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鱼兆)的个体繁殖力研究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3月和7月,在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N 29°18′,E 95°16′,海拔680 m)沿岸石堆后的回水区或岩石之间的静水区,用定置刺网(网目大小1~3 cm)采捕黄斑褶(鱼兆)78尾,采用个体生物学测定方法,研究产卵前成熟雌鱼的个体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斑褶(鱼兆)繁殖群体由4~9龄共6个年龄组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346.00~799.00粒,平均为(498.18±115.88)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36~5.53粒/mm,平均为(4.45±0.47)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0.69~92.80粒/g,平均为(41.33±16.18)粒/g.体长(L)与体质量(m)的关系式为:m=0.6632L-54.924(r~2=0.9215).个体绝对繁殖力(F)与体长的相关方程式为:F=7.229lnL-302.01(r~2=0.913),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质量的相关方程式为:F=10.343m+307.16(r~2=0.889).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性腺成熟系数(GSI)、肥满度(K)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446.369+6.567L+480.757GSI+10 815 864.49K(r~2=0.930),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_m)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m_n)、卵巢质量(m_o)、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_m=133.990-0.899L+2.819m-15.044m_o+231.368GSI-3 962 785.189K(r~2=0.938).根据性腺发育及卵径组成等分析,判断黄斑褶(鱼兆)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生长、生理指标和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指标、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2、0.4、0.6 kg/m3 3个养殖密度组(记为SD1、SD2、SD3组),养殖试验共进行120 d,分别在养殖试验的第30、60、90、120天时,采集样本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30 d时,SD2组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D1、SD3组(P<0.05),而在60~120 d时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20 d时,SD3组血清皮质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120 d时,SD1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90 d时,SD3组鱼脑部GH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D3组(P<0.05),120 d时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组大口黑鲈生长较好,但在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增加会引起大口黑鲈的生长下降、免疫性能降低.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养殖密度 生长 生理指标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池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特征、毒力基因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对虾养殖池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2018年从山东4个地区的对虾养殖池收集分离副溶血弧菌,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其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其携带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的情况.从对虾养殖池共分离副溶血弧菌50株.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对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耐药率分别高达98%、90%和86%,对氟苯尼考、氯霉素、头孢他啶等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10%、10%和20%.88%的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不携带tdh基因,4%的菌株表现为trh阳性.本研究表明,对虾养殖水环境中的副溶血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应加强副溶血弧菌的病原学监测,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凤鲚染色体核型研究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凤鲚(Coilia mystus)染色体数量和核型结构,以上海市临港近岸的1~2龄性成熟凤鲚为材料,采用鳃丝细胞进行短期离体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凤鲚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凤鲚雌雄染色体数量存在差异,雌性染色体数目为2n=47,雄性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47 t,2n(♂)=48 t;雌性染色体臂数(NF)=47,雄性NF=48。雄性凤鲚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2.66±0.27)~(5.54±0.25),雌性凤鲚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2.83±0.32)~(5.70±0.38),雌雄凤鲚的染色体相对长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相邻两对染色体之间相对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凤鲚的染色体中,最长的一对染色体上存在随体,次缢痕。凤鲚存在性染色体,其性染色体类型为ZO/ZZ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高性能网衣材料的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衣是重要的渔用材料,直接影响到渔业生产效率与安全.本研究主要围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铜合金网衣和聚酯网衣3种渔用高性能网衣材料的性能、改性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其在抗冲击性能、耐磨性能、防污性能等综合性能方面的优缺点,以及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的蠕变性能和聚酯网衣的结晶性能方面的改性研究情况;介绍了3种网衣各自在渔业领域的发展,为渔用新材料的进一步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此外,还探讨了渔用高性能网衣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应用技术方面的重点难点,建议加强网衣材料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技术研究.
关键词: 渔用网衣 网衣材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铜合金 聚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鲆优2号”不同养殖地点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牙鲆"鲆优2号"在不同养殖地区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实验利用连续多代对生长性状和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的结果筛选出的亲本,建立28个"鲆优2号"家系,在河北(Site 1)和山东(Site 2)进行对比养殖试验,利用混合线性动物模型对生长和存活性状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Site 1和Site 2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5和1.2 g/d,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1.4%和82.2%,"鲆优2号"在两个养殖地点的生长和抗病性能均表现优异。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57 (<0.7)和0.82 (>0.7),说明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但是不同养殖环境间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表明,牙鲆"鲆优2号"新品种在不同养殖地点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均表现良好,为保证良好的推广效果,需要对牙鲆的制种方案进一步优化,针对不同的养殖地区进行"鲆优2号"苗种生产,或培育具有普适性的"鲆优2号"苗种,保证在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快速生长和高存活率优势。
关键词: 牙鲆 “鲆优2号” 生长 存活 遗传参数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人工饲养条件下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组成.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罗非鱼肠道前段(IC1段)与后段(IC2段)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测序共计获得有效序列118490条,聚类为793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六个门是优势菌门,占相对丰度的95%以上.差异分析表明,门水平上,IC1段和IC2段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属水平上,仅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多样性方面,IC1段的多样性要显著大于IC2段.结果 表明吉富罗非鱼肠道不同分段菌群优势菌群的种类相对一致,但是相对丰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技术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ncRNA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全长超过200个核苷酸的RNA,其转录本缺少开放阅读框和保守密码子,无编码能力.lncRNA能够与RNA、D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来介导靶基因的调控,可以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和表观遗传水平发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lncRNA在生殖、胚胎发育、性别分化、免疫和代谢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关于lncRNA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国内外尚缺乏对其进行全面总结的报道.鉴于此,本文主要对lncRNA的定义及分类、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以后深入开展lncRNA在水产动物上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酸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烟酸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肌肉质构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mg/kg、30 mg/kg、120 mg/kg、1200 mg/kg的烟酸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54.41±0.79)g的杂交鲟幼鱼84d,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结果表明: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烟酸对杂鲟幼鱼增重率有显著影响(P<0.05), 0 mg/kg组增重率显著低于3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各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不受饲料烟酸的影响(P>0.05).120 mg/kg烟酸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0 mg/kg、30 mg/kg、1200 mg/kg烟酸组, 0 mg/kg、30mg/kg、1200mg/kg烟酸组之间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120mg/kg烟酸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0mg/kg和1200 mg/kg烟酸组(P<0.05),与30 mg/kg烟酸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硬度和弹性随烟酸添加水平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1200 mg/kg烟酸组的肌肉硬度和弹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烟酸添加组(P<0.05).30 mg/kg烟酸组的肌肉咀嚼性、回复性和黏性均在各组之间最大,且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30 mg/kg烟酸组的肌肉凝聚性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 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烟酸影响(P>0.05).30 mg/kg烟酸组肌肉T-SOD活力显著高于0 mg/kg和120 mg/kg烟酸组(P<0.05),与1200 mg/kg烟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30 mg/kg烟酸组肌肉T-AOC活力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 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烟酸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肉质和抗氧化性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鲟鱼饲料中烟酸的建议添加量为30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幼鱼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投喂率 投喂频率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