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草鱼和中华绒螯蟹中五氯酚酸钠残留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5
摘要:目的 建立水产品中五氯酚酸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前处理经由80%乙腈水(含5%三乙胺)提取,上清液经过Waters Oasis MAX固相萃取柱柱净化, 4%甲酸甲醇溶液洗脱后,采用UPLC-MS/MS的方法进行检测,使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100 mm×2.10 mm, 3.50μm);流动相为A:0.1%甲酸水(含5mmol/L醋酸铵),B:乙腈,外标法定量,并对两种基质草鱼肌肉及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中五氯酚酸钠回收率进行考察。结果 草鱼和中华绒螯蟹中五氯酚酸钠残留检测在线性范围0.2~8.0 n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添加浓度1.0、2.0和10.0μg/kg下的回收率均在77.0%~105%之间,批内相对标准偏差2.51%~7.62%(n=6),批间相对标准偏差3.36%~6.48%(n=3)。结论 用本方法测定草鱼和中华绒螯蟹中的五氯酚酸钠残留量,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操作简便,适用于水产品中五氯酚酸钠残留量的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固相萃取 水产品 五氯酚酸钠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渔业科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池塘养殖环境环丙沙星暴露水平预测模型的构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环丙沙星残留量的短期预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太湖流域养殖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样本进行恩诺沙星(ENR)与环丙沙星(CIP)残留量分析。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揭示了池塘水体中恩诺沙星含量、环丙沙星含量以及沉积物中恩诺沙星含量、环丙沙星含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数据,并进一步重点考察了关键理化指标(温度、溶氧、pH,以及样品的悬浮物含量、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与以下4个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1)沉积物恩诺沙星含量与环丙沙星含量;(2)水体恩诺沙星含量与环丙沙星含量;(3)水体恩诺沙星含量与沉积物恩诺沙星含量;(4)沉积物环丙沙星含量与水体环丙沙星含量。通过细致的变量筛选与计算,最终构建了沉积物中环丙沙星含量的预测模型:CCIP(sed) =0.647+0.191CENR(sed)-1.358CTP,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为0.80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同时,还建立了沉积物中环丙沙星含量预测水体中环丙沙星含量的预测模型:CCIP(wat)=-0.413-0.017CCIP(sed)-0.063A+0.174B,其R达到了0.646,显示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模型的构建为水产池塘养殖水体中环丙沙星残留量的有效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可通过沉积物中环丙沙星的含量预估水体中环丙沙星的含量。


深海散射层在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alalunga)栖息地与该海域深海散射层分布之间的关系,基于2011—2020年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产量数据、声学调查数据,并选取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等2个环境因子,采用GAM模型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了深海散射层与不同环境因子组合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GAM结果表明,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3个因子组合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42.60%。不同因子组合的HSI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表明,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的高适宜区域(HSI>0.6)基本分布在20°S~35°S之间。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2个因子组合的高HSI等级(HSI>0.6)与2021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产量的相关性最高(r=0.542,P<0.001),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3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r=0.400 (P<0.001),深海散射层、叶绿素浓度2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r=0.015(P<0.001),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2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r=-0.009(P<0.001)。研究认为,深海散射层能够提高环境因子对长鳍金枪鱼产量影响的解释率,并与高渔获量海区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可为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分布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分布于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摄食特性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雅砻江中游现有厚唇裸重唇鱼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摄食特性。【方法】通过分析于2020年10月至12月、2021年3月和2022年5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新龙县至雅江县江段采集的207尾厚唇裸重唇鱼样本的摄食强度,并分别选取30与53尾样本测量肠道长度、分析肠道内容物。【结果】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的总体摄食强度较低,且在繁殖期的摄食强度最低。厚唇裸重唇鱼所摄食饵料生物的总种类数为38种,主要饵料生物为大型无脊椎动物中的纹石蛾幼虫,并兼食等片、舟形藻、桥弯藻、异极藻等着生藻类。厚唇裸重唇鱼肠道系数(IC)平均值为1.61±0.06,处于已有研究裂腹鱼类的中下游水平;其饵料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2.10和0.58,处于已有研究裂腹鱼类的上游水平。此外,Amundsen图示法和Schoener重叠指数结果均表明,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不同体长组及不同性别之间的饵料生物重叠程度较高,而不同季节采集样本之间的饵料生物重叠程度较低。【结论】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属广食性鱼类,也属偏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杂食性鱼类,且相较于体型与性别而言,季节更替对其饵料生物组成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丰富了厚唇裸重唇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其野生资源保护、人工驯养、饲料研发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裂腹鱼亚科 厚唇裸重唇鱼 饵料生物组成 摄食特性 雅砻江中游


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能准确鉴定圆斑星鲽遗传性别的DNA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序列进行了筛选,然后利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进行鉴定,并建立了一种圆斑星鲽遗传性别快速鉴定的方法。【结果】通过对17尾雄性和17尾雌性圆斑星鲽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出359条W染色体和Z染色体同源且W染色体特异性插入的差异DNA片段。根据差异DNA片段两翼保守序列设计雌雄共享引物对,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鉴定出一个插入片段为69 bp的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使用该标记可在雌鱼中扩增出2条DNA条带,在雄鱼中扩增出1条DNA条带。进一步利用该DNA分子标记和PCR扩增方法对另一个养殖群体的117尾圆斑星鲽进行了遗传性别鉴定,鉴定结果与性腺组织切片结果一致。【结论】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不仅为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而且有助于加快圆斑星鲽性别控制育种和全雌苗种培育技术的发展和建立。
关键词: 圆斑星鲽 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 遗传性别鉴定 基因组重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