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化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大棚西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棚西瓜有机肥替代减施氮肥对西瓜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减氮和优化水平下配合沼液、生物菌肥不同施肥处理,进行复合肥优化配施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肥优化配施方案YOJ-5,即600 kg·hm-2复合肥(N4、P2O5、K2O比为13∶8∶16),配合增施150 kg ?hm-2生物菌肥施肥处理.该方案产量最高达85.89 t?hm-2,比对照增产16.41t·hm-2,增幅23.6%.在提供相对较少的氮素同时,可有效提高西瓜产量及果实营养物质的积累.综合而言,该配施方案不仅能满足植株对氮素的需求,还有效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为大棚西瓜优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高能水分特性法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土壤质量、入渗、抗侵蚀能力及根系生长的重要土壤物理性质,同时也是判断土壤是否退化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关于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以分析团聚体水稳性为主,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相关研究较少,而使用高能水分特性法(HEMC)测定团聚体结构稳定性重现性高,可检测不同处理间微小差异且试验及计算过程精准可控,在国外已有较多研究。研究通过HEMC法分析了土壤改良剂、土地利用与土壤管理和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下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差异较明显,且有机质与黏粒含量是影响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国内还鲜有相关报道。该研究就HEMC方法的原理、测定过程、数据处理、指标计算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大力提倡保护耕地资源、修复退化土壤及实施植被恢复的大背景,对利用该方法进行土壤结构、土壤质量、土壤抗蚀性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期望能够推广利用该方法,为土壤质量演变、构建和评价健康土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叶片SPAD、光合特性、荧光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宁粳28号为材料,设置保墒旱直播、旱播后上水、插秧移栽3种种植模式,对其叶片SPAD、光合特性、荧光特性以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水稻抽穗期前旱播后上水稻的SPAD高于保墒旱直播和插秧稻,抽穗后插秧稻的SPAD高于旱直播稻.在抽穗期,插秧稻的净光合速率较旱直播稻提高了8.84%~15.07%,气孔导度较旱直播稻提高了3.42%~5.40%,插秧稻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旱直播稻.旱直播稻的Fv/Fm、Fv/Fo、PI均高于插秧稻.插秧稻的产量较保墒旱直播和旱播后上水,分别提高21.44%、26.26%,插秧稻的有效穗数较保墒旱直播和旱播后上水分别提高了3.69%和26.99%.旱播后上水的穗粒数和结实率高于其它处理,但是其有效穗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产量较低.[结论]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叶片SPAD、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存在差异,两种旱直播模式间的差异较小,旱直播水稻可节本增收900元/hm2,并具有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优点,适合在宁夏水稻种植区域进行推广.


玉米籽粒乳线比例变化与灌浆和干燥过程的关系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玉米乳线比例与籽粒含水率、籽粒灌浆进程的关系,为玉米田间收获期决策提供指标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至201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对共计9种春播玉米品种开展观测调查。连续采集吐丝后20~80d内的果穗中部横切面图像,测定果穗中部籽粒含水率和百粒干重。利用基于图像辅助的玉米籽粒乳线比例测定工具,获取不同时期、品种果穗籽粒的乳线比例信息。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品种和年际间,乳线比例、籽粒含水率以及灌浆进程的变化略有差异,但规律一致。玉米乳线比例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2572x+52.482;玉米乳线比例与籽粒灌浆进程的关系符合极显著的Richards曲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99.65/[1+exp(2.45–0.07x)](1∕3.70)。籽粒乳线比例的变化与一定范围内的籽粒含水率和灌浆进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不同类型玉米收获期的田间评价指标之一。


六盘山西侧华北落叶松林缘更新特征初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北方典型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为对象,定量分析林缘距离对林木天然更新指标的影响,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六盘山西侧的半干旱区,沿林缘向外设置样地、样带、样线及样点,调查距离林缘0~50 m的更新苗数量、年龄、株高及大苗数等指标,分析更新苗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生长状况及其林缘效应.[结果]距离林缘越远,单位面积更新苗株数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平均株高呈先明显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更新苗的最大年龄为15 a,95%的为2~5 a,即存在年龄结构短缺现象;大苗占比小,平均仅为2.29%,说明更新幼苗长成大苗的概率较低;更新指数在距离林缘0~10 m极高(0.98),在距离林缘10~20 m快速下降(0.41),之后随距离增加呈微弱下降趋势.[结论]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林缘效应在林缘距离10 m范围内最强,超出10 m范围后快速减弱,在生产实践中应对各林缘距离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天然更新.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与籽粒直收玉米配套模式下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影响,探究土壤真菌群落对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为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以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与籽粒直收玉米连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耕作方式(免耕与深翻)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秸秆半量还田与秸秆全量还田)定位试验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探究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免耕结合秸秆半量覆盖还田处理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表现最优,免耕条件下秸秆不还田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土壤真菌OTU数均多于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则相反.各处理优势真菌种群存在明显差异,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菌门、粪壳菌纲、Symmetrospora属、被孢霉属和子囊菌属在各处理中相对丰度普遍较高;免耕处理对不同真菌物种存在不同的影响,可以促进参与木质素腐解的真菌生长发育,降低致病真菌的相对丰度.耕作方式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免耕结合秸秆不还田、秸秆半量覆盖还田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稳定性较强,其余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稳定性则较差.各处理对真菌群落组成贡献较大的真菌物种存在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与不同菌属的生长繁殖关系密切,主要优势菌属主要受土壤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容重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真菌群落OTU数量、多样性参数以及群落组成,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影响各真菌菌属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免耕结合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量能够促进土壤中易腐解秸秆的菌属生长繁殖,利于形成秸秆还田生态圈的良性循环,促进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


