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夏陕西野生苦味枸杞调查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宁夏及陕西省野生枸杞种质资源的系统发育、遗传进化、成熟鲜果苦味、甜味演变规律,以及野生苦味枸杞苦味物质,系统调查、SLAF测序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紫外线波长鉴定法等方法被应用于本项研究.结果发现,从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到宁夏南部山区、引黄灌区、贺兰山东麓,野生枸杞成熟鲜果出现了由全苦、半苦、甜后苦(或甜后麻苦)、甜、甜后稍苦、全苦的大致变化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及陕西40份野生枸杞资源可以划分为5大类,类群Ⅰ、类群Ⅱ、类群Ⅲ、类群Ⅳ均为野生苦味枸杞在分子水平的不同类型,类群Ⅴ为众多的从苦味到甜味的过渡类型野生种质,显示出了野生苦味枸杞的遗传多样性;栽培甜枸杞宁杞7号、宁夏海原县野生苦枸杞、宁夏西吉县野生苦枸杞、陕西省岐山县野生苦枸杞4种枸杞成熟鲜果样品在液质总离子流图的30~50min区域中,宁杞7号缺少3种野生苦味枸杞共同具有的波谱区段,经化学成分解析,其主要为甾体生物碱类,即澳洲茄碱和5,6-二氢澳洲茄碱.据此,野生苦味枸杞的苦味成分可能与甾体生物碱类成分如澳洲茄碱、5,6-二氢澳洲茄碱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利用野生苦味枸杞种质资源,培育医药专用枸杞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野生苦味枸杞 化学成分 UPLC-Q/TOF-MS 遗传进化树 澳洲茄碱


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寻适合旱地冬小麦栽培模式,试验选用水旱兼用品种宁冬16号和旱地品种宁冬13号,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模式(T1)、农民习惯栽培模式—露地条播(T2)和不覆膜穴播模式(T3)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下花后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各营养器官中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率在成熟期表现为:籽粒>茎秆>颖壳>叶鞘>叶片>穗轴,其中籽粒中干物质量占植株总量的比例最大,其分配率达到41.6%~46.0%。籽粒干物质增加过程符合Richards生长方程。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且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间灌浆速率差异明显,但种内不同栽培方式间灌浆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浆速率拟合方程因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宁冬16号3种栽培方式间籽粒灌浆速率变化符合三次曲线方程,宁冬13号籽粒灌浆速率在T1模式下符合二次方程,T2和T3模式符合Log-modified模型。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来看,T1产量均高于T2和T3,但T1-13与T2-13和T3-13间差异不显著,且T1模式下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均高于T2和T3。综合来看,宁冬16号更适宜T1模式种植,宁冬13号在降雨较充足的地区不适宜T1模式,T2模式更为适宜。


微生物菌剂浸种联合生物菌肥防控玉米茎腐病的应用效果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生物菌剂浸种后撒施生物菌肥M1、M2预防玉米茎腐病,检测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五谷丰素浸种联合菌肥M1、M2撒施处理显著提高防控玉米茎腐病的应用效果,乳熟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66.3%和68.1%,蜡熟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72.9%和74.6%,显著促进玉米出苗率、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重、百粒重以及产量.土壤中的微生物碳、微生物氮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其中,五谷丰素浸种联合M2菌肥处理后土壤微生物氮达64.2 mg/kg,脲酶活性达3.3 mg/(g·h),蛋白酶活性达86.5 μg/(g·h),多酚氧化酶活性达111.6 μg/(g·h).
关键词: 玉米 微生物菌剂浸种 生物菌肥 生物防治 应用效果


220份辣椒种质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农林科学院收集的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来自美国、日本、荷兰、中国多个省份(云南,山东,湖南,四川,沈阳,安徽,河南,北京,宁夏)的220份辣椒种质的22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0份辣椒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7.25%~57.65%,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888~2.185,果实形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31对性状形成了相关性,有163对性状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041%,6个主成分主要与果实性状有关;聚类分析将220份种质聚为五类,聚类结果与引种来源不一致.本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宁夏辣椒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辣椒育种亲本选配以及优异种质的挖掘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辣椒;种质资源;形态学性状;遗传多样性


