢乌贼样本1 430尾,共鉴定性别748尾,鉴定雌雄总性比为1∶0.97。利用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分析了鸢乌贼的胴长、体质量、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得出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48和207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鸢乌贼的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通过Logistic曲线拟合鸢乌贼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第一航次雌性个体为361 mm,雄性个体为171 mm;第二航次雌性个体为202 mm,雄性个体为153 mm。鸢乌贼性腺成熟度达到Ⅲ、Ⅳ和Ⅴ期(性成熟)的个体占比高达66.53%,雌性成熟群体占57.37%,雄性成熟群体达到75.20%。同时分析了鸢乌贼成熟群体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推测其生长发育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温度距平值(Seasurfacetemperatureanomaly,SSTA)、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mass concentration, Chl.a)等关键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此外,调查显示,2019年12月—2020年2月航次鸢乌贼性成熟群体比重较2020年9—11月航次高25.93%。以上结论为后期可持续开发利用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鸢乌贼 性腺成熟度 性比 年际变化 西北印度洋公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鳙体型差异个体转录组与miRNA的联合分析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鳙体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以正常鳙个体(CK组)和缩骨鳙个体(PG组)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和miRNA测序分析。[结果]共获得25 327个Unigenes和8 325个miRNA,鉴定到93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146个差异表达miRNA (DEMs),包括473个上调和457个下调基因,44个上调和102个下调miRNA。对DEGs和DEMs的靶基因联合分析,获得了140个重复基因,功能富集到细胞周期(ko04110)、DNA复制(ko03030)、黏着斑(ko04510)和ECM受体相互作用(ko04512)等信号通路。其中,鉴定到如exo1、mcm4、ccna2、smc2和ccna2等16个参与骨骼形成发育的基因,推测可能与鳙的体型差异形成有关。此外,通过mRNA-miRNA网络互作分析,挖掘到如apob、tgfbr2a和col2a1b等基因,miR-34a-5p、miR-252a和miR-6 547-5p等miRNAs;分析上述基因可能在调控和维持鳙的体型中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实验发现,表达差异趋势与RNA-Seq和sRNA-Seq数据结果一致。[结论]研究发现的DEGs、DEMs和富集到的代谢通路可能与鳙的缩骨体型差异存在关联,实验结果可为后续深入揭示鳙影响体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体型 骨骼发育 差异表达基因 差异表达mi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进一步完成生态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质良好,除春季活性磷酸盐,夏、秋、冬季铅元素和秋季镍元素含量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保种区水体属于贫营养级;沉积物中除了秋季铬元素含量未达到Ⅰ类沉积物标准外,其他全部指标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表明保种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对海水和沉积物四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区水体共获得3 796个OTUs,4个季节水体中的Shannon指数在5.90±0.04~6.84±0.01之间,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沉积物中共获得4 151个OTUs,四个季节沉积物的Shannon指数在6.06±1.44~7.88±0.22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co A分析显示,水体和沉积物在四季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水体的菌群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相对于沉积物而言更为显著。对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菌群LEf Se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分别筛选到73和66个显著差异菌群(P<0.05),其中冬季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差异菌群包含弧菌科(Vibrionaceae)、冷单胞菌科(Psychromonadaceae),需要警惕冬季弧菌对刺参健康的潜在威胁。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 H、盐度是影响水体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是影响沉积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估保种核心区生态环境、解析其风险因子和影响因素提供支撑,为我国刺参原种的高效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刺参 原种场核心区 生态环境质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源无乳链球菌整合性接合元件ICESag1535的生物信息特征,剪切、环化活性与流行现状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水生动物源链球菌ICEs分子生物学特点、水平转移能力、ICEs流行现状,预测ICEs水平扩散的受体范围及对病原菌致病的影响。[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ICEs特征元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进行分析,并鉴定ICE的结构特征、主要元件功能,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ICE在微生物间的水平转移能力并调查流行情况。