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耐密植大豆新品种合农123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2021

摘要:合农123是以合农60(北丰11×Hobbit)为母本、合农69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与分子设计育种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株高75cm左右,为半矮秆耐密植品种,适宜窄行密植与垄三栽培,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推广应用潜力大。对该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耐密植 大豆 新品种 合农123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水稻穗颈瘟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中国植保导刊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水稻穗颈瘟准确的鉴定技术,在黑龙江省人工气候室完成发病条件鉴定试验,结合田间病圃完成接种条件鉴定试验.结果显示,在人工气候室内,自然光源下、环境温度26℃、相对湿度≥90%、水稻孕穗末期用5号或6号针头注射接种的鉴定效果最佳,供试水稻品种平均发病率为92.22%.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试验点田间接种的效果也较好,供试水稻品种平均发病率在91.00%之上,证明该接种技术在田间同样适用.

关键词: 水稻 穗颈瘟 人工接种 发病条件 接种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内部控制建设下的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

现代商业 2021

摘要:为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管理效能,增强资源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实际,尝试以管理会计为突破口,通过完善各项管理会计运行制度与管理举措,打造现代化的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基于这种实际,本文以内部控制为背景下,系统探讨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策略,发掘企业竞争力,助力企业去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 管理举措 创新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冷优质水稻新品种龙粳65的选育及高产栽培、良种繁育技术

北方水稻 2021

摘要:龙粳65是以空育131为母本、龙粳29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耐冷性强、米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性强等特点。简要说明了龙粳65的栽培技术规范,从育苗技术、秧田管理、本田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其良种繁育技术,并总结了该品种近年来的示范推广实施效果。

关键词: 水稻 龙粳65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良种繁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彩椒基质育苗嫁接技术

中国林副特产 2021

摘要:壮苗是丰产优质的一个关键,为了克服连作障碍,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嫁接,基质育苗也是培育壮苗的一个保障因素,从砧木选择、基质的准备、嫁接等方面介绍基质育苗嫁接技术。

关键词: 彩椒 基质育苗 嫁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下玉米苞叶和籽粒表型可塑性差异分析

中国糖料 2021

摘要:分析不同杂优模式下玉米杂交种在黑龙江省3个不同地区环境的苞叶及籽粒可塑性的差异,明确苞叶及籽粒性状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关系,为玉米不同杂优模式下的育种实践提供参考。根据基因分型,将69份常用自交系分为母本群(A)与父本群(B)2个大群和6个亚群(C、E、G、D、F、H),按3种杂优模式I(C×D)、模式Ⅱ(E×F)、模式Ⅲ(G×H)共组配杂交种60份(每个模式20份)。结果表明,60份杂交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产量及苞叶、籽粒的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除籽粒深度与苞叶层数呈负相关外,其它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相关性(0.668)最高,苞叶长度、籽粒深度与收获期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0.453、0.560)。3种模式下,苞叶长度与收获期含水量相关性关系为模式Ⅲ(0.675)>模式Ⅱ(0.613)>模式I(0.481),籽粒深度与收获期含水量相关性关系为模式Ⅲ(0.660)>模式Ⅱ(0.587)>模式I(0.452)。苞叶长度的变异系数为模式Ⅱ>模式I>模式Ⅲ,籽粒宽度的变异系数为模式Ⅱ>模式Ⅲ>模式I。结论,苞叶长度与籽粒深度的育种改良有利于控制籽粒收获期的含水量,但苞叶长度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对比3种杂优模式,模式I与模式Ⅲ相对于模式Ⅱ在收获期更容易获得高产量、低含水量的新品种。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模式 相关性 苞叶 籽粒 表型可塑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种植技术及其推广策略

农民致富之友 20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个羊草新品种(系)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和营养价值较高的羊草新品系,试验以7个羊草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抽穗期的株高、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蛋白、酸性洗涤不溶蛋白、中性洗涤不溶蛋白、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体外30 h消化率、可溶性糖、脂肪酸、粗脂肪、粗灰分、钙、磷、钾、总可消化养分、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中性洗涤纤维消化速率和相对饲料价值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LC011和LC016品系干草产量较高,分别为1 262.93 g/m2和1 209.27 g/m2;LC016品系株高最高、分蘖数最多,分别为112.93 cm、2 286.00株/m2;LC013品系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7.61%,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均最低,分别为34.43%、64.56%、4.43%,其他品种(系)综合性状表现不明显。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LC013和LC016两个新品系与中科1号羊草相比,在产草性状和品质性状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说明LC013和LC016这两个品系具有成为高产优质羊草新品种的潜力。

关键词: 羊草 近红外光谱法 灰色关联度法 生产性能 营养价值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土壤氮循环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响应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氮素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营养元素之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作物-土壤氮循环的变化可能显著影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生产。因此,研究作物-土壤氮循环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能够为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氮素需求,以及保障农作物产量的稳定供应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面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及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大气CO2和温度升高对作物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与氮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土壤氮转化的影响,并系统总结了二者对作物-土壤氮循环过程产生的交互作用。总结以往研究发现,在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作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但光合作用增强,生物量加大,根系分支和根表面积增加,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能力提高,因此整体上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并且增加作物向籽粒中分配氮的比例,但作物的平均氮浓度降低。此外,高CO2浓度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硝化及反硝化作用,加速了土壤氮转化。升温和CO2浓度升高对作物-土壤氮循环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高温和高CO2浓度对作物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地下部氮分配、根系分支以及根表面积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升高温度减轻了高CO2浓度对作物蒸腾作用和作物氮浓度的抑制作用。然而,升温抑制了高CO2浓度对作物向籽粒中氮分配、氮吸收以及产量的促进作用;升温虽然能进一步增强高CO2浓度对土壤酶活性和有机氮矿化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二者的交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大气CO2升高和温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作物之间的耦合关系的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由微生物主导的氮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利用16S rRNA、DGGE、T-RFLP、qPCR、RT-PCR技术、蛋白组学以及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原位研究技术,可以将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其生理功能进行耦合分析,揭示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对作物-土壤氮循环过程的交互作用机理,增强对气候变化下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响应的预测能力,为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CO2浓度 温度 植物氮素 氮吸收 土壤氮循环 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常市特色水稻品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从松93-8到稻花香2号

中国种业 2021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优质粳稻的主产区,同时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五常市作为黑龙江省优质稻米生产的排头兵,培育推广适用于该地区的优质稻米品种,为当地带来了独特的市场机遇。作者结合实地调研所获一手材料,分析五常特色水稻品种从松93-8到稻花香2号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期对培育我国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优质水稻的国际竞争力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五常市 水稻品种 松93-8 稻花香2号 历史 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