不同葫芦科作物对二斑叶螨的抗性评价
《应用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螨,葫芦科作物是其重要寄主植物.为明确不同葫芦科作物对二斑叶螨生长发育的抗性/适合性,开展了二斑叶螨在葫芦科作物上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研究.[方法]选择苦瓜、葫芦、南瓜、丝瓜、西瓜、甜瓜和黄瓜作为供试寄主植物,室内采用离体叶片和室外采用活体植株比较了二斑叶螨对7种作物的取食选择性及其种群生存与繁殖动态.[结果]供试7种葫芦科作物中,二斑叶螨对黄瓜的选择率最高,为35.49%,其次为甜瓜和西瓜;二斑叶螨在南瓜和黄瓜叶碟上的生存率和繁殖率高,12 h单雌产卵数分别为9.72粒和7.83粒;在葫芦和苦瓜叶碟上,二斑叶螨48 h螨口减退率达47.5%和32.5%,表现为较低的取食和生存适合度,同时葫芦和苦瓜活体植株上二斑叶螨繁殖率显著低于其他5种葫芦科作物.[结论]二斑叶螨在黄瓜、西瓜和甜瓜上的种群发育适合度高,在葫芦和苦瓜上适合度低.这一结果可为田间防控二斑叶螨生态措施的制定及开展葫芦科作物抗螨性机理和抗螨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生长季不同月份平茬对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特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柠条是豆科锦鸡儿属植物栽培种的通称,其中,中间锦鸡儿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恢复型柠条灌木,平茬是促进柠条植株再生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生长季不同月份平茬对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宁夏盐池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生长季不同月份平茬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V3~V4区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土壤理化因子,分析了人工柠条生长季不同月份平茬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是生长季4-10月平茬的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的优势细菌门,7个不同月份平茬分组之间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己科河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存在差异,其中第一优势细菌门变形菌门排序为:Y9>Y8>Y4>Y5>Y7>Y6>Y10,9月最高,为29.74%,显著高于10月(P<0.05),其他各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5月平茬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且显著高于4、6、7、8、9月(P<0.05);9月平茬的酸杆菌门丰度最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也在不同月份平茬之间具有一定差异,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依次为:Y8>Y7>Y4>Y5>Y6>Y9>Y10,多样性较高的是4、6月平茬,9月平茬显著低于其他各月(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不同月份平茬影响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细菌分布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是全磷、速效氮、有机质.放线菌纲、酸微菌纲与土壤pH正相关;α变形菌纲与土壤有机质正相关;δ-变形菌纲与含水量、全钾呈显著正相关;γ-变形菌纲、芽单胞菌纲与有机质、速效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平茬各月土壤细菌群落特性存在差异,土壤细菌优势菌群分布丰富、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柠条旺盛生长季的4-8月平茬优于生长期末的9-10月,对于维持柠条的生态效益和开发利用柠条饲草料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词: 柠条人工林地 平茬月份 土壤细菌 高通量测序 土壤理化性质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枸杞多糖对雏鸡免疫抑制的拮抗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枸杞多糖干预免疫抑制雏鸡后对脾脏代谢的影响,分析脾脏差异代谢物及筛选生物标志物,为明确枸杞多糖拮抗雏鸡免疫抑制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将120羽7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3个组,即空白组(NC组)、环磷酰胺组(CY组)及枸杞多糖组(CYLbGp组),每组40羽,除NC组外,其余2组连续3 d按照80 mg/(kg·d)的剂量胸肌注射环磷酰胺溶液(以生理盐水为溶剂)进行造模,NC组胸肌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后在CYLbGp组饮水中加入5 mg/(kg·d)枸杞多糖,持续30 d.在CYLbGp组给药结束后第1天,每组选取6只雏鸡采集脾脏,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Triple-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其脾脏进行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对3组脾脏代谢轮廓进行分析,采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单变量ROC曲线分析,筛选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3组脾脏代谢轮廓发生明显改变,14种差异代谢物被确认为生物标志物[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P<0.05],其中13种差异代谢物经枸杞多糖干预后含量显著下调(P<0.05),1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上调(P<0.05).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枸杞多糖拮抗雏鸡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脂质代谢功能紊乱、抗氧化应激和改善脾脏功能有关.


