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叶片的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藜(Chenopodium album)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一年生世界性杂草。为了探究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菌株PA-2侵染藜的分子机制,利用RAN-seq技术分析PA-2侵染藜叶片0 (CK)、1 (T1)、3 (T3)、5(T5)、7 (T7) d的转录组差异。基于转录组数据组装,共得到69 404条Unigene,其中50.13%的序列在KEGG、NR、COG以及SwissProt四大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质体、类囊体、叶绿体、细胞膜以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方面。利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通路进行注释后发现,PA-2侵染主要影响了植物MAPK信号通路、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经PA-2处理后,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与叶绿体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系统Ⅱ(PSⅡ),分别是psbY、psbB以及psbO基因,其次是与碳固定过程紧密相关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B)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3)的基因,影响叶绿体膜流动性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BCCP1)以及影响可溶性糖含量的葡聚糖水二激酶(GWD1)。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菌株PA-2防除藜的分子机制,为PA-2生物除草制剂商品化以及杂草的生物防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补植对防护林生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高寒荒漠区防护林林内补植对林分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短期效益分析,为当地防护林稳定和持续发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贵南县黄沙头2019年补植青海云杉的青杨林群落为对象,未补植为对照,对沙化土地丘间地造林后5、10、15、20和25 a防护林林分结构、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林内环境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补植后林内生物量显著高于未补植林地,且以25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为最大;灌木层多样性指数以20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最大(0.56),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15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最大(0.73);草本层多样性、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25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最大(0.93、0.53);补植后林内月平均相对湿度、10和3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未补植林分(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土壤表层(10 cm)、深层(150、200 cm)含水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未来该地区以青杨为先锋树种的防护林经营中,可对25年林分开展以青海云杉为主的次林层补植,乡土树种较强的有性生殖能力可为群落正向演替提供稳定的生殖策略,有利于防护林持续健康发育。

关键词: 补植 林分结构 物种多样性 针阔混交林 短期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高原主栽春小麦品种根际优势微生物菌株抑草活性研究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摘要:为了解析青海高原春小麦主栽品种根际化感作用机理,对各春小麦品种根际可培养优势微生物菌株进行抑草作用评价.对20 个春小麦品种(系)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测定野燕麦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对菌株发酵液进行除草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细菌和真菌菌株发酵液对野燕麦幼苗和植株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细菌菌株X3、X4、X8、X12、X16 和X20 对野燕麦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X20 的除草效果最好;真菌菌株Z1、Z2、Z3、Z16 和Z17 对野燕麦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Z2 的除草活性最佳;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X20 为芽孢杆菌属,Z2 为青霉菌属.该结果可为春小麦品种(系)根际优势微生物菌株对杂草的化感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开发用于麦田野燕麦杂草防除的生物除草剂提供新的菌株资源.

关键词: 青霉菌 芽孢杆菌 生物活性 野燕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中白菜型油菜在我国高海拔、高纬度春油菜区大面积种植,但其产量较低、品质差、育种难度大.为实现春油菜区的最重要育种目标,即培育出特早熟高产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本研究对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恢复系与不育系进行特异酶切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LAF-seq),分析遗传族群关系,在每类按比例选取部分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组合,分析杂种表现、杂种优势及杂优模式.结果表明,98份甘蓝型油菜被分为五类.其中,第四类中包含不育系,恢复系与不育系的遗传距离介于0.01~0.52,平均遗传距离为0.35;第五类群恢复系与不育系遗传距离最大,介于0.45~0.52之间;在小区产量前二十的组合中,不育系×第五类恢复系组合10个,产量最高组合为(64-1)x16D3(第五类).结合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结果,说明以特早熟不育系×第五类恢复系组配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强优势杂交种的潜力较大.本研究为后续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选育提供了亲本选择的分子依据,可促进春油菜区特早熟杂交育种进程.

