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蓝鳃太阳鱼(♂)杂交F1的形态及遗传特征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以大口黑鲈为母本、蓝鳃太阳鱼为父本,进行了远缘杂交实验,成功获得了杂交F1群体.大口黑鲈(♀)×蓝鳃太阳鱼(♂)杂交F1的胚胎具有正常的发育时序,在平均水温(22.5±0.5)℃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约49 h,受精率约为65%,孵化率约为21%.室内养殖10周,结果显示杂交F1日均增重1.55 g,饲料利用率为0.75,杂交F1与大口黑鲈(日均增重1.56 g)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且显著高于父本蓝鳃太阳鱼(日均增重1.07 g).杂交F1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杂交属性,可数性状(侧线鳞数、背鳍、胸鳍和臀鳍数)和测量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测量性状)均介于双亲本之间;测量性状比少数偏向于大口黑鲈,多数偏向于蓝鳃太阳鱼,且部分性状比超越了双亲本.5S rDNA基因扩增和分析显示,亲本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各有2种类型的5S rDNA,杂交F1继承了双亲本4种类型的5S rDNA;4种类型的5S rDNA编码区序列(CDS,120 bp)高度保守;杂交F1与大口黑鲈的2种5S rDNA类型的转录间隔区(NTS)均包含1个"GCT"可变区(序列长度186~205 bp),而杂交F1与蓝鳃太阳鱼的2种5S rDNA类型的NTS则高度保守(序列长度分别为86和263 bp).5S rDNA分析结果证实了杂交F1融合了双亲本的基因组.本研究为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蓝鳃太阳鱼 远缘杂交 形态特征 生长 5S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秋季坛子网网目选择性研究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秋季,利用囊网内径网目为25、35、45、55 mm的坛子网在黄海海州湾渔场N 35°02.335′,E 119°24.842′附近海域进行了11网次试验.从Logistic选择性模型、坛子网不同网目对主要渔获物小黄鱼的选择性曲线、渔获物组成、幼鱼比例及选择性分析等方面,研究坛子网网囊的选择性.试验结果显示,坛子网九月主要渔获物为小黄鱼、带鱼和三疣梭子蟹;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逃逸率及尾数逃逸率均迅速增加,网目尺寸为55 mm时其值均超过80%,且质量逃逸率及尾数逃逸率的值比较接近;渔获物组成中,小黄鱼、银鲳和三疣梭子蟹幼体比例非常高,基本全为幼体,带鱼幼鱼比例也超过70%;根据小黄鱼的可捕体长,获得坛子网针对小黄鱼的最适网囊网目尺寸,为(40.59±3.19) 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州湾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蛸oct-GnRH基因的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GnRH基因在性成熟长蛸(Octopus minor)体内的表达特征,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长蛸脑中获得与生殖发育调控密切相关的oct-GnRH基因全长cDNA,该基因cDNA全长853 bp,开放阅读框(ORF)长270 bp(包含终止密码子),5'UTR为153 bp,3'UTR为430 bp,编码的89个氨基酸,具有BEN结构域和Pox-A3L结构域;分析了oct-GnRH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软体动物门的同源性,长蛸oct-GnRH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序列与蛸属中真蛸(Octopus valgaris)的同源性最高,其次为头足纲的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和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长蛸oct-GnRH基因与蛸属中真蛸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头足纲的曼氏无针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软体动物门中的腹足纲和瓣鳃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oct-GnRH在成年长蛸24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长蛸oct-GnRH基因在18个组织中有表达,6个组织中无表达,长蛸oct-GnRH基因在食道上神经团和食道下神经团表达量较高,其中食道下神经团表达量最高.首次在长蛸脑中克隆到oct-GnRH基因,其组织分布与表达水平表明oct-GnRH可能是长蛸生殖发育调控的关键神经肽,研究结果可为长蛸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和实现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长蛸 oct-GnRH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油添加量对眼斑拟石首鱼生长、脂肪代谢与血液生理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增加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血浆多不饱和脂肪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筛选适宜而有效的鱼油添加量,在等氮等能饲料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的鱼油(4%、7%、9%),饲喂3组体质量为(43.40±6.40)g的眼斑拟石首鱼,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养30尾鱼,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3个鱼油添加量水平对鱼体生长、脂肪代谢和血液指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鱼油4%和7%的试验组鱼体存活率、体长、增重率显著高于9%鱼油添加组(P<0.05);4%鱼油添加组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9%鱼油添加组(P<0.05),但与7%鱼油添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鱼体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鱼体肠道脂肪酶(LPS)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等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组织学观察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与添加鱼油水平呈正相关;4%和7%鱼油添加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9%鱼油添加组(P<0.05),而4%鱼油添加组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低于9%鱼油添加组(P<0.05),但甘油三酯含量则显著高于9%鱼油添加组(P<0.05);3组的总蛋白、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明显差异(P>0.05);4%鱼油添加组DPA和DHA含量分别为(226.72±27.74)、(2470.31±293.51)mg/L,是未添加鱼油的2倍水平,但4%和7%鱼油添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过量脂肪(鱼油过多)会抑制眼斑拟石首鱼的生长,并抑制脂肪代谢相关酶,加速肝脏脂肪沉积;在饲料总脂肪8.21%条件下,即添加4%的鱼油(DHA含量24%)可以显著增加眼斑拟石首鱼血浆中DHA和DPA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船捕捞效率标准化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资源科学调查是开展渔业资源状况评价、物种保护和管理等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当调查方式发生变化时,维持数据的时间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原位试验获取不同调查方式的捕捞效率校正因子(fishingpowercorrection, FPC)成为资源状况评价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通过平行拖网对比试验分析了科学调查船"中渔科211"(试验船)和生产性渔船"浙嵊渔10201-10243"(标准船)在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对不同种类或类群的渔获率差异。