退化和恢复过程驱动的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变化
《中国沙漠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荒漠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退化和恢复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变化特征,是精确评估荒漠草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关键,也能为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荒漠草地、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和通过植被建设恢复良好的人工-天然荒漠草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包括植被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天然荒漠草地灌木生物量碳密度(叶、新生枝、老龄枝、枯枝和根系)为213.234 g·m-2(17.688、8.035、59.163、21.732 g·m-2和106.617 g·m-2),草本(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碳密度为84.269 g·m-2(12.192 g·m-2和72.077 g·m-2),0—100 cm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517 kg·m-2。退化荒漠草地碳损失较为严重,其灌木、草本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仅为天然荒漠生态系统的14.901%、45.549%和26.852%。但是,退化荒漠草地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在进行人工植被建设后,恢复荒漠草地灌木、草本生物量碳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分别为退化荒漠草地的2.463、5.305倍和2.392倍,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152 kg·m-2。恢复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草本生物量碳密度已经达到天然荒漠草地水平,但生态系统总体上还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0.916 kg·m-2)。中国荒漠和沙漠化地区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进行合理的人工植被恢复措施是增加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减缓大气中CO2浓度上升、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荒漠草地 生态恢复 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碳中和


黄土高原放牧型豆禾混播草地系统生产力
《草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在阳坡和阴坡建植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紫花苜蓿 + 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紫花苜蓿 +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3种混播草地,于建植第2年开展肉牛轮牧试验,分别测定以上3种混播草地的植被组分、牧草营养品质、牧草产量和家畜增重,旨在探究黄土高原阳坡和阴坡退耕地上不同类型豆禾混播草地的草畜系统生产力,以期为该区域放牧型豆禾混播草地的建植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各混播组合中混播草种在植被中的干重比例维持在80%以上,可提供牧草增重净能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介于1.6~3.0 MJ·kg?1和12.7%~17.6%;紫花苜蓿 + 鸭茅组合在各坡向的牧草产量均显著(P < 0.05)高于其余两个混播组合,阳坡的牧草产量显著(P < 0.05)高于阴坡.家畜单位个体增重在混播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 > 0.05),阳坡3种豆禾混播草地均可持续满足体重4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以上的营养需要;阴坡家畜单位个体增重显著(P < 0.05)低于阳坡,这可能与该坡向放牧家畜在出牧和归牧过程中较高的能量消耗有关;阳坡家畜单位公顷增重取决于牧草产量,紫花苜蓿 +鸭茅组合家畜单位公顷增重较其余两个混播组合分别提高11.4%和18.4%.综上,紫花苜蓿 + 鸭茅组合牧草产量和家畜单位公顷增重最高,可作为该区域建植放牧型栽培草地的首选组合;阳坡牧草产量高于阴坡,更适合在阳坡建植放牧型豆禾混播草地以获得更高的草畜系统生产效益.
关键词: 放牧 坡向 草地产量 牧草营养品质 家畜生产性能 草畜系统


不同花色观赏向日葵杂交后代主要观赏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花色的观赏向日葵杂交后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分别以舌状花黄色和白色的观赏向日葵为父母本进行正反交,F1 自交,获得 F2 花色分离群体,分析 2 个群体后代花色及柱头色分离情况,并对株高、盘径、叶片数、舌状花瓣数、分枝数、柱头色及舌状花瓣色等 7 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 个群体杂交后代 F1 舌状花均为黄色,F2 均分离出 4 种花色,表明亲本黄色由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F1 的柱头均为紫色,F2 分离出绿色和紫色,分离比例约为 1:3,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柱头紫色是由独立等位基因控制的,属于质量性状,柱头紫色对绿色是完全显性;2 个群体中超亲分离现象一致,其中分枝数和叶片数高于亲本范围,舌状花瓣数低于亲本范围,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在中亲优势分析中,YW 比 WY 群体中亲优势明显;F2 性状相关性表现基本一致,株高与花瓣数、分枝数和叶片数,盘径与花瓣数和分枝数,花瓣数与叶片数和分枝数,分枝数与叶片数,花色与柱头色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通过对不同花色杂交后代重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探讨,为观赏向日葵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