关键词: 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 产量相关性状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杂优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扫描电镜观察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野燕麦的侵染

青海农林科技 2023

摘要: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野燕麦植株受侵染后的超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野燕麦的侵染主要以气孔侵入为主。通过野燕麦的组织病变情况的观察,为进一步研究多孢木霉与野燕麦互作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细胞学资料。

关键词: 野燕麦 多孢木霉 侵染 扫描电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农作物秸秆腐解规律及模型预测评价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候干旱冷凉、土壤肥力低,导致该地区有机物料腐解规律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明确该地区农作物秸秆腐解规律变化特征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有机物料还田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尼龙袋填埋法,以马铃薯秸秆(MLS)、油菜秸秆(YC)、菊芋秸秆(JY)、小麦秸秆(MG)和绿肥毛叶苕子(MS)为试验材料,研究物料还田后的腐解规律,并利用有机组分含量预测腐解方程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各处理的腐解残留率均表现出前期(0~42 d)快速下降,后期缓慢下降的特征。至腐解结束,MLS、YC、JY、MG、MS的腐解残留率分别为37.86%、40.75%、47.18%、48.35%、18.08%。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腐解率分别为63%~84%、53%~69%、23%~40%。相关系数矩阵分析结果显示,物料腐解速率与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土壤温度、气温、降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物料质量残留率与腐解时间的关系可用双库指数衰减模型模拟,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6。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得到该地区有机物料的腐解方程,且物料的初始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可以很好地预测腐解方程的特征参数易分解部分比例和易分解部分的平均周转天数。作为还田物料,绿肥毛叶苕子腐解效果要好于其他农作物秸秆。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农业区有机物料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有机物料 腐解规律 相关系数矩阵 双库指数衰减模型 模型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豆菌固态发酵青稞产纳豆激酶工艺优化研究

青海农林科技 2023

摘要:以青稞(昆仑20号)为发酵基料,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SCZ-4为发酵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设计优化了纳豆菌固态发酵青稞生产纳豆激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纳豆菌固态发酵青稞生产纳豆激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为48 h,蒸煮时间为40 min,加水量为10%,接种量为6%,发酵温度为34℃,发酵时间为64 h,在此条件下得到纳豆激酶酶活力为5 320.93 U/g。该结果可为青海青稞的深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稞 纳豆激酶 枯草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地区解磷微生物的筛选及对小油菜生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能适应青海省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以磷酸钙、卵磷脂、植酸为单一磷源,对胶冻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紫变异链霉菌、肉桂褐链霉菌、黄团孢链霉菌进行固体平板培养基初筛和液体培养基复筛,通过综合比较固体平板培养基中解磷圈的大小和液体培养基可溶性磷含量,初步筛选出解磷效果较好的3株解磷菌,分别为紫变异链霉菌、肉桂褐链霉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将这3株解磷菌制成液体菌剂,在9月冷凉气候下采用两种不同肥力土壤进行小油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紫变异链霉菌剂后,高肥力耕地土的小油菜收获时株高、鲜重、根长、根重分别增加了35.5%、191.0%、26.2%、282.7%,植株磷吸收量、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分别增加了968.9%、5.1%、2.1%;低肥力自然土的小油菜收获时株高和鲜重分别增加了45.8%和61.3%,根长和根重分别减少了2.6%和4.4%,植株磷吸收量、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分别增加了91.5%、29.1%和213.7%。其他两种解磷菌剂效果不如紫变异链霉菌明显,表明紫变异链霉菌为适合青海地区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

关键词: 解磷菌 促生作用 碱性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贮玉米蠕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草地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原菌为3属6种真菌,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为优势病原菌,分别为77株和48株;其次为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9株,疣状弯孢(Curvularia verruculosa)2株,新月弯孢(C.lunata)3株,穗状弯孢(C.spicifera)3株.致病性测定发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玉米生平脐蠕孢对青海省8个主栽青贮玉米品种均有致病性,其余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各有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开展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青贮玉米 蠕形菌 叶斑病 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枝条炭化还田的碳足迹及不确定性分析

青海农林科技 2023

摘要:为探究青海省枸杞枝条炭化还田的固碳减排潜力,在前期试验基础上,对生物炭制备及还田应用的各阶段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1)青海省每年可产生修剪下的废弃枝条12.31×10~6kg,每年因焚烧产生的CO、CO2排放量分别为1.13×10~6kg、18.65×10~6kg,碳排放总量为5.52×10~6kg。(2)将所有枸杞枝条炭化并还田,每年产生的碳固定和碳排放分别为2.41×10~6kg和0.26×10~6kg。整个生命周期的总固碳减排潜力为2.13×10~6kg。(3)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表明,青海省枸杞枝条炭化还田的净固碳量在1.92×10~6-3.24×10~6kg范围变化,受生物炭产率和碳含量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枸杞枝条炭化还田具有很大的固碳潜力,有利于实现青海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和农业碳减排。

关键词: 固碳量 碳排放量 敏感性分析 生物炭 枸杞枝条 生命周期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