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淮河安徽干流刀鲚的摄食习性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是淮河流域的优势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开展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对于深入解析其生活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23年春季和秋季在淮河安徽干流采集的474尾刀鲚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河安徽干流刀鲚主要以十足类、桡足类、枝角类等14个类群的饵料生物为食,其中秀丽白虾和真剑水蚤是其优势饵料生物。刀鲚的个体重量、栖息地的水温、浊度、透明度及水深对其摄食习性均有极显著影响,溶解氧对食物组成也有显著影响。不同体长组刀鲚间的空胃率差异极显著,而平均胃饱满指数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间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但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刀鲚是偏动物性饵料的广食性鱼类,个体间食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基于体长模型和集成模型的山东近海黄鲫资源评估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同是经济鱼类和饵料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鲫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方法】本研究使用基于体长的产卵潜力比模型(LB-SPR)、基于体长的综合混合效应模型(LIME)和基于这两个模型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ing),评估1999、2000、2006、2017和2021年山东近海黄鲫的资源状况。【结果】3个模型估计的1999—2021年黄鲫产卵潜力比(SPR)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PR在2000年为最低水平,此后持续好转,2017年达到最好状态后开始下降,2021年降为1999—2000年的相近水平。5个年份的LIME模型估计均高于LB-SPR模型估计。Ensemble模型SPR估计均低于LIME的结果,但并非全部位于LIME结果和LB-SPR结果之间。Ensemble模型估计的SPR分别为0.48、0.45、0.68、0.77和0.47,均大于规避风险值0.4,这表明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在这期间均处于健康状态,但黄鲫产卵群体的优势叉长组有小型化趋势,因此,建议综合权衡多个主要鱼种状况,对渔具网目尺寸进行调整。【结论】本研究将资源评估多模型组合应用到数据有限的渔业种群评估中,可为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推动数据有限种群的资源评估工作的进展。


甘肃沿黄地区大口黑鲈大规格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
《河北渔业 》 2025
摘要:为解决甘肃沿黄地区大口黑鲈生长周期短、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设施化车间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大规格苗种培育和延长生长周期接力养殖模式的构建。试验历时7个月,30 000尾大口黑鲈苗种平均体质量从0.72 g增长至372.96 g,苗种培育期放养密度531尾/m3,成鱼养殖期放养密度35 383尾/hm2,产量11 151 kg/hm2,累计投入21.03万元,产出8 390 kg成鱼,总销售额达30.28万元,净利润9.25万元,单位产值12.29万元/hm2。试验成功延长了大口黑鲈在甘肃沿黄地区的生长周期,实现了当年培育苗种、当年达到上市规格的目标。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反季节 苗种培育