饲喂枸杞枝条颗粒饲料对肉牛增重和一些免疫指标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饲喂枸杞枝条对育肥肉牛增重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选择西门塔尔杂交牛24头,随机分为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65 kg/头(低浓度组)、0.975 kg/头(中浓度组)、1.3 kg/头(高浓度组)的枸杞枝条颗粒,不添加为对照组,连续饲喂60 d,在饲喂前和60 d后称重,60 d采集试验牛血样,用定量检测卡检测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激素.结果表明,饲喂60 d后,中浓度组牛平均增重1.82 kg/d;激素(IGF-1、INS)水平4个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中浓度组比对照组增长22.16%;免疫球蛋白IgA、IgG含量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gM含量中、高浓度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P<0.01);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4个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IL-4水平中、高浓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8、IL-13水平试验组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TNF-α水平试中浓度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果说明饲喂枸杞枝条可提高肉牛体重和机体免疫力水平,其中以中浓度组饲喂0.975 kg/头效果最好.
关键词: 枸杞枝条;肉牛;生长性能;增重;免疫指标


生物质炭对雨养旱作区娃娃菜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秸秆生物质炭对娃娃菜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确定出适合宁南山区雨养旱作娃娃菜的最佳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以金皇后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8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分析不同处理对雨养旱作区娃娃菜生长、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施氮肥时,添加生物质炭10 t·hm-2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累计值影响较大,添加20 t·hm-2时地下部分干、鲜物质质量的积累最大,当生物质炭添加至30 t·hm-2时,则可显著提高后期叶绿素含量;相反,施氮肥后,添加生物质炭20 t·hm-2利于娃娃菜生长,可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524.63 mg·kg-1),提高娃娃菜的单株重(1992.74 g)、单株净重(1431.33 g)、生物产量(159.50 t·hm-2)、经济产量(114.56 t·hm-2)和水肥利用效率(17.00%~56.31%),当生物质炭添加至30 t·hm-2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娃娃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性提高.综上,在配施氮肥条件下,添加20 t·hm-2生物质炭可明显降低宁南山区雨养旱作娃娃菜硝酸盐含量,提高娃娃菜水肥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效.
关键词: 娃娃菜;生物质炭;雨养旱作;水肥利用效率


生物有机肥对宁夏盐碱地土壤养分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土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生物有机肥施用对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明确生物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及施肥模式,以田间连续4年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生物有机肥施用量0(CK)、4.5(T1)、9.0(T2)、13.5 t/hm~2(T3)及生物有机肥9.0 t/hm~2配施无机化肥N 360 kg/hm~2(T4)对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降低土壤p H和全盐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递增趋势,且在T2处理基础上增施无机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14.73%;(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指数均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T3处理土壤培养192 h时AWCD值为0.84,经Tukey检验分析, Shannon和Mcintosh指数较CK处理分别增加10.11%和62.67%;(3)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各处理平均分别比CK处理增加66.78%、59.19%和51.84%;(4)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产值,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施用9.0 t/hm~2配施无机化肥N 360 kg/hm~2时,玉米产量和净收入最佳,分别为11 499 kg/hm~2和8 709元/hm~2。因此,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宁夏盐碱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及玉米产量,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施用9.0 t/hm~2配施无机化肥N 360 kg/hm~2时综合效果最佳。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盐碱地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特性 玉米产量


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灌区春玉米品种选择与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方法]以玉米品种宁单41号、宁1530、宁玉51号、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82500、90000、97500和105000株/hm24种密度处理,分析密度对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部性状的秃尖长度增加,而除秃尖长度外的11个穗部性状指标降低;密度增加下各品种玉米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秃尖长度、穗上部的百粒重、行粒数最大,而穗行数、穗粗、出籽率平均变异系数最小;增密下穗上部百粒重变化幅度大于穗中部、穗下部;行粒数降低幅度长穗品种大于中短穗品种,在密度97500株/hm2以上时表现最明显.[结论]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增加了有效穗数,而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降低;宁玉51号、宁1530在10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先玉335、宁单41号在97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
关键词: 玉米;密度;穗部性状;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