结果表明,标准船和试验船平均渔获率分别为(47.27~1836.72) kg/nmile~2和(12.28~311.85) kg/nmile~2。标准船主要种类为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和龙头鱼(Harpadonnehereus),渔获率范围分别为(1.17~1113.26)kg/nmile~2和(0~565.39) kg/nmile~2;试验船主要种类为鳀(Engraulisjaponicas)和黄鮟鱇(Lophiuslitulon),渔获率范围分别为(0~277.59) kg/nmile~2和(0~125.24) kg/nmile~2。2种调查方式对不同种类/组的渔获率随深度变化趋势出现分化,其中总渔获率、鱼类、银鲳(Pampusargenteus)、黄鮟鱇、短鳄齿鱼(Champsodonsnyderi)、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8个种类/组表现为相似的变化趋势;甲壳类、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鳀、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虻鲉(Erisphex pottii)5个种类/组变化趋势相反;头足类、小黄鱼、龙头鱼在各深度变化具有异质性特征。这种变化与网口垂直扩张和所在水层位置有关。均值比和Kappenman方法估计的总渔获率FPC分别为0.35(95%置信区间为0.24~0.61)和0.43(95%置信区间为0.27~0.70),各种类渔获率均值比结果显示, FPC变化范围在0.03~2.61,其中总渔获率、鱼类、头足类、小黄鱼和绿鳍鱼达到显著水平,建议对上述种类的资源丰度指标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时进行数据校正。标准船以近底层种类为调查对象,尤其在捕获经济种类方面表现出优良性能,但对完整生态系统代表性较弱。试验船适合浅水区调查,在深水区由于网口垂直扩张不足,且网位存在上浮现象,难以反映近底层生态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遥感的黄海中南部越冬鳀资源密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技术,利用2000~2015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海水温度梯度等遥感数据,在定性分析黄海中南部越冬鳀(Engraulisjaponicus)资源密度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时空和环境因子构建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时空因子(年、下网时间、经度和纬度)和环境因子对越冬鳀资源密度的总偏差解释率为44.76%,其中,时空因子对其的影响均显著,以空间因子影响最大,对总偏差的解释率为35.4%;环境因子中,水深、海表温度和温度梯度对其影响显著,而叶绿素a浓度影响不显著;越冬鳀分布的最适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温度梯度范围分别为7~11℃、1.2~2.3 mg/m~3和0.7~2.5℃。研究结果对环境变动下的渔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海洋遥感 鳀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半滑舌鳎长链非编码RNA的初步鉴定与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病家系与易感家系半滑舌鳎为材料,进行哈维弧菌感染实验,并对易感家系感染前(CsSU)、易感家系感染后(CsSC)、抗病家系感染前(CsRU)、抗病家系感染后(CsRC)4组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RNA-seq数据挖掘半滑舌鳎长链非编码RNA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抗哈维弧菌病相关的差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结果显示,共识别出4 584个lncRNA座位,包含5 714个转录本;其基本特征与编码基因的比较分析,lncRNA的GC含量低于编码基因,单外显子基因数多于编码基因,转录本的平均长度长于编码基因,基因表达量低于编码基因。对4组样品进行两两比较(CsRU vs CsSU、CsRC vs CsSC、CsRC vs CsRU、CsSC vs CsSU)分别筛选出818、813、261、140个差异表达lncRNA,其中CsRU与CsSU之间、CsRC与CsSC之间lncRNA数目差异最多,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各实验组的表达模式之间的联系,CsRU与CsSU之间的表达模式最为相近。通过共表达分析,预测出lncRNA和274个编码基因可能存在14 539种相互关系,并进行了功能注释,进而筛选出7个关键lncRNA。qRT-PCR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的表达模式和转录组数据得到的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揭示lncRNA在半滑舌鳎抗哈维弧菌免疫调控反应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哈维弧菌 长链非编码RNA 免疫调控 差异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出肉率高,2017年世界养殖产量超过520万t,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虾产业链条完备,对优质种苗的需求迫切,是水产种业的一个典型代表种.对虾繁殖力强、性成熟周期短,室内全人工养殖、繁育技术成熟,易于开展遗传改良工作,但选种和配种技术对选育进展和可持续性影响大.以规模化家系为基础的多性状综合选育技术,是支撑当前对虾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对虾生长、抗性、饲料转化效率、繁殖力等经济性状的测试与遗传评估方法,并对其遗传参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和选择反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基因组选择,间接遗传效应分析等方法的最新结果,以期为精准、高效和可持续对虾选育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沉积物生态毒理效应指示种筛选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根据2015年1月至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区域进行指示种筛选,旨在为河口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结果表明,珠江口5月、8月—11月沉积物总氮含量为599.28μg·g-1至868.61μg·g-1,都处在最低级别生态毒性效应和严重级别之间,沉积物总氮具有生态毒性效应;整个调查期间沉积物总磷的浓度变化范围为614.88~721.881μg·g-1,全部高于600μg·g-1.沉积物总有机碳变化范围为1.00% ~1.33%,大部分月份都高于1.00%.说明沉积物总磷的浓度和沉积物总有机碳浓度具有生态毒性效应.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单叶沙蚕(Namalycastis aibiuma)、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运用指示种方法结合沉积物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底层水温、盐度、pH、溶解氧和溶解性固体总量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旋卷蜾蠃蜚、寡鳃齿吻沙蚕和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分别是珠江口具有沉积物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生态毒性效应区域的指示种(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橄榄蛏蚌繁殖类型与性腺发育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淮河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 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为实现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