[结果]筛选出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WC1535基因组中存在一个完整的ICE位于mutT基因内,命名为ICESag1535 mutT(简称ICESag1535)。ICESag1535全长约74.1 kb,编码73个蛋白基因,核心转移元件由ConjTn5252超家族的25个移动基因组成,属于类ICESa2603型ICEs。ICESag1535核心区包含5个外源基因插入热点区(HS),可变区(VR)含有7个转座插入元件(IS),形成3个复合型转座子,HS和VR可划分为7个主要功能区,分别与ICE的稳定、接合偶联、物质跨膜运输、应激调控、细菌素合成与输出、接合拓展和宿主黏附等功能相关。ICESag1535的3'-末端是同向串联的3个结构相似的位点特异性丝氨酸重组酶(TSPSI),对TSPSI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尼罗罗非鱼、美洲牛蛙和尖吻鲈分离菌株编码的TSPSI几乎完全相同,都位于类ICESa2603型ICEs内,病原菌分布覆盖北半球水域。对不同来源ICEs同源性分析,发现人、猪、鱼分离菌株携带的类ICESa2603型ICEs,其接合模式皆为ConjTn5252型,可跨种扩散。调查类ICESa2603型ICEs的流行情况,2014—2016年分离的链球菌中携带比例为78.8%,而2020—2021年分离菌株的携带率为96.3%,呈上升趋势。验证ICESag1535的水平转移能力,检测到ICESag1535从WC1535基因组自我剪切,形成环化中间体,然后插入在人链球菌Sag158基因组mutT内,鉴定了转移过程中attL、attR、attB、oriT的位点特征;ICE整合入Sag158后,在TSPSI与attR位点之间检测到IS30插入元件。[结论]本研究鉴定的ICESag1535是具备自我切除和环化活性的完整ICE,可跨种扩散;可变区多个复合转座子,赋予ICE形成多重水平转移机制的能力,增加流行多样性;缘于IS的募集特性使ICE呈开放【目的】揭示水生动物源链球菌ICEs分子生物学特点、水平转移能力、ICEs流行现状,预测ICEs水平扩散的受体范围及对病原菌致病的影响。【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ICEs特征元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进行分析,并鉴定ICE的结构特征、主要元件功能,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ICE在微生物间的水平转移能力并调查流行情况。【结果】筛选出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WC1535基因组中存在一个完整的ICE位于mutT基因内,命名为ICESag1535mutT(简称ICESag1535)。ICESag1535全长约74.1 kb,编码73个蛋白基因,核心转移元件由Conj Tn5252超家族的25个移动基因组成,属于类ICESa2603型ICEs。ICESag1535核心区包含5个外源基因插入热点区(HS),可变区(VR)含有7个转座插入元件(IS),形成3个复合型转座子,HS和VR可划分为7个主要功能区,分别与ICE的稳定、接合偶联、物质跨膜运输、应激调控、细菌素合成与输出、接合拓展和宿主黏附等功能相关。ICESag1535的3′-末端是同向串联的3个结构相似的位点特异性丝氨酸重组酶(TSPSI),对TSPSI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尼罗罗非鱼、美洲牛蛙和尖吻鲈分离菌株编码的TSPSI几乎完全相同,都位于类ICESa2603型ICEs内,病原菌分布覆盖北半球水域。对不同来源ICEs同源性分析,发现人、猪、鱼分离菌株携带的类ICESa2603型ICEs,其接合模式皆为Conj Tn5252型,可跨种扩散。调查类ICESa2603型ICEs的流行情况,2014—2016年分离的链球菌中携带比例为78.8%,而2020—2021年分离菌株的携带率为96.3%,呈上升趋势。验证ICESag1535的水平转移能力,检测到ICESag1535从WC1535基因组自我剪切,形成环化中间体,然后插入在人链球菌Sag158基因组mutT内,鉴定了转移过程中attL、attR、attB、oriT的位点特征;ICE整合入Sag158后,在TSPSI与attR位点之间检测到IS30插入元件。【结论】本研究鉴定的ICESag1535是具备自我切除和环化活性的完整ICE,可跨种扩散;可变区多个复合转座子,赋予ICE形成多重水平转移机制的能力,增加流行多样性;缘于IS的募集特性使ICE呈开放式进化特点,赋予宿主微生物不断增强的适应能力和扩散性致病能力。本研究内容对微生物安全、生物进化与遗传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ICE_Sag1535_mutT Conj_(Tn5252) 三串联位点特异性丝氨酸重组酶 水平基因转移 跨种扩散 开放式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3年平水期(6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12月)在石臼湖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56种,隶属8目14科41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38种),占比67.86%。石臼湖鱼类优势种为鳙、贝氏■、似鳊、鲢等4种,其中鳙为第一优势种。生态类型上,群落优势类群为定居性鱼类(78.57%)、杂食性鱼类(46.43%)、底层鱼类(35.71%)。石臼湖鱼类多样性指数不同水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枯水期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最高,平水期最低;鱼类物种数不同水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丰水期最多(47种),平水期最少(41种)。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表明,鱼类聚为入湖口、湖心区—湖汊区—沿岸带2个类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0.989,P<0.01)。冗余分析(RDA)显示,水位、水温、总氮和浊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石臼湖禁捕后鱼类资源恢复效果明显,鱼类物种数较禁捕前(2017年)增加20种,多样性指数(H')从1.64提升至2.24。但总体来看,鱼类资源现状与历史记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巩固禁捕成效,加强执法监管,强化鱼类资源养护及栖息地生态修复等保护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石臼湖鱼类资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也为石臼湖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长江十年禁捕 鱼类群落 环境影响因子 石臼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工厂化繁育与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科技成果 2025

