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芝麻枯萎病害条件下籽粒及其制油品质变化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芝麻枯萎病害对芝麻籽粒品质及制油理化指标的影响,以不同枯萎病害程度(0级、1级、2级、3级)下收获的3个白芝麻品种(4816、P12-0、P21)籽粒为材料,对芝麻籽粒外观品质、营养组分、微量成分以及芝麻油品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害下,3个品种籽粒的千粒质量降幅为1. 90%~38. 49%,明度指数L值降幅为0. 35%~7. 02%,3个品种ΔE随病害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分别为0. 59~3. 10、2. 24~4. 29、0. 52~4. 14;与0级相比,1—3级枯萎病害程度下,芝麻籽粒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变化幅度为-1. 28%~1. 61%和0. 54%~5. 08%,脂肪酸及氨基酸组分含量总体变化不大;芝麻籽粒灰分含量与枯萎病害等级呈正相关,3个品种3级病害籽粒灰分含量较0级分别提高了16. 04%、12. 05%、19. 21%。3个品种3级病害芝麻籽粒所制芝麻油酸价与0级相比变化显著,均呈现升高趋势,分别为5. 39、6. 80、3. 07 mg/g,且均超出GB 8223—1987标准中1级芝麻油酸价标准(3 mg/g)。3级病害下,3个品种芝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化不大,幅度分别为-0. 68%~0. 80%和0. 68%~5. 87%。芝麻油中主要抗氧化成分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维生素E的含量在3级病害时呈无规律变化。表明枯萎病害影响芝麻籽粒的外观品质和灰分积累,同时对酸价的影响也不利于高质量芝麻油的生产与储存。

关键词: 芝麻 枯萎病 籽粒 芝麻油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光热资源利用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013—2014年在河南省新乡县高产区大田,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FM)和全生育期不施氮肥(CK)为对照,考虑播期、播种密度、灌水次数、肥料水平及施肥方式等栽培措施,集成T_1、T_2、T_33种栽培模式,分析了5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量,探讨了其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T_2模式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转运率也均以T_2模式最高; T_3模式下小麦的氮素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最高,而花后氮素积累量则表现为FM、T_1模式显著高于CK、T_2、T_3模式; T_1模式的氮盈余和氮表观损失均高于其他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干物质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总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转运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从光热资源利用、产量和产投比来看,T_2模式为当前该地区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模式 光热利用效率 物质转运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loba L.干旱响应基因ItHAP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避旱性是植物重要的干旱响应机制,其重要表现就是早花。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loba(三裂叶薯)中包含大量的优良抗旱基因,本研究室前期对甘薯栽培种高系14号、I.triloba以及二者的体细胞杂种KT1三者进行了PEG干旱胁迫转录组测序,并通过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从测序数据中分析得到了两个和抗旱性关联度较高的干旱响应基因模块。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模块中的基因进行了干旱胁迫表达验证,筛选并克隆到一个与雌雄配子体融合相关的基因ItHAP2,该基因表达受到PEG胁迫的强烈诱导且在I.triloba的花中具有较高表达量。ItHA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 058 bp,基因组序列为5 688 bp,具有17个外显子和16个内含子。ItHAP2蛋白具有HAP2-GCS1特征结构域以及一个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综合分析表明ItHAP2基因同I.triloba的避旱性早花有关。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I.triloba具有良好抗旱性的分子基础以及I.triloba相较于甘薯栽培种在自然条件下更易开花结实的特性。

关键词: 甘薯近缘野生种 干旱胁迫 ItHAP2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烟区利用冬闲烟田种植牧草的探讨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对河南省烟叶生产概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在河南烟区利用冬闲烟田种植牧草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在河南烟区利用冬闲烟田发展牧草种植,可提高烟叶质量,为养殖业提供优质的饲料,不仅可以促进烟农增收,还可以保护烟田生态。

关键词: 河南烟区 冬闲烟田 牧草种植 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执行草畜一体化的一些建议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8

摘要:中央在2015年和2016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了发展草牧业,及“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等发展政策,为“草畜”产业打开了新的方向[1].2017年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1号文件分别提出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发展的种养植结构.草畜一体化及“粮改饲”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进行扶持,各地也积极响应,如何建设草畜一体化,该如何规划?从四区一平台逐条分析草畜一体化建设,并分析其社会生态效益.

