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翻耕补播措施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翻耕补播方式(深翻耕补播、浅翻耕补播和免耕补播,播量30kg/hm~2)及深翻补播不同播量(7.5kg/hm~2、15kg/hm~2和22.5kg/hm~2)为研究对象,以封育未补播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翻耕补播措施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未补播处理可提高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深翻耕补播可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翻耕补播和深翻-播量15.0kg/hm~2可分别提高土壤1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深翻耕补播、深翻-播量15.0kg/hm~2、7.5kg/hm~2和封育未补播措施均可提高浅层(0~10cm)土壤碳氮比;浅翻耕补播和深翻-播量7.5kg/hm~2可提高10~20cm土层土壤碳氮比。深翻耕且播量为30.0kg/hm~2的人工补播措施较其他措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但从操作性和成本的角度考虑,短期内,封育未补播措施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为此,为兼顾当地草地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应加强长期监测,选择适宜的退化草地人工恢复措施。

关键词: 翻耕补播措施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碳氮比 有机碳储量 全氮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米复配代餐粉的配方优化与蛋白质营养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沙米粉、杂粮粉、杂豆粉和填充粉为主要原料,采用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原料复配比例对沙米复合代餐粉感官评分的影响,建立复配比例与感官评分之间的回归模型,考察了配方中各原料的相互效应,获得了最佳配方.具体配方为:沙米粉22%、杂粮粉39%、杂豆粉35%、填充粉4%.在此配方条件下,对代餐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代餐粉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2.02和63.14,蛋白质营养较好.结合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和SRCAA与EAAI指标综合评价代餐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米复配代餐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沙米;代餐粉;D-最优混料设计;蛋白质;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檗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

中草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小檗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成及结构特征,为小檗属的系统发育及基因组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获取小檗属9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叶绿体基因组间的结构特征与变异程度,并以小檗科的桃儿七属3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为外类群分析了小檗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小檗属9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均为双链环形结构,均包含1个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copy,LSC)、1个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copy,SSC)以及2个反向重复区(IRa和IRb)。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差异较小,最大差异为1984 bp。基因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各基因数量相对保守,其中核糖体RNA(rRNA)数量最为保守,均为8个。此外,小檗属叶绿体基因组在序列长度、基因组成以及GC含量等方面相对保守,但4个边界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小檗属叶绿体基因组中非基因编码区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程度较高,而基因编码区差异较小,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叶绿体基因组4个部分中,SSC区的变异程度最高,IRa区的变异程度最低。小檗属叶绿体基因组中包括rps12、rps16、rpl2、rpl16、rpo C1、pet B、pet D、ndh B、ndh A、atp F、clp P和ycf312个含内含子的蛋白编码基因。大部分基因的编码区长度较为保守,但在内含子长度或编码区长度均存在少量改变。十大功劳组Berberis amurensis是最先从小檗属中分离出来,是小檗属的原始组。在十大功劳组中阿里山十大功劳B. oiwakensis和安坪十大功劳B. ganpinensis与其他小檗属物种存在较远的亲缘关系。而其余小檗属物种可分为2支,威宁小檗B. weiningensis为1支;黄芦木B. amurensis和朝鲜小檗B. koreana为1支。结论小檗属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其基因排列顺序基本一致,未检测到大规模的倒位或基因重排,但其IR区与单拷贝区(single-copy,SC)边界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小檗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关键词: 小檗属 叶绿体基因组 变异 进化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米蒿挥发油杀虫活性评价

农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枸杞主要刺吸类害虫为靶标,评价华北米蒿挥发油的杀虫活性,以期获得1种枸杞园采果期应用的生物农药.[方法]华北米蒿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叶蝶法和点滴法测定其对棉蚜和枸杞木虱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采用包结络合法制备微囊粉剂,评价其田间杀虫效果.[结果]华北米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茼蒿素,其对棉蚜的LC50值是7.33 g/L,对枸杞木虱的LC50值是1.05 g/L,生物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印楝素提取物;华北米蒿挥发油制备成8.25%微囊粉剂,药后1、3、7 d,其对枸杞蚜虫防治效果低于同剂量0.3%印楝素乳油,但持效期达到21 d;木虱防治效果21 d内一直高于同剂量对照药剂.[结论]试验发现华北米蒿挥发油具有一定杀虫活性,制备成微囊粉剂应用于枸杞园中可以防治枸杞蚜虫和木虱,且持效期达到21 d,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高效植物源农药潜力.

关键词: 华北米蒿 棉蚜 木虱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糜子生物量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N)量[0(N0)、90(N90)、150(N150)、210(N210)kg/hm2]下糜子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地上部器官(茎、叶、穗)生物量及碳(C)、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生物量分配与C、N、P化学计量特征间的关系,从新视角解释施N量对糜子生长的影响,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N量增加,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穗生物量占比先增加后降低,成熟期叶生物量占比先降低后增加,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生物量占比呈增加趋势.随施N量增加,各器官C含量无显著变化;茎、叶N含量总体上增加,而P含量表现为施N处理显著低于不施N处理;穗C、N、P含量相对稳定.随施N量增加,成熟期茎N积累量占比呈线性增加,而P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叶C、N、P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穗与叶相反.随施N量增加,总体上,茎C:N下降,叶表现为施N处理显著低于不施N处理,各生育时期茎、叶和成熟期穗N∶P增加,穗C∶N和C∶P无显著变化.随施N量增加,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呈线性增加.回归分析表明,茎、叶、穗N含量与P含量均呈正向线性相关,茎C含量与N、P含量呈负向线性相关;各生育时期茎、叶和成熟期穗的生物量均与N:P呈正向线性相关;施N 80.9 kg/hm2达最大收获指数(36.2%),施N 172.8kg/hm2达最高产量,为3 164.5 kg/hm2.综上,施N能通过调控C、N、P化学计量特征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进而影响糜子产量.