青岛典型潮间带贝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青岛沿岸潮间带贝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资源状况,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5月(春季)和2022年10月(秋季)对青岛沿海基岩海岸、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及砂质和基岩混合海岸类型的8个典型站位的潮间带贝类资源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各站位贝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结构参数,并采用相似性系数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方法进行群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岛沿海潮间带共鉴定出贝类40种,沧口发现的贝类物种数最多,达到18种,金口最少,仅发现6种;各调查站位的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同一站位贝类优势种的种类和优势度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季优势种主要是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砂海螂(Myaarenaria)和矮拟帽贝(Patelloidapygmaea)等,秋季优势种主要是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ousi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春季和秋季的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0.85~1.84和0.66~2.00,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6~1.97和0.62~2.96,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1~0.84和0.31~0.98,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的3个站位为前桃园、鳌山卫和沧口;春秋两季各站位群落聚类结果有所不同,红石崖和金口始终分别为单独一支,沧口和王哥庄始终聚为一类,前桃园和鳌山卫始终聚为一类。研究发现,底质类型对青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具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查明了青岛不同底质潮间带的贝类资源状况,为青岛潮间带贝类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资料。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机遇、困难与挑战
《海洋与湖沼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人类不居住在海洋中,所以不可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察来了解海洋的状态,我们对海洋的深入了解只能来自对海洋的观测。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这一重大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生态系统观测,是支撑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如何建立支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的海洋综合观测方案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综合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存在问题与健康评估需求的基础上,建议基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重大科学考察航次方案,选取中国近海重点区域和断面,基于历史观测资料整合研究,提出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关键指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体系和模式,确定明晰近海生态特征所需观测的空间范围、典型断面和时间频率,在中国近海选定的固定断面观测,精准获取相关资料并开展验证;评估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淡水重要养殖鱼类抗病和抗逆性状育种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类数量繁多,是水产动物优质蛋白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害频发与逆境胁迫严重影响了淡水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限制了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育种研究,培育具有优异抗性性能的淡水主养鱼类新品种是破解当前双重约束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淡水重要养殖鱼类抗病和抗逆优良品种培育的基本现状,总结了1996—2023年具有抗病或抗逆性状淡水主养鱼类新品种审定情况,介绍了育成的代表性新品种拥有的抗性性能指标、采取的技术路线和实际的育种成效。聚焦抗病、抗寒、耐低氧、耐低温和耐盐碱5类性状,回顾了其在遗传参数精准评估、性状连锁标记挖掘和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结合当前我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抗病和抗逆的研究现状与国内外先进典型案例,提炼了拥有优异抗性性能的新品种培育进程偏缓、表型性状高通量测定技术研发滞后、性状遗传基础和调控机制解析深度不足、兼顾多个性状的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薄弱等目前育种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开展淡水主养鱼类种质资源高效保存与挖掘利用、抗病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分子调控解析、具有优异抗性性能的新品种培育与种质创制、新品种亲本维持与示范推广等四项研究任务,以期为我国淡水重要养殖鱼类抗性性状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借鉴参考。


黑斑蛙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养殖场黑斑蛙大量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黑斑蛙的脑、脊及肝肾中分离纯化一株致病菌B20200824,经过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测序及进化树构建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该菌株的敏感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经鉴定,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特征与普通变形杆菌一致,16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研究发现该菌株与普通变形杆菌有较高亲缘性,基因相似性达到99%以上,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普通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等6种药物耐药,对多西环素、红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和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敏感;13种药物的MICs试验结果显示,氟苯尼考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25μg/mL,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125μg/mL,头孢噻肟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061 25μg/mL,该测定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普通变形杆菌可导致养殖黑斑蛙发病和死亡,在生产中可使用氟苯尼考进行防控。


N-氨甲酰谷氨酸对大口黑鲈生长、肝功能、肠道结构及其菌群影响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大口黑鲈生长、肠道结构及其菌群的影响。【方法】在基础日粮饲料中分别添加0、360、720、1 800 mg/kg NCG,投喂初始体重为(170.0±5.0) g的大口黑鲈10周,分别标注为T0组(对照组)、T360组、T720组、T1800组。【结果】T360组和T720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T0组,T360组和T720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间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肝脏组织切片和相关酶活指标结果显示,NCG添加组的大口黑鲈肝细胞排列紧密,组织坏死或炎症细胞减少,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0组,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T0组。肠道组织切片结果显示,NCG添加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宽度及肠道肌层厚度均高于T0组。肠道微生物组学分析结果显示,NCG添加组肠道菌群种类显著增加,其中T720组的种类最多,邻单胞菌属丰度显著减少,鲸杆菌属的丰度随着NCG添加量先显著减少再增加。分别以饵料系数和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大口黑鲈日粮中NCG最适添加量为345.87~916.67 mg/kg。【结论】NCG可改善大口黑鲈肝功能和肠道健康、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促进大口黑鲈生长,降低饵料系数,研究结果对大口黑鲈绿色健康养殖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大口黑鲈 N-氨甲酰谷氨酸(NCG) 生长性能 肠道健康 肝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