关键词: 草畜一体化 产业园 规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氯水平下纳米脱氯剂对烤烟生长及氯吸收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氯水平下烤烟的吸氯特性及纳米脱氯剂脱氯效果,为烤烟降氯探索可行性途径。【方法】以"中烟100"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氯水平下,高分子纳米脱氯剂处理烟叶氯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氯水平与烟叶氯含量的关系。【结果】烟苗移栽后,过早添加脱氯剂会抑制烟株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烟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脱氯效果来看,脱氯剂添加后30d,脱氯效果最佳,与同氯水平未添加脱氯剂处理相比,添加脱氯剂处理烤烟根、茎、叶的氯含量分别降低了24.14%~59.68%,3.33%~16.26%和6.65%~34.38%;全株氯积累量较同氯水平未添加脱氯剂的处理降低了41.94%~73.98%。未添加脱氯剂处理烟株根、茎、叶的含氯量极显著受施氯水平的影响,且随施氯水平的增加,烟株根、茎、叶的氯含量均呈线性或指数函数上升趋势,而添加脱氯剂处理烟株茎和叶的氯含量与施氯水平间的线性和指数函数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烟株移栽后30d,植烟土壤氯含量差异显著,且表现为添加脱氯剂>未添加脱氯剂处理。【结论】在烟苗移栽后30d,施稀释浓度为0.5%的纳米脱氯剂1.5mL/kg,可有效阻控烤烟对氯的奢侈吸收,进而降低烟叶中的氯含量。

关键词: 烤烟 施氯量 纳米脱氯剂 氯含量 氯积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讨如何开展科学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创新

赤子 2018

摘要: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从思想上保障了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同时也使得党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所以需要加强对于当前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探讨与创新.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对党建工作的落实情况,严格贯彻十九大精神.在新形势下,科学事业单位的更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确保党建工作能够顺应内外环境,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 党建工作 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忍冬枝枯病对忍冬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忍冬枝枯病对金银花产量、金银花和忍冬藤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忍冬枝枯病的防治和药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金银花头茬花期比较各病级忍冬植株平均单株结蕾量,并称量花蕾的鲜重、干重;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测定各病级忍冬植株金银花样品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以及忍冬藤样品中绿原酸和马钱苷的含量.结果:忍冬0~7级植株平均单株结蕾量、鲜重、干重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健株结蕾量最多,7级植株结蕾量最少.病级越高,植株结蕾量越少,产量越低.各病级忍冬植株金银花样品绿原酸和木犀草苷以及忍冬藤样品绿原酸和马钱苷的含量均达到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金银花中绿原酸的质量分数为2.31%~3.46%,其中1级病树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健株(0级)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最低.各发病等级植株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均高于健株,差异极显著(P<0.01).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质量分数为0.050%~0.065%,健株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最低.健株和其他各发病等级植株金银花中木犀草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忍冬藤中绿原酸的质量分数为0.43%~0.54%,健康植株忍冬藤中绿原酸的含量高于其他各发病等级植株,差异极显著(P<0.01).忍冬藤中马钱苷的质量分数为0.82%~1.58%,各发病等级植株忍冬藤中马钱苷含量均低于健康植株,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忍冬枝枯病的发生,有利于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积累,但会显著降低忍冬藤中绿原酸和马钱苷的含量以及金银花的产量.

关键词: 忍冬 枝枯病 金银花 忍冬藤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逆相关基因TaGB1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的TaGB1基因特性、表达情况及其与双子叶植物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小麦G蛋白β亚基编码区序列,TaGB1编码区全长1 143bp,编码38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1kD,基因组序列中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分别位于小麦基因组的4A、4B、4D染色体上,不同拷贝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91%。TaGB1基因结构中包含7个WD40保守域,表达产物位于胞质和质膜上。经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分析,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G蛋白β亚基分化形成两大分支;TaGB1在进化关系上与单子叶植物较近,而与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较远。TaGB1在ABA、盐、热和干旱胁迫条件下上调表达,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均有表达,叶片中表达量较高,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植物的抗逆反应。

关键词: 小麦 抗逆 TaGB1基因 同源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收玉米新品种新单68选育探讨

种业导刊 2018

摘要:由于黄淮海地区多数玉米品种生育期长、抗倒伏能力差、后期脱水慢,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玉米生产上种植密度增加、机械化收获的需求。因此,在引进外来玉米种质的同时,创制和培育具有我国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种质,选育出耐密、适应全程机械化操作的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选育出机收具有耐密、抗倒、高产、适宜机收等特点的玉米新品种新单68。

关键词: 新单68 玉米新品种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