关键词: 糜子 施氮量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生物量 生育时期 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碱假单胞菌Ej2浸种对盐胁迫下水稻根系内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微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假单胞菌(Pseudomonas)浸种对盐胁迫下水稻根系内生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方法]提取宁粳61号根系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总DNA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水稻幼苗根系内生细菌的V5-V7高变区16SrRNA基因和内生真菌的ITS1-ITS2区ITS基因序列,分析了假单胞菌浸种处理对盐胁迫下水稻根系内生菌的微生态调控作用.[结果]结果表明,嗜碱假单胞菌(P.alcaliphila)Ej2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增加了内生菌门、纲、目、科、属和分类单元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序列数≥5)的数量;增加内生细菌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增加率分别达45.97%和9.55%,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降低率为12.22%;显著降低内生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丰度,降低率为17.96%,显著增加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的丰度,油壶菌门是假单胞菌浸种处理后的独有真菌门.嗜碱假单胞菌Ej2浸种增加了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内生细菌中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的丰度;降低了内生真菌中光黑壳属(Preussia)、裂壳属(Schizothecium)、镰孢菌(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 Monosporascus的丰度,油壶菌属(Olpidium)是假单胞菌浸种处理后的独有真菌属;对内生细菌种水平的影响表现为增加了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嗜碱假单胞菌、未分类假单胞菌及根瘤菌(Rhizobium)、不能培养根瘤菌的丰度,降低了黄色氢噬菌(Hydrogenophiaga flava)的丰度;对内生真菌种水平的影响包括降低了栖土光黑壳(P.terricola)、Neocosmospora rubicola、Gibberella intricans、帚状曲霉(A.penicillioides)及未分类镰刀菌的丰度.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嗜碱假单胞菌Ej2浸种增加了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参与各种代谢通路的内生细菌丰度;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显示,增加了动物病原真菌代谢相关的真菌丰度、菌根真菌丰度和内生真菌的丰度,降低了粪便浮生菌、真菌浮生物和植物病原菌的丰度.[结论]假单胞菌浸种可以显著提高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内生菌群落多样性、改变优势菌群结构和改善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的微生态环境.

关键词: 假单胞菌 浸种 盐胁迫 水稻根系内生菌 群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瘤菌接种对减施氮肥条件下鹰嘴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根瘤菌接种对鹰嘴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减施氮肥条件下固氮效果.[方法]以木鹰1号为材料,设C1(根瘤菌A、1/2氮)、C2(根瘤菌B、1/2氮)、C3(根瘤菌A、不施氮)、C4(根瘤菌B、不施氮)和CK1(不接菌、施全氮)、CK2(不接菌,1/2氮)、CK3(不接菌,不施氮)共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鹰嘴豆的根瘤鲜重、叶绿素含量、干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接种根瘤菌的处理鲜重显著增长,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后期表现为C1>C2>CK1>CK2>C3>C4>CK3.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根瘤菌接种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C1、C2处理下的鹰嘴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升高,C1处理下的产量为1928.84 kg/hm2,与全氮对照相比增产8.83%;C2处理下的产量为1827.59 kg/hm2,增产3.11%.[结论]根瘤菌接种下,鹰嘴豆减施氮肥可稳产、增产,且以1/2氮肥加根瘤菌A效果最好.

关键词: 鹰嘴豆 氮肥 根瘤菌 干物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瓜籽及其加工副产品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潜在价值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瓜籽营养丰富,具有多种营养活性.现阶段对于南瓜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保健方面,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极少.本文综述了南瓜籽的营养特性、药理活性和南瓜籽产品的开发应用,旨在为南瓜籽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为南瓜籽的深度加工利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南瓜籽 营养特性 药理作用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资源抗疮痂病鉴定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马铃薯资源的疮痂病抗性水平和遗传背景,本研究利用孢悬液灌根法鉴定了 70份马铃薯资源的疮痂病抗性,选用9对SSR标记引物,对70份马铃薯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0份马铃薯资源中,疮痂病高抗资源5份,中抗资源18份,低感资源24份,中感资源10份,高感资源5份,重感资源8份;9对SSR引物对70份资源可扩增得到9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83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4%;UPGMA聚类表明,70份资源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3~0.97之间,以阈值0.53分为2大类群,Aquila、LBr-33、Z2843份高抗资源分布在第一类群;redsen和fita 2份高抗资源分布在第二类群.5份高抗和18份中抗马铃薯资源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273~0.879之间,其中中抗品种'悄悄黄'和中抗资源D26-27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小为0.273,中抗品种'Desince'和中抗品种'fink'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79.该研究筛选出了疮痂病抗性资源,明确了抗性资源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马铃薯疮痂病抗病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了材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种质资源;疮痂病;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水平对长期麦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施肥对长期轮作下土壤氮素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氮素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施肥方案,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中氮素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土高于下层土,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平均含量及铵态氮层化比、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比值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层化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与不施肥相比,优化施肥促进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提升,而常规施肥导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下降.试验连续运行9 a后,施肥导致土壤pH和水分含量下降,对小麦、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大豆平均增产50.20%、45.29%.麦豆长期轮作种植模式下优化施肥在基本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土壤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关键词: 优化施肥 麦豆轮作 氮组分含量 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