摘要:大鲵是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也是我国名贵珍稀水产养殖种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随着大鲵人工繁育及工厂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突破,在大鲵产业中仍面临着生产中早期亲本筛选及培育、工厂化养殖与精准育苗、大鲵及其产品的安全流通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项目聚焦大鲵的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了繁育-养殖-市场流通一体化的综合养殖流通模式,解决了大鲵早期亲本筛选培育、精准育苗与幼鲵养殖以及商品鲵规范流通的难题,使得大鲵成为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养殖品种,整体提升了我国大鲵产业养殖与流通成效.

关键词: 大鲵 工厂化 繁育与养殖 产品标识管理与追溯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可食用组织中镉的蓄积现状、赋存形态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镉(Cd)是一种具有“三致”效应的生物非必需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蟹类,由于其对镉有着显著的蓄积特异性,其可食组织中的镉蓄积特征、安全性评价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围绕三疣梭子蟹不同可食组织中的镉蓄积浓度、地区差异等展开,由于不同形态镉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毒性,研究不同形态镉在三疣梭子蟹体内的蓄积机制对人类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已有研究人员针对镉在三疣梭子蟹体内的蓄积机制以及赋存形态进行了探索研究.为此,本文对三疣梭子蟹可食组织中总镉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以及污染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目前三疣梭子蟹中镉的赋存形态及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后续三疣梭子蟹中镉蓄积机制及赋存形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镉形态 蓄积机制 健康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甾醇理化性质、功能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植物甾醇是一类天然化合物,又称植物固醇,其存在形式主要有游离甾醇、甾醇糖苷和甾基酯。植物甾醇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饲料添加剂,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抗氧化、抗炎症和免疫调节等。胆固醇是水产行业中重要的添加物,但植物性原料中的胆固醇含量较动物性原料少。在鱼粉替代的大趋势下,饲料中植物性原料比例不断提高,很多水产动物出现因缺乏胆固醇而生长缓慢的现象。但胆固醇价格昂贵,因此水产行业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植物甾醇和胆固醇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是一种合适的胆固醇替代品。文章总结了植物甾醇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代谢机制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甾醇在水产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代替胆固醇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物甾醇 生理功能 胆固醇替代 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虾功能饲料的研发与产业应用(二)

科学养鱼 2025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尾水处理前后吉富罗非鱼几种免疫因子比较

农学学报 2025

摘要:研究团队构建了"两坝三区"即"沉淀区-溢流坝-生态区-潜流坝-曝气区"耦合循环水生态养殖体系,并采用该尾水处理模式对全国九省市淡水养殖池塘进行了生态化改造.为探究改造是否具有提升鱼类免疫能力,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养殖尾水未处理与处理组血清中几种免疫因子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解决应用过程中成本核算这一产业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处理过后的养殖尾水,并不会影响该批鱼特定生长率SGR和肝体指数HSI(P>0.05),且对鱼体的生长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血清免疫因子α1-AT和LYS含量,促炎因子(IFN-γ)和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发现,不同处理之间的罗非鱼生长差异与尾水浓度无关,养殖尾水处理后罗非鱼血清中几种免疫因子含量变化显著,可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分泌型炎症因子,持续提高了其免疫能力.

关键词: 养殖尾水 两坝三区模式 成本核算 炎症因子 免疫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