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裙带菜岩藻聚糖硫酸酯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氧化降解法及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制备纯化得到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F-1和F-2.通过分子排阻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F-1和F-2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解析,探究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氧化构效关系.结果表明:F-1和F-2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组成,分子质量分别为2 790 Da和23 510 Da,硫酸基质量分数分别为(27.05±0.95)%和(34.73±0.08)%,糖醛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5.39±0.33)%和(6.76±0.38)%.F-1和F-2的糖苷键构型均为α型,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乙酰化和硫酸化.综合比较不同质量浓度F-1和F-2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发现二者均可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对铁氰化钾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分子质量较小的F-1糖链上的糖醛酸、半乳糖含量相对较高,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其抗氧化活性优于F-2.该研究结果可为将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作为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应用于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 化学组成 结构特征 抗氧化活性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耐热性分析及高温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大口黑鲈群体在急性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差异及高温胁迫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以平均体重为(15.61±1.25) g的3个大口黑鲈群体[“优鲈3号”(YL)、台湾群体(TW)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BF)]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温度组(35、36、37、38和39°C组),每个温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实验鱼,水温从27°C以2°C/h的速率升到相应温度后,维持12 h,记录各群体的死亡率,计算各群体半数致死温度。【结果】3个大口黑鲈群体均在36°C时开始出现死亡,“优鲈3号”的半数致死温度为37.47°C,显著高于台湾群体(37.15°C)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37.01°C)。通过对大口黑鲈高温胁迫,比较分析不同温度(27、35、37和39°C)下鳃组织损伤情况,随温度升高,鳃小片上皮与基底膜分离的情况加重,鳃小片逐渐变短变粗,39°C组鳃组织损伤最为严重。比较分析不同温度(27、35、37和39°C)和37.5°C下不同胁迫时间(0、3、6和12 h)大口黑鲈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7°C时活性最高。SOD和CAT活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 h时活性最高。【结论】大口黑鲈“优鲈3号”的耐热性显著优于台湾群体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高温胁迫会对大口黑鲈造成应激损伤,当水温高于37°C时,大口黑鲈鳃组织受损严重,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本研究可为筛选大口黑鲈抗逆性能优良的种质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急性高温胁迫 半数致死温度 组织损伤 抗氧化酶


温度对铜鱼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 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示:14~26℃温度区间内,铜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6℃达最高为0.382 0 mg/(g·h)和12.289 6μg/(g·h);在30℃耗氧率与排氨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频率与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4℃时最低,对应值分别为(99.00±2.00)次/min和(0.63±0.12) mg/L,30℃时达到最高,对应值分别为(123.00±7.64)次/min和(1.25±0.22) mg/L。在不同水温下,铜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明显,均为夜间大于白天。结果表明,温度对铜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温度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隔河岩水库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水产学杂志 》 2025
摘要:为了解长江在湖北省的第二大支流清江上的隔河岩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影响,于2022年秋季(9月)调查了隔河岩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和水体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蓝藻门隐球藻(Aphanocaps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为隔河岩水库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原生动物侠盗虫(Strobilidium sp.)为浮游动物最主要的优势种。隔河岩水库秋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以蓝藻门占据优势,从上游到下游,各站位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呈上升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以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丰度占优势,下游站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高于上游,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也更高。聚类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隔河岩水库上游与下游站位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透明度和溶解氧是隔河岩水库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溶解氧和硝酸盐氮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为隔河岩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我国典型淡水水域环境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QNs)以其广谱抗菌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及养殖业。随着使用量的持续增加,QNs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频繁检出,已成为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长期且持续性风险因子。长期的QNs选择压力诱导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ARGs)的产生与积累,同时耐药细菌群体在水环境中不断迁移、扩散和增殖,进一步加剧了水域生态风险,其潜在危害远超QNs残留本身。QNs大量使用并经地表和地下径流最终进入水生生态系统,使水体和沉积物成为QNs及其ARGs的重要储存库,其对生态环境及公共健康构成的威胁日益严峻。本文综述了我国典型淡水水域中QNs的来源、迁移转化及赋存特征,探讨了QNs及其相关ARGs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研究淡水水域中QNs及其ARGs的环境行为与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淡水水域 迁移转化 赋存水平 抗生素抗性基因


秋季黑龙江茴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水产学杂志 》 2025
摘要:为了解黑龙江流域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的生长特性及资源现状,2020年9月—10月采用拟饵钩钓和三层流刺网在黑龙江流域呼玛河和额木尔河采集黑龙江茴鱼332尾,测定体长(精确到1.0 mm)、体质量(精确到0.01 g)和年龄组成等,解剖取出性腺,判断性别,同时以微耳石鉴定年龄,并通过Von Bertalanffy方程计算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结果表明:秋季黑龙江茴鱼样本平均体长为(155.2±56.4)mm,范围为49.0~286.0 mm;体质量平均为(76.75±60.87)g,范围为1.98~316.24 g;332尾黑龙江茴鱼鉴定出0~4龄5个年龄组,1~3龄占比较高,为73.19%;样本中的雌雄群体生长函数的指数b与3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龙江茴鱼雌雄个体均为异速生长。样本中雌雄群体的生长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龙江茴鱼的生长拐点为3.56龄,对应的体长为213.6 mm、体质量为170.19 g。研究表明:当前野生黑龙江茴鱼资源已遭到破坏,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


斑鳠精巢及精子结构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25
摘要:为深入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生殖生理基本特征,运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体长12.8~52.6 cm(29.3±13.8)cm、体质量26.8~1 576.4 g(436.3±532.8)g人工养殖的斑鳠精巢和精子的结构,探究其精巢和精子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斑鳠精巢为小叶型,具有高度发达的指状分枝;斑鳠精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精子发生过程中共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五个阶段;斑鳠精子由头部、中部、尾部三部分构成,精子平均长度为(23.992±2.998)μm;精子头部较小,形状近似圆形,中部较短且形状不规则,与头部相连半围绕鞭毛形成“半袖套”结构,两侧伴有不规则的侧鳍。本研究丰富了斑鳠生殖生理学资料,可为其人工繁育及资源增殖提供基础参考。


国内外水产学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建设现状与分析
《编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为了解全球范围内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情况,比较国内外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的异同。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的57种国外期刊和中国水产期刊网收录的36种国内水产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编辑、审稿人、出版单位4类伦理规范相关方,并结合人工智能(AI)相关的伦理问题,调查各期刊官网的伦理制度建设情况。研究发现,国内水产学期刊相比WJCI收录的国外期刊的伦理意识较弱,国内外多数水产学期刊网站都存在内容不全的问题,而AI相关的伦理问题只受到了少部分国际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的重视。多数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较为滞后,需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期刊伦理建设经验,完善内容,融入渔业科技伦理,提升更新速度,通过集群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出版伦理规范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碱度对尼罗罗非鱼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适宜的养殖水体碱度,分析了不同初始碱度(3.90、21.57和48.88 mmol/L)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肝脏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C3含量最高,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最低。48.88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肝脏AKP活性、肝脏IgM和补体C3含量最低,肝脏TNF α含量最高。二元回归分析发现,养殖水体初始碱度为16.32~24.51 mmol/L时,尼罗罗非鱼的免疫性能最高。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途径显著上调,48.88 mmol/L碱度组罗非鱼辅因子生物合成、核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途径显著下调。本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最适初始碱度范围为16.32~24.51 mmol/L,高碱度(48.88 mmol/L)对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碱度 高通量测序 肠道微生物 代谢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